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血

中藥名

鱔魚血,中藥名。為合鰓科黃鱔屬動物黃鱔Monopterus albus(Zuiew)的血液。動物黃鱔,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佈。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壯陽,解毒,明目之功效。主治口眼斜,跌打損傷,陽痿,耳痛,癬,痔瘺,徠目翳。

入葯部位


血液。

性味


味咸,性溫。

歸經


入肝、腎經。

功效


祛風通絡,活血,壯陽,解毒,明目。

主治


口眼斜,跌打損傷,陽痿,耳痛,癬,痔瘺,目翳。

配伍


1、治口眼斜,大鱔魚1條,以針刺頭上血,左斜塗右,右斜塗左,以平正即洗去。(《世醫得效方》)
2、治面神經麻痹,黃鱔血1羹匙,麝香0.3g(或梅片0.3g)攪勻。右塗左,左塗右。(《廣西藥用動物》)
3、治顏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鱔魚血塗聽宮地倉、太陽3穴。向右歪斜塗左側,向左歪斜塗右側。干后再塗,至復原為止。(《山東藥用動物》)
4、治各種外傷出血,鱔魚血焙乾研末,外敷傷口。(《水產品營養與藥用手冊》)
5、治體癬,鱔魚鮮血塗患處,每日2-3次。(《水產營養與藥用手冊》)
6、治火丹,黃鱔頭上血塗即愈。(《醫便》)

用法用量


內服:和葯為丸,適量。
外用:適量,塗敷或滴耳、鼻;或研末敷。

現代應用


1徠、治療顏面神經麻痹。
2、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捕捉,捕後用針刺頭部或剪去尾部取血,鮮用。

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稠狀的紅色液體,味腥。

形態特徵


體細長,呈蛇形,向後漸側扁,尾部尖細。頭圓,吻端尖,唇頗發達,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及齶骨上部有細齒。眼小,為一薄臘所覆蓋。兩個鼻孔分離較遠,后鼻孔在眼前緣的上方,前鼻孔在吻部。左右鰓孔在腹聯合為一,呈“V”字形。體無鱗。無胸腹鰭,背、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布黑色小點,腹部灰白。

生長環境


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佈。

論述


1、《本草拾遺》:“主癬及瘺,斷取血塗之。”
2、《綱目》:“療口眼斜,治耳痛,鼻衄,疹後生翳,赤疵,又塗赤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