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角龍

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

太陽角龍(屬名:Helioceratops)又譯赫利俄斯角龍,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中國。

基本情況


短頜太陽角龍(H.brachygnathus),是在2009年由吉林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等人索發掘、研究和命名。化石發現於中國吉林省的泉頭組。
金利勇等人認為,太陽角龍代表由原始新角龍類向冠飾角龍類演化的中間過渡類型。太陽角龍的發現,對冠飾角龍類的東亞起源說提供了化石證據。

研究信息


據了解,角龍恐龍是恐龍中最為人熟知的類群,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也被叫做“末代恐龍”。角龍類恐龍分為鸚鵡嘴龍類和新角龍類兩大類,從頭部到背部都有頸盾,頸盾是褶皺狀的突起,由頭骨後部的頂骨及鱗骨向後延伸擴大而成的帶孔骨枝組成,能對頸部起保護作用。
據金利勇介紹,新屬種恐龍化石是在吉林省公主嶺市附近發現的,屬於基幹新角龍類化石。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基幹新角龍類的特徵:下頜支很深;齒骨——前齒骨結合面顯著地向腹面傾斜;下頜齒的齒冠形狀特異,並有小鋸齒和次級棱不對稱地分佈在齒冠中嵴的兩側,代表了一種由原始基幹新角龍類向進步冠飾角龍類過渡的中間類型。
基幹新角龍類通常被認為是白堊紀末期繁盛的冠飾角龍類的祖先類群。基幹新角龍類的古地理分佈非常有限,僅限於中國的北部和蒙古南部地區。研究領域認為,這兩個區域很可能就是晚白堊紀進步的冠飾角龍類的起源地。
有關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的短頜太陽角龍,代表了一種由原始基幹新角龍類向進步冠飾角龍類過渡的中間類型。它的發現進一步為冠飾角龍類的東亞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化石證據。
太陽角龍
太陽角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