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人庄

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律

《過故人庄》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律,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原文


過故人庄⑴
故人具雞黍⑵,邀我至田家⑶。
綠樹村邊合⑷,青山郭外斜⑸。
開軒面場圃⑹,把酒話桑麻⑺。
待到重陽日⑻,還來就菊花⑼。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過:拜訪。故人庄:老朋友的田莊。庄,田莊。
⑵具:準備,置辦。雞黍:指農家待客的豐盛飯食(字面指雞和黃米飯)。黍(shǔ):黃米,古代認為是上等的糧食。
⑶邀:邀請。至:到。
⑷合:環繞。
⑸郭:古代城牆有內外兩重,內為城,外為郭。這裡指村莊的外牆。斜(xiá):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讀xiá。
⑹開:打開,開啟。軒:窗戶。面:面對。場圃:場,打穀場、稻場;圃,菜園。
⑺把酒:端著酒具,指飲酒。把:拿起。端起。話桑麻:閑談農事。桑麻:桑樹和麻。這裡泛指莊稼。
⑻重陽日:指夏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⑼還(huán):返,來。就菊花:指飲菊花酒,也是賞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白話譯文

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要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
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
推開窗戶面對穀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裡觀賞菊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對上姓田的朋家做客這件事的描寫。作者心曠神怡,讚歎著美麗的田園風光,創作出這首詩。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說:“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甫詩中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浩然詩中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甫的鬱結與孟浩然的恬淡之別,讀者從這裡可以窺見一些消息。
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鬆,連律詩的形式也變得自由和靈便了。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作者描寫的對象——樸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鍊的痕迹,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樸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地流露出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劉云:每以自在相凌厲者,極是。
《瀛奎律髓》:此詩句句自然,無刻劃之跡。
《升庵詩話》:孟集有“到得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刻本脫一“就”宇,有擬補者,或作“醉”,或作“賞”,或作“泛”,或作“對”,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詩摘鈔》: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並烹煉之跡俱化矣。王、孟並稱,意嘗不滿於孟。若此作,吾何間然?結句系孟對故人語,覺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於言外。
《增訂唐詩摘鈔》:“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無味矣。
《唐詩成法》:以古為律,得閑適之意,使靖節為近體,想亦不過如此而已。
《唐詩別裁》:通體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歸於自然。
《網師園唐詩箋》: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徠《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一意淡,結作小致。雖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異使,對句亦逸,“就”字新。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紀昀:王、孟詩大段相近,而體格又自微別。王清而遠,孟清而切。學王不成,流為空腔;學孟不成,流為淺語。如此詩之自然沖淡,初學遽躐等而效之,不為滑調不止也。
《唐詩近體》:通體樸實,而語意清妙。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劉云:每以自在相凌厲者,極是。
《瀛奎律髓》:此詩句句自然,無刻劃之跡。
《升庵詩話》:孟集有“到得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刻本脫一“就”宇,有擬補者,或作“醉”,或作“賞”,或作“泛”,或作“對”,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
《唐詩摘鈔》: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並烹煉之跡俱化矣。王、孟並稱,意嘗不滿於孟。若此作,吾何間然?結句系孟對故人語,覺一片真率款曲之意溢於言外。
《增訂唐詩摘鈔》:“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無味矣。
《唐詩成法》:以古為律,得閑適之意,使靖節為近體,想亦不過如此而已。
《唐詩別裁》:通體清妙。末句“就”字作意,而歸於自然。
《網師園唐詩箋》:野景幽情(“把酒”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一意淡,結作小致。雖古今不同,居然元亮品格。第五欲作異使,對句亦逸,“就”字新。《瀛奎律髓匯評》:馮舒:字字珠玉,“就”字真好。紀昀:王、孟詩大段相近,而體格又自微別。王清而遠,孟清而切。學王不成,流為空腔;學孟不成,流為淺語。如此詩之自然沖淡,初學遽躐等而效之,不為滑調不止也。《唐詩近體》:通體樸實,而語意清妙。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