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紀法
干支紀法
在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使用的是“干支紀法”,也稱“干支紀元法”,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共配成六十組,用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具體可分為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直至干支紀時。
干支紀法在中國民間很早就使用了。史書上說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干、地支。發明天干: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發明地支: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天皇則以十兄弟為十天干,以閹茂、大洲獻配入十二地支,另以十名(後來的地皇兄弟名)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合為十二地支。地皇根據三辰發明了曆法,地鏗以日照為晝,月照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三辰曆法的發明,後世曆法基本沿用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的定式。干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把干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語出《爾雅·釋天》)「歲陽,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後世以十二支紀月,叫作月建,由於地支之數正好為十二,所以各月紀月的地支是固定的。當時人們把"日南至"即冬至的十一月定為子月,所以十二月為丑月,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其後順次為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在各月固定地支的情況下,再配上天干,就是干支紀月法,這可能是唐代才開始使用的。干支紀月五年為一周期,農曆的閏月不加干支。
木星
《開元占經》所引甘氏歲星法以及《漢書·天文志》所載甘、石歲星紀年法,表明戰國時期普遍使用這種紀年法,並一直使用到秦和漢初,它是干支紀年法的前身。后因發現木星運行的周期並不嚴格為12年,而是11.86年,因而再用太歲紀年就與實際的天象不相符合了,所以從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後,就逐步廢止了太歲紀年法而只用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日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發掘出的殷代甲骨片上已發現了完整的干支表。可能在盤庚遷殷(約公元前1300年)之前,已經採用干支紀日了。不過這種紀日法是否有過間斷和錯亂,現今還不能肯定。但從春秋以來,這種紀日法已被證明沒有間斷和錯亂。《春秋》所記第一次日食發生在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經現代計算證明,這個日期確實發生了一次日食,因此這個日期的記載是準確的,表明從那時以來一直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止,其間歷經2600餘年,我國一直有條不紊地使用干支連續紀日,未發生一日差錯,這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史料,也是世界上極為珍貴的一份科學文化遺產。
中國古代使用過多種時段制度。春秋戰國時期曾用過十時制,即把晝夜各分為5個時段,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共10個時段。這種時段的劃分是不等長的,因為一年四季中晝夜的長短是不相同的。到秦漢以後,十時制就廢止了。至於干支紀時,它是什麼時代產生和運用的,已經無從查考了。不過它當是在古代十二辰制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並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的正中為夜半。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十二辰大概是在二十八宿之前創立的;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干,成為干支紀時。
天干地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因此,天干地支紀年法中是60年一個輪迴而不是120年。
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干支。我們在知道其中一個干支年代是公元紀元的年份,就能推算其他干支年代,比如可以推算出辛酉政變、甲午中日戰爭、辛亥革命等這些大事分別發生於公元1861年,1894年,1911年。
六十甲子的順序見下頁之表。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我國古代常用干支紀法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不過這些紀法開始使用的年代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