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徠氏(拼音:shì,zh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為根柢,后引申為古代貴族表示宗族系統的稱號。

氏的常用組詞為姓氏。包含氏的常用成語為氏族內部。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圖
氏
象形字。氏與氐同源。或說“匙”之初文。始見於甲骨文。西周金文“氏”字豎畫上加飾點,春秋金文飾點變為一短橫。戰國文字“氏”字豎畫上的短橫或下移作A,或縮半作B,豎筆或穿透作C。作“D”形者,為《說文》篆文所本。 《說文》認為“氏”字“象形,乁聲”,不確。 “氏”是同姓貴族的不同分支。《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陳逆簋:“陳氏裔孫逆。”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其父姓之後系“氏”。《儀禮·士昏禮》:“祝告,稱婦之姓曰:‘某氏來婦。’”乎簋:“乎作姞氏寶簋。”這些意義的“氏”讀為shì。月氏,漢代西域國名。這種意義的“氏”讀為zhī。“氏”通“祇”。長甶盉:“井白(伯)氏(祇)寅不奸。” (井伯恭敬不偽)又通“是”。中山王鼎:“氏(是)以寡人許之。” (因此我答應他)《說文·氏部》:“氏,巴蜀名山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聲聞數百里。象形,乁聲”析形、釋義皆不確。本義當為根柢,引申為古代貴族表示宗族系統的稱號,也用以表示遠古傳說中的人物、國名、國號或朝代,后多加氏作為稱呼。

基本釋義


氏 shì ㄕˋ
● ●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總的,氏是分支,後來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 ● 古代稱呼帝王貴族等,后稱呼名人、專家:神農~。太史~。攝~表。
氏 zhī ㄓˉ
● ● 〔閼(yān)~〕見「閼」。 
● ● 〔月~〕見「月」。

詳細釋義


氏 shì
〈名〉
● ●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體欲傾倒而將其支撐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義: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
● ● 同本義 [family;family name]
氏,姓氏。——《玉篇》。按,秦漢以前,「姓」和「氏」不同,「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略·氏族》
賜姓劉氏,拜為郎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 ● 也有以邑、官職、祖父的謚號或字為氏的
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 秦始皇則曰「姓 趙氏」,於 漢高祖則曰「姓 劉氏」。—— 顧炎武《日知錄》
丁氏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察傳》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樂府詩集•陌上桑》
● ● 加在遠古傳說人物後面、世襲官職後面的稱謂。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韓非子•五蠹》
● ● 一家成員所共同採用的姓,以別於個別的名。如:張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與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後裔)
● ● 對學術、流派、專家、名人或宗教的稱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妙思六經,消遙百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
● ● 又指古代世業職官的稱號。如:保氏;職方氏;陳氏定理
● ● 舊時放在已婚婦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還加上夫姓的稱呼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 ● 又如:夫人李氏;王張氏
● ● 姓
● ●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shì名詞上古貴族表明宗族的稱號,為姓的分支。family;family name漢班固《白虎通·姓名》:“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王父字者何?所以別諸侯之後,為興滅國繼絕世也。”姓氏
家族。
● ● 《春秋·宣公十年》:“齊崔氏出奔衛。”
● ● 《左傳·宣公四年》:“﹝子良﹞曰:‘穆氏宜存,則固願也。若將亡之,則亦皆亡。’”
指家。《左傳·成公十七年》:“﹝晉厲公﹞游於匠麗氏,欒書、中行偃遂執公焉。”
遠古傳說中的人物、國名均系以氏。《易·繫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繫於姓或姓名字型大小之後以為敬稱。《易·繫辭下》:“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繫於親屬尊長稱謂之後以為尊稱。詩·邶風·凱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舊時婦女出嫁后稱氏。多在其前冠以父姓。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韓愈《息國夫人墓誌銘》:“詔曰:欒妻何氏,可封息國夫人。”夫人李氏、王張氏
古代官爵、職司或稱氏。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誌銘》:“將葬,舍人與其季弟澥,問銘於太史氏韓愈。”保氏、職方氏、陳氏定理
朝代或稱氏。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於是史居子上,次經;佛、老附子,次史;而終之以集,定為四部。宋氏以還,遞相沿襲。”
對學術、流派或宗教的稱呼。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類,種類。《大戴禮記·勸學》:“蘭氏之根,懷氏之苞,漸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謂以之為同類。《墨子·經說下》:“狗假霍也,猶氏霍也。”
姓。氏叔琮
動詞取名,命名。宋許棐《〈獻醜集〉自序》:“與其藏丑而人窺笑,禁笑而人愈笑,孰若獻醜之笑之為快也。故氏其集曰‘獻醜’。”
代詞通“是”。此,這。this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須賈說穣侯章》:“此臣之所聞於魏也,願君之以氏慮事也。”
通“是”。猶者。《後漢書·李雲傳》:“雲素剛……曰:‘臣聞皇後天下母,德配坤靈,得其人則五氏來備,不得其人則地動搖宮。’”
助詞通“是”。猶夫。《墨子·天志下》:“今知氏大國之君,寬然者曰,吾處大國而不攻小國,吾何以為大哉!”
zhī名詞古族名。清譚宗浚《覽海賦》:“誓斬月氏,幾擒車鼻。”月氏
jīng名詞狋氏,漢縣名。《漢書·地理志下》:“代郡,縣十八……狋氏。”
● ●
詞性變化
氏 shì
〈代〉
● ● 通「是」。此,這 [this]
今知氏大國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雲:「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為庄公。——《漢書•地理志》
● ● 另見 zhī
基本詞義
氏 zhī
● ● ——見「月氏」( Yuèzhī):漢代西域國名
● ● 另見 shì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從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
說文解字注
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者曰氏,
十六字為一句。此謂巴蜀方語也。?大徐無。小徐作堆。俗字耳。今正。?、小?也。箸直略切。小?之旁箸於山岸脅,而狀欲落墮者曰氏。其字亦作坁。亦作?。?部曰:秦謂陵阪曰?。?與氏音義皆同。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應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坁。其山堆傍箸崩落作聲聞數百里。故曰坁隤。韋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見文選注。今本漢書作?隤。師古曰:?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墮落曰氏。應劭以為天水隴氐。失之矣。氐音丁禮反。玉裁按顏說殊非古。隴?亦作隴坁。與巴蜀之氏形小異,而音義皆同。?坁字同氏聲。或從氐聲而丁禮切者,字之誤也。劉逵注吳都賦坁頹曰:天水之大阪。名曰隴坁,因為隴坁之曲說。與應仲遠同。坁、韋音是。?,顏音氏。皆不誤。考氏亦作是。見夏書。禹貢曰:西頃因桓是來。鄭注云。桓是,隴阪名。其道般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今其下民謂阪為是。(句絕)謂曲為桓也。(各本誤今校訂如此)據此則桓是卽隴?。亦可作隴氏。昭昭然矣。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大戴禮。昆吾者衞氏也。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漢書,漢碑叚氏為是不可枚數。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叚借氏字為之。人第習而不察耳。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別於下者也。是者分別之䛐也。其字本作是。漢碑尙有雲姓某是者。今乃專為姓氏字。而氏之本義惟許言之。淺人以為新奇之說矣。
氏?聲聞數百里。象形,
謂?象傍於山脅也。氏之附於姓者類此。
乁聲。
乁讀若移。氏篇,韻皆承紙切。十六部。大徐承旨切。非也。

康熙字典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為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為族。《趙彥衛·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衛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即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注》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吳志》有氏儀,后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又《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於後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注》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注》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注》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為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音精。狋氏,縣名。《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注》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亦作。《古今印史》,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統族,族統。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故為文從側出以見意。
氏
氏
氏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氏
書法欣賞
氏
隸書(3張)
楷書(3張)
行書(3張)
草書(3張)

概述


氏會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者父子兩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間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命氏,因此會出現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現象。
在周朝以前,貴族除了有姓之外,還往往以國、官位為氏。而一般人沒有姓,也沒有氏。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國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則是賜封了土地以後才有。

獲得方式


以國名為氏,如宋,周,賴,趙,秦
以邑名為氏,如智氏,冀姓
以官名為氏,如司空
以職業名為氏,如喬
以住地之名為氏,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
以貴族的字為氏。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發生根本變革。這時氏開始轉變為姓。戰國以後,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這反映了貴族的沒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客家話:[客語拼音徠字彙] si4 [台灣四縣腔] sii5 [客英字典] shi5 [陸豐腔] shi6 [東莞腔] si3 [沙頭角腔] si5 [梅縣腔] she5 [寶安腔] si3 | zi1 [海陸豐腔] shi6 shi5
粵語:si6 zi1
潮州話:si6 ,ze1[潮陽]zu1,ziⁿ1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keŋ漢縣
kje月氏
ɡjeʔ甲金文象人俯伏手臂下據著地(右下菱形象封土,指胙土命氏,金文省爲圓點),以表對氏族份地的禮敬,後轉註爲坁祇,非乁聲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章移支A開支A平聲三等開口支A上平五支tɕie̯tɕǐetɕietɕjɛtɕiᴇtɕiɛciə̆zhi1cjetje月氏國名又閼氏匈奴皇后也又精是二音
子盈清開平聲三等開口下平十四清tsi̯ɛŋtsĭɛŋtsiɛŋtsiæŋtsiᴇŋtsiɛŋtsiajŋjing1ciengzieng狋氏縣名狋音權
承紙支A開紙A上聲三等開口支A上四紙ʑie̯ʑǐeʑiedʑjɛdʑiᴇdʑiɛdʑiə̆shi4zjexzjee氏族又支[指/精]二音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ꡚꡞzhiʐi上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支思開支思陰平開口呼tʂɿ
支思開支思去聲開口呼ʂɿ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旨而二支平聲
士紙二紙上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三幾紀記陽去姓氏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蠻氏、氏號、蟈氏、侯氏、梵氏、母氏、蠟氏、秦氏、多氏、萊氏

相關成語

董氏封髮、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