面窩

武漢的小吃之一

面窩徠是湖北省武漢市的特有的著名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還有一些小面窩,用的鐵勺內部較小,所以從外觀看上去就像是麵餅微凹,味道咸香。

做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玉米窩窩頭配料:
玉米面200克
中筋麵粉200克
酵母2克
溫水240克
白砂糖1克
餡料
半肥瘦的肉末適量
豆角丁適量
胡蘿蔔丁適量
香腸半根
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將材料放入容器中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揉成光滑的麵糰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取一點麵糰揉成圓球,用拇指壓成窩窩頭的形狀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醒發10分鐘,大火蒸20分鐘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成品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黃心紅薯350克
麵粉60克
2克
食用油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紅薯削皮切成五六毫米見方的小丁。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加入麵粉和鹽。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加入適量清水攪拌,要少量加水,最後調到干稠合適,麵粉能夠粘住紅薯丁為佳。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炸制利器-面窩勺。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鍋內倒入適量的食用油,燒至五六成熱,把面窩勺放進熱油里潤一兩分鐘再拿出。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火開小,用勺子舀適量的紅薯麵糊到面窩勺內,把表面按壓平整一些。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將面窩勺放入熱油里炸制定型后,用筷子沿周圍輕輕一撥,面窩就整個脫勺進入鍋里,再開大火炸一分鐘。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把面窩翻面再炸一兩分鐘左右,見面窩焦黃撈出瀝油。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成品圖。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趁熱咬一口,外酥里嫩,紅薯軟糯甜香滿口。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成品圖。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玉米面85g
糯米面75g
白糖35g
溫水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玉米面+糯米粉+白糖混合均勻,倒溫水揉成麵糰。(溫水看著添加,能揉成光滑麵糰就行)靜置15分鐘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將揉好的麵糰分等份小劑子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捏窩窩頭啦
步驟四這樣子的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窩窩頭底下鋪油紙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水開上鍋蒸10分鐘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熱騰騰出鍋啦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成品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開吃~

做法四

材料
大米4600克,黃豆400克,精鹽100克,蔥花500克,薑末100克,芝麻50克,適當食用油(沒有人用芝麻油雜早點的)。傳統的面窩是沒有麵粉和糍粑的。
特點
色澤金黃,呈圓窩式,中間薄焦酥,邊圈厚柔軟,味正,含有蔥、姜、芝麻香,膾炙人口。
製作過程
1.把大米放入清水盆中淘洗,去掉雜質,洗凈瀝出,仍放入盆內,加黃豆150克,用清水浸泡至水分滲透米內,瀝出(有電磨和傳統石磨之分),磨成細漿。
2.剩餘黃豆250克清水浸泡至滲透。磨成豆漿,留用。
3.把大米漿盛入容器內(通常為盆或桶),放入精鹽、蔥花、薑末攪拌均勻,再對入適量黃豆漿拌勻(促使米漿發酵起泡,通常開始炸制時開始加入)。有人無法控制米漿的適當發酵,因此加入發粉來使面窩更為鬆軟,但由於鹼性發粉改變了面窩的風味,並不受人歡迎。
4.把食用油入鍋置旺火上,待油燒至八成熱 (160-180度),執鐵制圓形窩勺(中間凸出),先將芝麻撒入窩低,然後舀一勺米漿放入窩內,用勺邊順著劃一道勺印,呈空心窩狀,放入油鍋中炸,至一面呈金黃色時,翻出鐵勺中的米窩,用鐵火鉗夾實翻面繼續炸,待兩面呈金黃色時,用鐵火鉗鉗出即成。
製作要領
1.大米、黃豆浸泡時,夏季3小時,冬季6小時,春秋季4小時,具體依溫度而定;
2.米漿要加黃豆漿,加的時機要恰到好處;
3.油炸時油溫不宜太高,操作快速,變黃色即成。

做法五

食材
主料
大米300g、糯米100g、黃豆40g
徠輔料
白芝麻適量、小蔥末適量、薑末適量、鹽適量
步驟
1. 將大米、糯米和黃豆泡上一個晚上。
2. 準備好薑末、小蔥末和白芝麻。
3. 將泡好的大米、糯米和黃豆加入少量的水磨碎成米漿。
4. 在米漿中加入適量的鹽、小蔥末和薑末,攪拌均勻備用。
5. 燒鍋油,油熱后將面窩工具放入油中潤一下。
6. 在底部撒些芝麻。
7. 再舀勺米漿放入其中,表面再撒些芝麻,放入鍋中炸,並將中間的孔用勺扒開。
8. 兩面炸成金黃色后撈出擺盤。

基本概述


面窩
面窩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9 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製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覆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干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緻,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面窩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

製作工序


面窩
面窩
面窩的做法是用黃豆和滋耙磨成漿。和灰面一起和勻。倒在一個盆里。然後準備一個大鍋,多放一些油。在爐子上面燒熱。用一個圓形的大勺子帶把的,將和好的麵漿放在勺子。中間要留一個洞。再放在鍋里炸。當面窩炸成金黃色時,拿起來散上芝麻,和少許鹽,這樣就做好。

武漢地方小吃


其他面窩雜圖
其他面窩雜圖
其實用“面”來修飾“窩”並不貼切,因為它的成分中沒有麵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漿,還要加一定比例的黃豆漿,加蔥花、細鹽。炸時用的鐵勺子,直徑約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將那種合漿舀入面窩勺,在中間一刮,然後下鍋,下凹處因麵漿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個圓圈圈,吃在嘴裡,酥、脆、軟三種感覺混合。技術好的早點師傅可以將面窩炸成“匡匡”——沒有中間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將中間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較大,供喜歡焦脆的人食用。
面窩的歷史和其他武漢過早一樣其實不可考。一說為,始於清光緒年間。當時漢口漢正街集家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他請鐵匠打制一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緻,吃起來厚處鬆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但實際上面窩的由來沒有具體文字記載,傳言而已。
面窩
面窩
今天的面窩主要分佈於武漢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攤點,尤為武漢漢口老城區口味地道。今天在武漢三鎮都有一些特別的做法使得面窩別有風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戶部巷,謝榮德炸的面窩,配料講究,用的是優質大米,摻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蔥花、芝麻、薑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窩自然與眾不同,一投入油鍋就香味四溢,吃起來更是焦脆適度、香酥並重,因而被人們譽為謝氏面窩。但這並不是傳統的面窩了。面窩除了米面窩外,還有炸豌豆窩、“苕面窩”(紅薯窩),中間是沒有洞的形狀,別有風味。
面窩的食用既可以單獨成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為熱乾麵,清酒/蛋酒,米粉或者 湯麵的搭配食品,后一種吃法更為廣泛。
武漢“過早”食品的流傳地域遠沒有其它地區小吃廣,在1990年代初期甚至周邊縣市的早餐食品都和武漢地域“過早”有相當大的不同。到1990年代末到2000初期開始,熱乾麵,面窩,豆皮等才由一些飲食連鎖公司和在武漢生活工作過的人們帶到周邊地區和其他省份。甚至在其他地方有了不同的稱呼,比如荊州地區稱為油香,而武漢的油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黃石地區也以面窩為“過早”,配油條、剁饃、熱乾麵、牛肉粉等為早餐。

營養成分


一個面窩的能量值:
熱量:500千焦
蛋白質:9克
脂肪:12克
鈉:2.3克
碳水化合物: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