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具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具(拼音:jù),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捧起鼎的樣子。“具”字的本義指“供設酒食",也指酒食飯菜。後來由“供設酒食飯菜”,引申指籌辦、準備,如:具備、具有。由此又引申為“完備”。由完備這個意義又引申作副詞,表示全、完、都,可以修飾動詞。“具”字由本義又引申指“物品、工具”,如:餐具、炊具。“具”字也是作量詞,用於棺材、屍體等。

字形源流


“具”是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作圖A,中間是“鼎”字,外面是一雙手。鼎是一種烹飪器具,也兼做食器。“具”就是備辦酒食的意思。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具”大多數是雙手捧著鼎的樣子。“鼎”與“具”在構字中很早就開始混淆了。圖2是西周金文,已經稱為“貝”形。許慎說“古以貝為貨”不錯,但與“具”字構形無涉。“具”所供置的是酒食而不是貨貝。
“具”的春秋金文、戰國文字、小篆字形仍然是雙手舉鼎,鼎的腳都被簡化掉了,鼎體更像“目”字形。漢隸字形在秦篆基礎上再一訛變,上面變成“目”字,下面的雙手變成“丌”,成為楷書的“具”字。
“具”最開始是指的供奉安置、籌備食物、籌辦宴席。“具”本身還可以作為酒食講,這時是名詞性質。食物一定要有容器,食具又單指餐具;又由單指餐具,引申為泛指器物、器械,如文具、卧具、炊具、工具等。
任何器具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由此喻指為人的才能或人才。如姚崇《答張九齡書》:“仆本凡近之才,素非經濟之具。”
籌備籌辦的事情不僅僅局限在宴席上,還延伸到其他的事物上,例如《孫子·謀攻》:“具器械。”這裡是籌備、準備軍事設備。籌備完之後,做事就有了比較充分的資源,因此就有了“具備”“完備”的含義,於是就有了《大戴禮記·本命》上所說的:“人生而不具者五: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是說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有五種行為是不具備、不完備的。這個意義又使得“具”有了副詞的功用,表示全、完、都,可以修飾動詞,例如“具告之”即全部、完完整整地告訴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張
字形演變流程圖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具”。

基本釋義


具 jùㄐㄩˋ
● ● 器物:器~。
● ● 備有:~備。~有。別~隻眼(形容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
● ● 備,辦:~呈。~結。~名。~領。敬~菲酌。
● ● 古同「俱」,都,完全。
● ● 量詞,用於某些器物和棺材、屍體:座鐘一~。一~男屍。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動詞準備飯食;泛指備辦,準備。prepare
《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及賓兄弟群執事,即位於門外,如初,宗人告有司具。”
唐·孟浩然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西遊記》第十四回:“正欲告辭,只見那老兒早具臉湯,又具齋飯。”
具呈;具報
配備;有(多用於抽象事物)。have;possess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明·魏學洢《核舟記》:“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毛澤東《質問國民黨》:“這些人也是敵人的第五縱隊,不過比前一種稍具形式上的區別。”
具備;別具一格
充當;充任。清·黃鷟來《詠懷》詩之五:“奇材老空谷,不得具棟樑。”
記載;收錄。《後漢書·張皓傳》:“事已具《來歷傳》。”
陳述;開列。
唐·韓愈《與鄭相公書》:“伏惟不至遠憂,續具一一,諮報不宣。”
張難先《日知會始末》:“事略依次具后。”
具名;開具
定案;判決。verdict
《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一:“獄具,各決脊杖七十。”
形容詞完備;齊全。in detail
《禮記·樂記》:“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辯者其禮具。”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列火器楯車兵七萬,乘城內外,守御甚具。”
特指將衣冠穿戴整齊。
宋·周密《齊東野語·方翥》:“翼日,具冠裳造方。”
《紅樓夢》第四回:“雨村忙具衣冠接迎。”
寫,撰寫。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也具一私揭,辨晦菴所奏,要他達聖聽。”
王闓運《李仁元傳》:“漢司員及翰詹科道,無肯具稿。”
名詞筵席;酒食。feast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陸判》:“朱不聽,立俟治具以出。”
器物;器械。tool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季孫喜,使飲己酒,而以具往,盡舍旃,故公鉏氏富。”
《尉繚子·原官》:“好善罰惡,正比法,會計民之具也。”
《史記·酷吏列傳》:“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工具;農具;雨具;餐具
特指棺槨。《禮記·檀弓上》:“子柳之母死,子碩請具。”鄭玄註:“具,葬之器用也。”
才幹;才能。talent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漢·李陵《答蘇武書》:“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才具
道;方法。三國魏·阮籍《樂論》:“為政之具,靡先於此。”
副詞表示範圍,相當於“全、都”。
entirely;
completely
《詩經·小雅·節南山》:“民具爾瞻。”
《史記·項羽本紀》:“良(張良)乃入,具告沛公。”
量詞用於屍體和某些完整的器物。
《史記·貨殖列傳》:“旃席千具。”
《魏書·蠕蠕傳》:“五色錦被二領,黃紬被、褥三十具。”
《水滸傳》第二一回:“我舊時曾許他一具棺材,不曾與得他。”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近義辨析


具—俱
在古代,這兩個字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用作動詞時,“具”表示準備,如:具卒乘(準備兵卒和戰車)。“俱”表示偕同,如:與之俱(和它在一起)。用作副詞時,“具”指賓語的範圍,指一個人把一切事情都處理好了好了。“俱”指主語的範圍,指二人以上同做一件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與之與之俱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其中”具告以事“意思是把事情都告訴了(張良)。”俱去“意思是一起離開,”俱死“是指一起死。到了現代,副詞”具“已很少使用,副詞”俱“詞義虛化,表示”全、都“,指主語的範圍,如:兩敗俱傷、萬籟俱寂。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𠬞(廾)部】其遇切(jù)
共置也。從廾,從貝省。古以貝為貨。

說文解字注

共置也。共、供古今字,當從人部作供。
從廾,貝省。會意。其遇切,古音在四部。
古㠯貝為貨。說從貝之意。

廣韻

其遇切,去遇群‖具聲侯部(jù)
具,備也。辦也。又姓,《左傳》有具丙。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八字部】具·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6
《唐韻》其遇切《集韻》《韻會》衢遇切《正韻》忌遇切,音懼。《說文》共置也。《廣韻》備也,辦也,器具也。《儀禮·饋食禮》東北面告濯具。《前漢·劉澤傳》田生子請張卿臨,親修具。《注》師古曰:具,供具也。《荀子·王制篇》具具而王,具具而霸。《注》言具其所具也。
又與俱通。《詩·小雅》則具是違。《詩詁》俱也。
又姓。《左傳》有具丙。
又《詩·小雅》爾牲則具。《注》居律反,音橘。
又《韻補》葉忌救切,求去聲。《漢·馬融·廣成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虞人植旍,獵者效具。車弊田罷,從入禁囿。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具的字形 2張
具的字形

書寫提示

具的書寫順序 2張
具的書寫順序
“八”,末筆捺改點。上半部窄而長,下半部“八”寬而扁.上半部從上半格延伸至下半格;框內三短橫等長,第三橫在橫中線下側,末橫長,托上蓋下。下半部“八”上合下開,底部齊平。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模具、玩具、工具、傢具、皮具、用具、出具、刀具、雨具、牙具

相關成語

別具一格、獨具匠心、別具匠心、具體而微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ɡʰi̯u
王力系統gǐwɔ
董同龢系統ɡʰjuɡ
周法高系統ɡjew
李方桂系統gjugh
西漢
東漢
juo
juo
南北朝齊梁陳北周隋虞模ju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ɡʰi̯u
擬音/王力系統gǐu
擬音/董同龢系統ɡʰjuo
擬音/周法高系統ɡiuo
擬音/李方桂系統gju
擬音/陳新雄系統ɡʰǐ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韻書字頭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去聲十遇合口呼三等全濁其遇切ɡʰjuo
集韻去聲十遇合口呼三等全濁衢遇切ɡio
禮部韻略去聲衢遇切
增韻去聲衢遇切
中原音韻去聲魚模撮口呼全清kiu
中州音韻去聲魚模居遇切
洪武正韻去聲四御全濁忌遇切g‘y
分韻撮要陽去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