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拼音: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解釋: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長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處: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長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淤泥:污泥。出於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形容蓮花的生態。比喻君子不為世俗所染污。語出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兒女英雄傳》二五回:“其實信得她這朵妙法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真有個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的光景。”
作定語、賓語、分句;指處於污濁環境保持純
她雖然在娛樂場工作,但出淤泥而不染,極為自愛。
come out of the mud unsoiled--remain undefiled in spite of general corruption
“出淤泥而不染”和“潔身自好”都有保持自身潔白,不同流合污之意。但“出淤泥而不染”更強調出污泥之意,強調環境污染,更顯示其品格難能可貴。
【釋義】在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處於污濁環境,保持純潔。
【寓意】比喻從污俗的環境中走出來,卻能保持純真的品質而不沾染壞習氣。
書法《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
蓮花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水裡邊和陸地上的草木,值得喜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獨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則唯獨愛蓮花,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被沾染污穢,它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空、外部直,不生枝蔓,也不長旁枝,它的氣味清香,越遠越覺得它香:挺拔、潔凈的立在那裡,(只)可以遠遠的觀賞它,但不能玩弄它。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歡菊的人在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到了。對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又有誰呢?(至於)對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鑒賞】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己的一份志節。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師、家長也常常以此古訓來教育我們。
注 中學課本都是這麼解釋的,誤人子弟之嫌,這段解釋有問題,認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應解釋為玩生死在生死上不染著,玩富貴貧窮在名利富貴貧賤上心不動,奮鬥本無意義,但生命的意義就是奮鬥,奮鬥本不難,奮鬥的過程而不染著有點難,不染著雖事在局內而人在局外,作者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境界,不忘本性,放成始終。這樣所有的人我是非如雪中霧松幻化般不染著的境界,這種藝術生活方式就很高了,作者的本意已經有凡聖的區別,拋開凡聖的概念和當時朝代的文化性去解釋,有狹隘性。如慧能,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第而不動,意思是相近的。
出淤泥而不染
不過在現實中,有些人是經不住誘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每個人的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都不同,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看自己的是非觀了。
【背景】周敦頤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字茂叔。作者以蓮自況,作者愛蓮就是愛蓮的君子品德,表達了自己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願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同時也委婉的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名逐利的世風。
朱宣咸中國畫《出淤泥而不染》,1981年作。
朱宣咸中國畫《出淤泥而不染》,1981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