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
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單軸霉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葡萄上的一種病害。葡萄霜霉病只危害葡萄地上部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生長早期發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中、後期發病可引起早期落葉或大面積枯斑而嚴重削弱樹勢,影響下年產量。病害引起新梢生長低劣、不充實、易受凍害,引起越冬芽枯死。葡萄霜霉病在葡萄產區廣泛發生,是中國第一大葡萄病害,每年都會給果農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個別多雨年份還會造成病害的爆發和流行,致使葉片早期脫落或焦枯,植株生長不良,果實產量、品質降低。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主要以清除病殘體,減少病菌來源為主。生長季節或休眠季節將枯枝、落葉、病枝條、病果進行清理,集中深埋或燒毀。降低果園濕度:雨季排水,使架面通風透光,改進灌溉設施,及時中耕除草,最好實行避雨栽培。
葡萄霜霉病的病原為葡萄生單軸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 Curt.) Berl.&. de Toni),屬鞭毛菌亞門。
葡萄生單軸黴菌絲管狀,多細胞核,直徑8-10微米,病原以吸盤凹入細胞壁而被包住,然後進入細胞吸收養料。病菌形成孢子囊進行無性繁殖。孢子囊橢圓形,透明,大小為(12.6-25.2)微米×(1.2-16.8)微米,著生在樹枝狀的孢囊梗上(長140-780微米)。每個孢子囊產生4-8個遊動孢子,有雙鞭毛,能遊動。它從孢子囊頂端乳突狀的開口游到外面的水中,或者直接穿破孢子囊壁游出。孢囊梗自葉片病組織反面的氣孔抽出,或從果粒皮孔抽出,4-6枝,呈束狀,無色,單軸分枝3-6次,分枝處呈直角,分枝末端有2-3個短的小梗,圓錐狀,末端鈍,孢子囊即著生在小梗上。孢囊梗在較潮濕的條件下生長較長。遊動孢子單細胞,呈腎形,大小(7.5-9)微米×(6-7)微米,鞭毛在遊動孢子扁平的一側長出,長30微米。遊動孢子經數分鐘至半小時后,停止遊動,生出芽管。在寄主組織內的各個遊動孢子所形成的菌絲進行原生質融合,產生異形核菌絲體。卵孢子有性繁殖在寄主組織,主要是葉部病斑的海綿狀組織中進行,偶爾也在柵欄組織中繁殖,在這些組織中形成卵孢子。夏天菌絲頂端膨大,分化成精子器和藏卵器,兩者融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直徑20-120微米,由兩層壁膜包藏,並由皺縮的藏卵器壁覆蓋著。春天卵孢子在遊離水中萌發,產生1個細芽管,偶爾也產生兩個芽管,芽管長度不一,寬2-3微米。芽管萌發,產生梨形孢子囊,大小28微米×36微米,每個孢子囊形成30-60個遊動孢子。
葡萄霜霉病病菌不能用人工培養,對病菌的生長適溫了解不多,但已查明,氣溫在30℃以上,寄主組織內的菌絲生長受抑制;13℃以上,病葉形成薄壁孢子囊,22-24℃;濕度95%以上時大量萌發。孢子囊形成溫度為9-36.8℃,最適溫度為18-22℃。黑暗環境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孢子囊是起傳染作用的重要器官。遊動孢子在12-23℃經24小時萌發。卵孢子萌芽適溫為16-24℃。
葡萄霜霉病病原主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或隨病組織在土壤中越冬。卵孢子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釋放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通過雨水傳播到葡萄植株上,成為春天的最初傳染源。孢子由氣孔侵入寄主組織,經潛育期發病,又產生孢子囊,進行再侵染。
葡萄霜霉病
枝蔓:新梢上端肥厚、彎曲,由於形成孢子變白色,最後變褐色而枯死。如果生長初期侵染,葉柄、卷鬚、幼嫩花穗也出現同樣癥狀,並最後變褐,扭曲或乾枯脫落。
葉片:病斑油浸狀,半透明淡黃色至紅褐色,受葉脈限制病斑呈多角形。發病4-5天後,病斑背面形成幼嫩密集白色似霜物。發病嚴重時葉片提早脫落。感病品種病斑較大,抗病品種病斑小。
花器:發病小花及花梗初現油漬狀小斑點,由淡綠色變為黃褐色,病部長出白色霉層,病花穗漸變為深褐色,腐爛脫落。
果實:幼嫩的果粒高度感病,發病後果色變灰色,表面滿布霜霉。果粒成熟時較少感病,老果粒發病後變褐色。
中國華北地區於7-8月份開始發生,9-10月份為發病盛期;華東地區於5月份開始發生,6月、7月和9月為發病盛期;廣東以5月下旬開始發生,7月份為發病盛期,秋季如遇降雨或重露,發病可延續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美洲種較歐亞種抗霜霉病。感病類型葉片氣孔密而大,抗病類型葉片氣孔稀而小。
冷涼潮濕,多雨,多露、霧,利於發病。地勢低洼,土質黏重,雨後排水不暢,田間濕度大,發病重。水田改種的葡萄園,發病重。大量施用速效化肥,枝葉茂盛徒長,組織幼嫩,抗病力差,田間鬱閉,小氣候潮濕,利於發病。種植密度大,棚架過低,不重視夏季修剪,管理粗放,發病重。
病菌孢子在土壤濕度大的條件下,當晝夜平均溫度達13℃時即可萌發,同時可有孢子囊形成。當寄主表面有水滴存在(2小時以上)時,病菌即可完成侵染。因此,初次侵染,可於當地平均氣溫達13℃時,下雨後即可發生。預測霜霉病發生的要點是3個“10”:即在3-5天內,日平均氣溫10℃左右;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新梢平均長度在10厘米左右。在葡萄霜霉病發生季節,可以把散生在田間貼近地面生長的小葡萄苗作為霜霉病將要發生的指示植物,往往它們最先發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l~2年。翌年春季萌發產生芽孢囊,芽孢囊產生遊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葉片上,通過氣孔侵入,菌絲在細胞間隙蔓延,並長出圓錐形吸器伸人寄主細胞內吸取養料,然後從氣孔伸出孢囊梗,產生孢子囊,借風雨進行再侵染。病害的潛育期在感病品種上只有4~13天,抗病品種則需20天。秋末病菌在病組織中經藏卵器和雄精器配合,形成卵孢子越冬。
氣候條件對發病和流行影響很大。該病多在秋季發生,是葡萄生長後期病害,冷涼潮濕的氣候有利發病。病菌卵孢子萌發溫度範圍13~33℃,適宜溫度25℃,同時要有充足的水分或雨露。孢子囊萌發溫度範圍5~27℃,適宜溫度10~15℃,並要有遊離水存在。孢子囊形成溫度13~28℃,15℃左右形成孢子囊最多,要求相對濕度95~100%。遊動孢子產出溫度範圍12~30℃,適宜溫度18~24℃,須有水滴存在。試驗表明:孢子囊有雨露存在時,21℃萌發40-50%,10℃時萌發95%;孢子囊在高溫乾燥條件能存活4~6天,在低溫下可存活14~16天;遊動孢子在相對濕度70~80%時能侵入幼葉,相對濕度在80~100%時老葉才能受害。因此秋季低溫、多雨易引致該病的流行。
● ● 搞好田間衛生:清除病殘體,減少病菌來源。生長季節或休眠季節將枯枝、落葉、病枝條、病果進行清理,集中深埋或燒毀。
● ● 降低果園濕度:雨季排水,使架面通風透光,改進灌溉設施,及時中耕除草,最好實行避雨栽培。
● ● 保護性殺菌劑發現葉片有水存在,並且沒有出現任何癥狀(病害發生之前),及時採用保護劑進行防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為全年的病害防治爭取主動。常用藥劑有(1:0.5)-(1:200)波爾多液、78%科博600-800倍液、80%必備600-800倍液、80%噴克800倍液等。以上藥劑每隔10-15天噴施一次,可有效預防病害的發生。
● ● 內吸性殺菌劑如果發現葉片或果實出現霜霉病的癥狀,應使用內吸性殺菌劑。生產中效果優異的藥劑有50%金科克(烯醯嗎啉)粉劑3000-4000倍液、80%霜脲氰水分散粒劑施用2500倍液、25%精甲霜靈2500倍液(病重時用2000倍液)、80%疫霜靈600倍液、25%阿米西達1500-2000倍液。以上藥劑間隔期控制在7天左右。應關注天氣預報,注意輪換用藥。
● ● 葡萄花期發病的應急處理方案:如果花期陰雨,葡萄開花前後花序極容易發生霜霉病,此時如果防治不當,會給全年帶來很大的損失。可以用50%金科克1500倍液(或50%金科克3 000倍液+50%保倍3000倍液)集中噴果穗部位,接著全園噴42%噴富露600倍液+50%金科克3000倍液或50%保倍福美雙1500倍液+50%金科克3000倍液。3-5天後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然後進入正常管理。
● ● 噴葯技巧:在田間調查發現,有些果園噴葯頻繁,且使用的藥劑均為高效藥劑,但是依然有霜霉病的發生,通過追蹤發現,噴藥方法不當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掌握噴葯技巧,提高防治效果。①要保證噴霧良好。有些果園噴葯後葉片上附著的不是霧狀藥液,而是較大的水滴,致使藥液不能均勻附著在葉片上。②噴葯要均勻周到,葉片背面要均勻著葯。霜霉病是從葉片背面氣孔侵入,因此噴葯時要保證葉背附著藥液。
葡萄霜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