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文化
生活與文化
《生活與文化》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蒲慕州。該論叢是五十年來台灣學者在中國史領域的經典著述的彙編,共分十三個專題,十四冊。
蒲慕州,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專業:埃及不、中國古代宗教及社會史、比較古代史。著有《墓葬與生死》、《尼羅河畔的文采》、《追尋一已之福》、《中國文化史》、《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等。
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黃寬重、邢義田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鄧小南教授擔任總主編。每一專題均由在該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台灣學者擔任主編。每冊書前附有總編所作的序和分冊主編導言。各冊導言的宗旨,在於綜論台灣中國史研究在不同階段的內外背景和發展大勢,並介紹當冊作者和論文的特色。有些偏重於介紹收錄的論文和作者或收錄的緣由,有些偏於介紹世界性史學研究的大趨勢,有些又以分冊主編對某一領域的看法為主軸,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後,都附有簡短的作者小傳和本文的原刊數據,便於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查考。
叢書彙集眾多國際之名學者的名作。老一輩學者,如嚴耕望、勞榦、傅樂成、戴炎輝等,當代史學名家,如余英時、許倬雲、祿耀東、毛漢光等,還有深厚的西學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學者,如陳弱水、顏娟英、李貞德等。雲集了台灣半個世紀幾代學者的代表著述,可謂名家薈萃,佳作琳琅。
本叢書的文章的總的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展現較新的趨勢和成果。但各冊也有不同。有的分冊收錄的幾乎都是近十餘年的論文,如《生活與文化》分冊;有的則收入較多幾十年前的舊作,如《制度與國家》,這恰恰反映了台灣中國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轉移。
由於各種條件所限,海峽兩岸學者的交流,資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關論文的查閱,都存在這一定的不便。國內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一直要求及時看到台灣學者的相關研究,這是促使本叢書出版的主要因素。台灣和內地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台灣學者一方面受西方漢學界影響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國文化,有更多的創新和活力。在研究論題上,除了傳統題目,台灣史學界樹立了自己獨特的議題,如醫療史、身體史,為國際史學界所注目。
“台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的出版,應會給國內史學界帶來新的資料、新的信息和新的關注點,對於兩岸學術的交流和互動,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出版說明
總序
導言
周代的衣食住行
從“八珍”的演變看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
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
六博及博局的演變
關於兩漢魏晉時期養豬與積肥問題的若干檢討
漢隋之間的車駕制度
北魏《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
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士大夫的反應
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
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
蟋蟀釋典 英雄不論出身低
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
誕日稱觴——明清社會的慶壽文化
裸的理曲——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體寫生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