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莫里斯·哈羅德·麥克米倫,第一代斯多克東伯爵,OM,PC(Maurice Harold Macmillan,1st Earl of Stockton,1894年2月10日-1986年12月29日)為英國政治家、首相,保守黨成員,教育家、作家。麥克米倫於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國首相,他的綽號是“Supermac”,而他在晉陞為貴族以前,一直也沒有使用莫里斯來稱呼自己,所以公眾一般叫他作哈羅德·麥克米倫。2004年,在MORI的一個調查中,麥克米倫的評價在20世紀英國首相中位列第五。

個人簡介


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1923年,麥克米倫以保守黨人身份參加了爭奪提茲河畔斯托克頓議席的競選,但未成功。次年,他贏得了這一席位。在議會中,他成為理想主義的年輕保守黨人集團“基督教青年會”的成員。當大蕭條威脅到英國工業時——斯托克頓是受到最慘重影響的地區之一——麥克米倫的激進主義更為明顯了。麥克米倫發現,“情況已經很明顯,舊式的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已經崩潰,不僅在英國,在整個歐洲,甚至在美國也是如此,整個制度需要重新估價。”然而,他卻是在外交政策問題上同他的黨決裂的。他投票反對政府在阿比西尼亞戰爭期間作出的取消對義大利的制裁的決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組成政府內閣,麥克米倫得到一個職位,擔任了軍需部政務次官。丘吉爾讓他擔任西北非盟軍總部駐節使時,他的第一個真正的機會到來了,此時他已是內閣成員;尤為重要的是,他有了廣闊的天地施展他的外交與政治才能。一位想象力豐富的人也不會有更多的要求了。在地中海服務期間,麥克米倫成了艾森豪威爾將軍和戴高樂將軍的摯友。他對這兩個人極為欽佩,雖然到最後他發現那位法國人的性格有些令人費解。
戰爭結束后,麥克米倫的總督使命也完成了。他回到英國,參加了大選,在選舉中失掉了他原有的席位。雖然不久他當選為議員又回到了下院,但他經歷了一段在野和挫折時期,這是進入政界的人要付出的代價的一部分。
1951年,隨著丘吉爾的勝利,他的挫折時期也告結束,麥克米倫成為住房大臣。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職位比這個職位更為重要,也沒有任何一個職位從表面上看比這個職位更不引人注目了。無論如何,麥克米倫承擔了這個任務,建築了他曾許諾建築的全部住房——當時有人說這是辦不到的。他又在國防部任職很短一段時間之後,於1955年4月擔任了艾登政府的外交大臣,然而他只幹了幾個月。
1955年12月他擔任了財政大臣。他的預算方案包括一項推廣有獎債券的條款,這一新奇事物在當時人們並不贊成,認為它好象是一種彩票。

早年經歷


麥克米倫於1894年生於布里克斯頓,父母分別是莫里斯·克勞福德·麥克米倫(Maurice Crawford Macmillan,1853年—1936年)和海倫·亞提·塔雷頓·貝麗士(Helen Artie Tarleton Belles,1856年—1937年)。
他的祖父丹尼爾·麥克米倫(Daniel Macmillan,1813年—1857年)是一位蘇格蘭佃農,在後來創辦了麥克米倫出版社。麥克米倫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及后升讀牛津大學的貝利奧爾學院,但他在大學只讀了兩年,便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從軍。在大戰期間,麥克米倫在御林軍團中服役,軍階至上尉,並曾三度在戰事中受傷。在索姆河戰役中,麥克米倫曾被子彈射中盤骨,結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臘作家埃斯庫羅斯的原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他喪失了不少好友,因此他在戰後拒絕返回牛津就學。
在1923年鐵路國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中出任主管一職。

傳媒世家


哈羅德·麥克米倫和妻子
哈羅德·麥克米倫和妻子
1894年2月10日生於英國倫敦蘭貝斯區的布里克斯頓。祖父丹尼爾·麥克米倫是一位蘇格蘭佃農,後來是倫敦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父親莫里斯·克勞福德·麥克米倫繼承祖業,母親海倫·亞提·塔雷頓·貝麗絲生於美國。早年就讀於伊頓公學。1912年在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受教育,兩年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征入英軍御林軍團服役,官至上尉。此間曾3次負傷。在索姆河戰役中,麥美倫曾被子彈射中盤骨,結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臘作家埃斯庫羅斯的原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他喪失了不少好友,因此他在戰後拒絕返校續學,並慨嘆大學已經面目全非。在1923年鐵路國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鐵路公司任主管。1919—1920年任第9代德文郡公爵加拿大總督維克多·卡文迪什的副官。1920年與總督的女兒多蘿西·卡文迪什結婚。10年間他們生了4個孩子,不過一直有人指認多蘿西的幼女莎拉是與保守黨政治家羅伯特·布思比婚外情所生的。

內閣大臣


早年政壇
在1924年,麥克米倫成功在蒂斯河畔斯多克東(Stockton-on-Tees)選區勝出,成為下議院議員,他雖然在1929年的選舉中落選,但又隨即在1931年的選舉中重奪議席。由於受到妻子與布思比有婚外情所打擊,麥克米倫在1930年代主要都待在下院後座,除了反對綏靖政策,又對斯坦利·鮑德溫內維爾·張伯倫作猛烈抨擊,加上他乏味和書獃子氣的性格,更使他遭到了孤立。
二戰期間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麥克米倫終於得到政府的任用,先後在聯合政府的補給部和殖民地部供職。隨後在1942年獲調任到北非,作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的英方代表。任職代表的期間,麥克米倫得以和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合作,兩者後來更建立友誼,這在日後對麥克米倫十分重要。此外,在麥克米倫的參與下,希臘在1944年尾得以成立一個親英的政府,而他更富爭議性地將親德的哥薩克人送交蘇聯,這批人後來遭到屠殺。
二戰之後
戰後,麥克米倫返回英國,並在丘吉爾的臨時政府中短暫出任空軍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一職。由於工黨在1945年大選取得了壓倒性勝利,臨時政府垮台,而麥克米倫亦再次失去了下院議席。但他不久就在1945年11月的補選中在布羅姆利(Bromley)選區中勝出。
防務部長
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隨著保守黨在1951年大選勝出,重掌內閣,麥克米倫亦在同年10月獲丘吉爾委任為房屋部長(Minister of Housing),他在任內的會議中承諾每年興建300,000所房屋,而他真的做到了。在1954年10月,麥克米倫獲改任為國防部長。從那時開始,麥克米倫徹底改變了他的形象,他捨棄了那些鑲上金屬邊的眼鏡,而在公眾場合也不再戴眼鏡示人;他以往會用髮油,把髮型整理成戰時的款式,現在的髮型卻光澤而濃密,樣貌活像一個嚴肅的警衛,好使自己的形象更為成熟,配合自己的身份。
第一個策劃,第一個脫身
丘吉爾下野后,麥克米倫先自1955年4月至12月,在安東尼·艾登的政府中出任外務大臣,后在1955年至1957年間出任財政大臣。在財政大臣任內,他開始發揮其政壇上的影響力,隨了堅持艾登“實際上”的副首相(當時憲制上還未確立副首相一職)拉博·巴特勒(Rab Butler)的地位不可以高於他外,又要脅一定要削減麵包和牛奶津貼,否則就會辭職。在後來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麥克米倫可謂是“第一個策劃,第一個脫身”(First In, First Out,語出哈羅德·威爾遜),因為他是第一個強烈鼓吹作入侵決定的人,但當英國後來陷入了財政困境后,他的態度卻作出了180度的轉變。正因為蘇伊士運河危機,艾登被迫在1957年1月辭職,出乎意料的是,艾登沒有找巴特勒接任,而是由麥克米倫接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

首相生涯


1961年與肯尼迪總統交談
1961年與肯尼迪總統交談
1957年1月,前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因蘇伊士危機辭職后,麥克米倫接任英國首相兼首席財政大臣,並且當選為保守黨領袖。上任后,他即著手解決國家資金不足的困難,堅決支持英國戰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方案,領導保守黨取得1959年大選的勝利。在外交方面,他極力改善因蘇伊士危機而緊張的英美關係,多次與艾森豪威爾總統和肯尼迪總統會談。1959年2月去莫斯科會晤赫魯曉夫。1960年起兼任牛津大學校長。由於英國的收支逆差,麥克米倫從1961年起即實行了凍結工資和其他緊縮措施,使他的政府大失民心。1962年12月,他與肯尼迪總統達成《拿騷協議》,由美國向英國潛艇提供核導彈。不料此事卻觸怒了力主擺脫美國對歐洲控制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因而導致1963年1月29日法國否決接納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6月,國防大臣J·普羅富莫又因涉嫌被蘇聯間諜收買而辭職。一連串的問題出現,對他不啻是一個個沉重的打擊。儘管麥克米倫稍後因英、美、蘇3國間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談判使聲譽略有好轉,但黨內要求選出較為年輕的新領袖的呼聲越來越高。同年10月18日,他因病辭去首相職務,並拒絕了晉封貴族,旋任麥克米倫控股公司董事長。

外交政策


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美國的反英言論相當強烈,英國似乎舉目無親,麥克米倫被留下收拾殘局。蘇伊士運河的喪失曾被視為一場災難,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那麼嚴重。在使用超級油船的新時代,蘇伊士運河幾乎是不中用的。與美國的聯盟恢復了。在百慕大的一次會議上,麥克米倫坦率地向他的老朋友艾森豪威爾談了蘇伊士危機期間杜勒斯的背信棄義行為,這次會談之後便開闢了大西洋兩岸的首相和總統之間進行坦率的、非正式會談的渠道。美國將向英國提供導彈,英國將繼續進行其核試驗。1957年5月,英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了,而艾森豪卸任總統后,繼任的約翰·肯尼迪,也同樣與麥美倫建立起熱忱真摰的友誼。麥克米倫也知道向歐洲大陸示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請求推遲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探討發展歐洲自由貿易區(Europ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EFTA)的可能。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EEC)的請求在1963年1月29日被戴高樂所否決。戴高樂否決加入申請的原因,是因為他擔心EEC從此會淪為一個“依賴美國的龐大大西洋團體”,另外,他亦因為英美兩國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憤怒。英國要遲至戴高樂在1970年逝世后,才有機會加入EEC。
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隨著英國以藍光導彈(Blue Streak)和藍鋼導彈(Blue Steel)作獨立核威懾政策的失敗,以及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單方面宣布中止天空閃電導彈(Skybolt missile)系統,麥美倫成功在1962年12月與美國達成《拿騷協定》(Nassau Agreement),在協定中,美方承諾向英國提供北極星導彈。而早在簽訂此協定以前,麥美倫已同意在英美雙方共同監管的情況下,在英國本土部署60支雷神式火箭(Thor missile)。另外,在1957年時,美國國會亦已通過了《麥克馬洪法案》,容許英國提取更多有關核武科技的資料。麥克米倫與美國的合作,後來在彼得·庫克(Peter Cook)的舞台喜劇作品,《邊緣之外》(Beyond the Fringe)加以諷刺。早於1960年,麥美倫已拉攏美、蘇兩國在巴黎的峰會達成有關限制核試的協定,但礙於U-2擊墜事件的發生而告吹。 1959年初,麥克米倫訪問了俄國,這次訪問卻導致了第二年在巴黎召開了首腦會議。那次會議以失敗告終。恰恰在開會期間,俄國在它的上空擊落一架美國U2飛機,這次首腦會議還是被迫中止了,這使麥克米倫感到沮喪。麥克米倫第二次遇見赫魯曉夫是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當時,這位俄國人在高談闊論地講了3個小時之後,用皮鞋猛敲桌子來打斷麥克米倫的發言,為此他事先解開鞋帶做好了準備。麥克米倫在講話中停下來問:“主席先生,大概能給我們翻譯一下吧,我不大聽得懂他的話。”這一事件被廣泛地報道了,當然沒有說赫魯曉夫的好話。麥克米倫報告說:“對於他的辯論方式我很欣賞,也覺得很有趣,但它卻讓與會代表們,特別是那些很有尊嚴的新代表感到震驚。”象麥克米倫這樣一位習慣於下院混亂氣氛的老練的政界人物是能夠毫不費力的使赫魯曉夫的舉止看上去象是客棧里的一個潑皮的。到了1962年,在麥美倫再次大力的推動下,英國、美國和蘇聯三方終於成功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大英帝國的餘暉在其任內不斷褪色,而他更見證了非洲殖民地獨立的前奏。在1957年,英屬的黃金海岸和馬來亞率先獲得獨立。而他在1960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風雲變換》的演講,更進一步推動了獨立運動。繼黃金海岸獨立成迦納后,奈及利亞和肯亞分別在1960年和1963年得以獨立。然而,在中東事務上,麥美倫認為英國仍有介入的必要,所以分別在1958年和1960年對伊拉克和阿曼的管治作出干預。

經濟政策


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麥克米倫任財政大臣時已專註貨幣事務,而上任首相后,經濟亦成為了他的主要專註範疇。然而,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促使本土在1961年出現了不合理的凍薪情況。凍薪的問題更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並引致保守黨在隨後的補選中失去不少議席。麥美倫後來在1962年7月對內閣進行大規模改組,但改組行動不單沒有使麥美倫政府的支持度上升,而且還被外界認定政府內部正陷於恐慌狀態。
麥克米倫對經濟採取一國保守主義(One Nation),希望能夠達成高就業率的目標。可是他主要的財政部官員卻是貨幣主義者,他們對麥美倫所採取的措施並不贊同,認為政府要支持英鎊,就要嚴密地控制幣值,最終失業率將無可避免地上升。他們的建議在1958年1月遭到了拒絕,結果,三名財政部的官員,即財政大臣彼得·霍尼戈夫(Peter Thorneycroft)、財政部經濟秘書尼格爾·伯奇(Nigel Birch)和財政部財務秘書埃諾奇·鮑威爾(Enoch Powell)均宣布辭職。麥美倫對此事一筆擦去,表示事件只屬“一件局部的小問題”。麥克米倫任內支持成立國家收入委員會(National Incomes Commission),希望以委員會控制收入,以達至“有增長,無通漲”的政策目標。除此之外,他又推行過一連串不顯眼的措施,對經濟進行管制。

內閣文件


AMP《麥克米倫內閣文件》(Macmillan Cabinet Papers, 1957-1963)由英國著名的學術出版公司Adam Matthew Publications出版。成立於1990年的AMP公司以出版原始手稿、珍稀圖書與其他原始資料著稱,目前的出版項目超過500個,其資源主要來自歐洲、北美、非洲與澳大利亞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根據學者與研究圖書館的需要提供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眾多方面的主題。
《麥克米倫內閣文件》提供了獲取麥克米倫執政期間最高政府文檔的直接途徑。內容包涵了柏林危機(1958-1961),古巴導彈危機(1962),英聯邦移民法令(1962)和普羅富莫醜聞(1963.06)等。整個資料庫包涵了由CAB128、CAB129和PREM11、CAB124中選取的30,000 幅原始文檔圖像,是研究世界史及英國政治的重要資源之一。
《麥克米倫內閣文件》的核心部分是全部的內閣決議、備忘錄包括最新發布的信息,涵蓋了所有其他政府部門的工作精華,內容涉及從農業政策與貿易,到核政策與國際外交等。同時提供165個超過16,000頁來自首相私人辦公室的文檔,這些資料對於所有的內閣文檔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同時也涵蓋了決策制定的各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與大選


在麥克米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成功在1959年大選中取得勝利,而在下院的多數優勢更從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競選標語說到:“保守黨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黨的成功無疑是經濟改善的成果。麥克米倫自己也評論到:“無疑,容我直截地說,絕大部份國民都從未試過有那麼好的政府。”這句說話後來常常被演繹為:“你從未有過那麼好的政府。”(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過,不少批評者卻認為,麥克米倫任內實際的經濟增長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長更受到了軍費開支增加所限制。

辭職首相


由1963年春天持續至夏天的“普羅富莫事件”(Profumo Affair)對麥克米倫政府的威信構成了永久性的打擊,而事件更使到他的病情惡化(那時他被誤診出患有前列腺癌,而此症在當時是不可動手術的)。因此,他在1963年10月18日辭去了首相一職,而首相一職在富爭議性的情況下,由時任外相的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伯爵接任。1964年9月淡出政壇,並拒絕接受封為貴族,但他后在1976年願意接受英女皇頒贈的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退出政壇以後,他接掌了家族生意,成為了麥克米倫出版社的總裁。

個人政績


獨立核威懾政策
隨著英國以藍光導彈(Blue Streak)和藍鋼導彈(Blue Steel)作獨立核威懾政策的失敗,以及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單方面宣布中止天空閃電導彈(Skybolt missile)系統,麥克米倫成功在1962年12月與美國達成《拿騷協定》(Nassau Agreement),在協定中,美方承諾向英國提供北極星導彈(Polaris missile)。而早在簽訂此協定以前,麥克米倫已同意在英美雙方共同監管的情況下,在英國本土部署60支雷神式火箭(Thor missile)。
另外,在1957年時,美國國會亦已通過了《麥克馬洪法案》,容許英國提取更多有關核武科技的資料。麥克米倫與美國的合作,後來在彼得·庫克(Peter Cook)的舞台喜劇作品,《邊緣之外》(Beyond the Fringe)加以諷刺。
早於1960年,麥克米倫已拉攏美、蘇兩國在巴黎的峰會達成有關限制核試的協定,但礙於U-2擊墜事件的發生而告吹。到了1962年,在麥克米倫再次大力的推動下,英國、美國和蘇聯三方終於成功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歐洲經濟共同體
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EEC)的請求在1963年1月29日被戴高樂所否決。戴高樂否決加入申請的原因,是因為他擔心EEC從此會淪為一個“依賴美國的龐大大西洋團體”,另外,他亦因為英美兩國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憤怒。英國要遲至戴高樂在1970年逝世后,才有機會加入EEC。
蘇伊士運河危機
哈羅德·麥克米倫
哈羅德·麥克米倫
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美國的反英言論相當強烈,英國似乎舉目無親,麥克米倫被留下收拾殘局。蘇伊士運河的喪失曾被視為一場災難,但事實證明並沒有那麼嚴重。在使用超級油船的新時代,蘇伊士運河幾乎是不中用的。與美國的聯盟恢復了。在百慕大的一次會議上,麥克米倫坦率地向他的老朋友艾森豪威爾談了蘇伊士危機期間杜勒斯的背信棄義行為,這次會談之後便開闢了大西洋兩岸的首相和總統之間進行坦率的、非正式會談的渠道。美國將向英國提供導彈,英國將繼續進行其核試驗。1957年5月,英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了。
1959年初,麥克米倫訪問了俄國,這次訪問的特點是赫魯曉夫表現得極端惡劣。然而,這次訪問卻導致了第二年在巴黎召開了首腦會議。那次會議以失敗告終。恰恰在開會期間,俄國在它的上空擊落一架美國U2飛機(一架“間諜飛機”),這大概並非偶然,它給了俄國人退出會議的一個很好的借口。戴高樂很聰明地指出,俄國的間諜衛星每天經過法國上空,除了更高一些之外,衛星與飛機沒有實質性區別。但是,這次首腦會議還是被迫中止了,這使麥克米倫感到沮喪。
麥克米倫第二次遇見赫魯曉夫是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當時,這位俄國人在高談闊論地講了3個小時之後,用皮鞋猛敲桌子來打斷麥克米倫的發言,為此他事先解開鞋帶做好了準備。麥克米倫在講話中停下來問:“主席先生,大概能給我們翻譯一下吧,我不大聽得懂他的話。”這一事件被廣泛地報道了,當然沒有說赫魯曉夫的好話。
麥克米倫報告說:
“對於他的辯論方式我很欣賞,也覺得很有趣,但它卻讓與會代表們,特別是那些很有尊嚴的新代表感到震驚。”象麥克米倫這樣一位習慣於下院混亂氣氛的老練的政界人物是能夠毫不費力的使赫魯曉夫的舉止看上去象是客棧里的一個潑皮的。

婚姻家庭


麥克米倫在1920年迎娶加拿大總督維克多·卡文迪許,第九代德文郡公爵的女兒,桃樂絲·卡文迪許貴女。桃樂絲一直被指與保守黨政治家羅伯特·布思比(Robert Boothby)有婚外情。此外更有謠傳,指麥克米倫的幼女莎拉,事實上是布思比所私生的。桃樂絲在1966年逝世,享年65歲。麥克米倫夫婦育有一子三女:
莫里斯·麥克米倫,歐文登的麥克米倫子爵(Maurice Macmillan, Viscount Macmillan of Ovenden,1921年—1984年)
卡羅琳·費伯貴女(Lady Caroline Faber,1923年—)
凱瑟琳·艾默里貴女(Lady Catherine Amery,1926年—1991年)
莎拉·麥克米倫(Sarah Macmillan,1930年—1970年)

人物爭議


在麥克米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成功在1959年大選中取得勝利,而在下院的多數優勢更從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競選標語說到:“保守黨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黨的成功無疑是經濟改善的成果。麥克米倫自己也評論到:“無疑,容我直截地說,絕大部份國民都從未有過這麼好的生活。”這句說話後來常常被演繹為:“你從未有過這麼好的生活。”(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過,不少批評者卻認為,麥克米倫任內實際的經濟增長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長更受到了軍費開支增加所限制。

人物軼事


Supermac漫畫
Supermac漫畫
“Supermac”這個綽號最先由政治漫畫家維克多·威茲(Victor Weisz)所起,原意在於諷刺麥克米倫,但最後卻事與願違,反而成為了一個中性,甚至是帶有褒義的綽號。麥克米倫後來於1962年改組內閣時,威茲曾給他起了另一個綽號“刀子麥克”(Mac the Knife,取自流行歌曲《Mack the Knife》),但這個綽號沒有被廣泛流傳。
麥克米倫素以在公眾面前冷靜鎮定和風趣幽默著稱,但他曾在妻子面對錶示,自己曾在下議院的首相答問環節中(通常逢星期二舉行)給嚇壞。在1960年9月29日,當麥克米倫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兩次以大聲叫囂和拍打桌面,打斷了他的演說。麥克米倫即場回答道:“如果他有話要說,我希望有人能夠把他說的話翻譯過來。”
有一次,工黨的哈羅德·威爾遜指出,有學童窮得沒有穿鞋上學,麥克米倫幽默地回應:“若果威爾遜先生沒有穿鞋返學,是因為他的腳太大了!”他的回答隨即引來保守黨議員的發笑。

晚年歲月


在卸任后的二十年間,麥克米倫間中有對政局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是當瑪格麗特·撒切爾擔任保守黨黨魁以後,麥克米倫任內的施政再次受到黨內的貨幣主義者抨擊時,麥克米倫亦有加以反駁。外界常以為麥克米倫曾說過瑪格麗特·撒切爾大力推動私有化,是“賤賣家中的銀器”,但他的說話其實是被誤解了。事實上,這句話是他在1985年11月8日,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在卡爾頓會(Carlton Club)舉行的晚宴上所說的。他的說話內容,大意上是說不論個人,還是國家而言,在遇上經濟困難時出售資產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他又道:“首先喬治時代的銀器賣走了,接著是客廳里的精美傢具,最後連迦納萊托的名畫也要賣掉。”當指出國內賺錢的鋼材業與鐵路,和英國電訊也相繼私有化時,他說:“它們就像僅余兩幅的倫勃朗名畫。”麥克米倫的言論發表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他也不得不在數天後,親身在上議院澄清自己的言論:
當我上次冒險對現有制度作出批評時,我擔心自己的言論被誤解了。作為一位保守黨黨員,我支持現在政府放棄主導資本主義,讓生產資料和資源分配回歸為私人擁有和私人管理,我肯定這樣會更有效率。而我真正要冒險問的問題是,若果這些是收入的話,我們應如何運用這龐大的資金。
在1984年,麥克米倫終於接受了貴族爵位,獲封為斯多克東伯爵和歐文登的麥克米倫子爵。其貴族爵位屬世襲貴族爵位,而迄今為止,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貴族的非王室成員。麥克米倫在世的最後一個月時,他這樣回顧道:
在63年前,(蒂斯河畔斯多克東)失業率是百分之29,去年的11月(1986年)……失業率則是百分之28。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頗可悲的事。
麥克米倫於1986年卒於薩塞克斯郡塞爾活門(Chelwood Gate)的白樺果園(Birch Grove),享年92歲又322日。他曾一度是最長壽英國首相的紀錄保持者,但這紀錄已在2005年2月14日被卡拉漢超越。
1986年12月29日在薩塞克斯郡切爾伍德門自己的白樺果園去世,享年92歲。著有《政變之風》、《戰爭疾風》、《幸運之潮》、《弄潮》、《指明道路》和《結束日》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