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1931年5月在Lausanne(瑞士)奧運會之 后,在1936年奧運聖火又傳到了柏林。在1972年和1973年進行了為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而進行的座位擴建工程,擴建后體育場內設座位26000個。建築學家Friedrich-Wilhelm Krahe教授和 Kurt Dubbers先生共同擬訂了屋頂的建築方案。從1965年到1967年奧林匹克體育場的門外建起了兩個高達97,5米的承燈柱,這使體育場的面貌煥然一新。在1993年同盟國撤出柏林以後,由於時間過長體育場老化,也為了申請2000年奧運會,柏林市開始重修奧林匹克體育場。
國際奧委會於1912年選定柏林作為19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德國政府原計劃於柏林以西的夏洛特堡新建主場館,後來有關計劃擱置,並僱用建築師奧托·瑪赫設計主場館-德意志體育場。他決定以明挖方式興建可容納4萬名觀眾的體育場,完工後將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體育場館。然而,是屆奧運會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迫取消。戰後,場館選址附近興建了一所專業的體育學院,而奧托·瑪赫之子-維納·瑪赫及華特·瑪赫兄弟在1926年至1929年間被指派設計該學院的擴建部分-德意志體育廣場(Deutsches Sportforum)。
柏林再度於1931年被國際奧委會選為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城市,於是德國政府決定重修德意志體育場作為主場館,並由維納·瑪赫負責設計。納粹德國政府興建了帝國體育場(Reichssportfeld),作為奧運會使用的場館建築群,維納·瑪赫繼續負責設計及興建事宜,並由其弟華特·瑪赫協助。維納·瑪赫拆卸了德意志體育場,並在原址新建奧林匹克體育場,建築物一半的結構建於地面以下12米。體館能容納11萬名觀眾,東面連接奧林匹克廣場及馬拉松之門,呈橢圓形的觀眾看台於西側開口,建有五月廣場及奧林匹克鐘樓。
帝國體育場的建築工程於1934年至1936年期間進行,佔地1.32平方公里,體育場設施包括奧林匹克體育場、五月廣場及森林劇場(Berliner Waldbühne),此外亦修建150座供不同運動項目使用的輔助建築物。
五月廣場建於奧林匹克體育場西側,是一片佔地112000平方米的草坪,作為舉行大規模體操活動的場地,可容納25萬人(西側可額外容納60000人),奧林匹克鐘樓及朗格馬克大廳亦建於此地。阿爾卑斯山低地的優質石材用作興建廣場的圍牆,以及在場外展示的勇士持馬雕塑(德國雕塑家Josef Wackerle作品)。
柏林奧運期間,五月廣場被用作馬術項目的比賽場地,並舉辦幾場納粹宣傳意味甚濃的體操集體示範。
奧林匹克鐘樓建於奧林匹克體育場西側,豎立於五月廣場的中央位置。從樓高77米的鐘樓頂部可觀賞到整個柏林市景色,比賽期間用作警察、醫療人員、媒體及官員的觀察點。鐘樓上放置了奧林匹克銅鐘,上面刻有五環、勃蘭登堡門及“余喚醒世界青年”(德文:Ich rufe die Jugend der Welt!)的銘文,此銅鐘亦作為是屆奧運會的會徽。
蘭傑馬克大廳建於奧林匹克體育場西看台,大廳支柱裝置了巨型的旗幟及盾牌,以紀念所有參與1914年11月10日蘭傑馬克(Langemarck)戰役的陣亡將士。
森林劇場建於柏林冰蝕谷的冰河河岸,依照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圓形劇場之建築設計,當時命名為狄特里希·埃卡特舞台(Dietrich-Eckart-Bühne),以紀念政治人物狄特里希·埃卡特。劇場可容納22000人,觀眾席中段為元首專用的包箱。
在奧運期間作為舉行體操項目的比賽場地,以及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
1936年8月1日,德國領袖希特勒宣告柏林奧運會正式開幕,並由運動員弗里茨·希爾根點燃聖火。是屆奧運首次舉行聖火接力傳遞,由希臘奧林匹亞,經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等國,傳到終點德國柏林,路線全長約3000公里。聖火傳遞的慨念由卡爾·丁姆(Carl Diem)倡議,他是納粹德國政府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政治顧問,專責籌辦奧運事宜。
所有比賽項目的4百萬張門票被搶購一空,是屆奧運亦首次通過電視及廣播電台轉播比賽,當局於柏林市內設置25台大型電視屏幕,動用20部電台廣播車及300支麥克風,並以28種語言進行電台節目的廣播。萊尼·里芬斯塔爾於此場館為柏林奧運會拍攝記錄片《奧林匹亞》(Olympia)。
1945年4月,蘇聯紅軍發動柏林戰役,向納粹德國進行攻擊,蘇軍縱火燒毀存放在奧林匹克鐘樓的第三帝國檔案,鐘樓被大火嚴重焚毀。而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僅有機槍造成的輕微損壞,是少數在二戰期間保持完好的建築物。
戰後,奧林匹克廣場被用作英國軍事佔領部隊的總部。英軍佔用包括帝國體育訓練學院及德國體育院等第三帝國體育機關及設施,並進行破壞。1994年以前,英軍每年都會在五月廣場舉行盛大的國慶活動。在此時期,德國足球甲級聯賽賽事均會在此場館舉行,而本地球隊柏林赫塔於1963年起就以此作為主場。五月廣場亦會舉行足球、欖球及馬球比賽。森林劇場則用來舉辦傳統音樂會及電影放映會,有時亦會舉辦拳擊比賽。
英國工程師於1947年將奧林匹克鐘樓拆卸,幸然的是鐘樓於1962年依照原貌重建。曾一度被用作反攻克武器標靶的奧林匹克銅鐘於1956年完成復修,但已經無法再發出鐘聲。奧林匹克鐘樓的重建工程於1960年至1962年進行,再度由維納·瑪赫根據建築物原貌設計及重建,新鐘樓建成后成為柏林的重要觀光景點,下層則設有介紹場館歷史的訪客中心。
1974年世界盃足球賽第一輪第一組的部分賽事於此場館舉行,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改善工程,而場館最後亦見證了西德隊在決賽贏得FIFA世界盃。1998年,柏林市民為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存廢問題而掀起一場爭論,有些意見認為應該拆卸重建,有人則認為場館本身並非納粹黨象徵而主張保留。當局最後決定保留及改建場館,國際足協亦選定此場館作為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場館之一。柏林市政府將價值4500萬的改建及營運合約批給WALTER BAU-AG與DYWIDAG合組的財團,重建后場館將由柏林市政府、柏林赫塔及財團建立合營公司共同管理。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重建工程由德國GMP事務所設計,由德國總理施羅德於2000年7月3日主持施工儀式。工程動用了7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及20000立方米的預製強化混凝土,場館原有的12000立方米混凝土被拆卸,30000立方米的石塊被重新打磨。工程並新建了長逾68米,面積達37000平方米,全面復蓋觀眾席的天幕,並由20條鋼製支柱支撐重達3500噸的屋頂結構。天幕以透光物料製造,能夠使陽光透入場館。為使觀眾有更佳的視覺效果,球場被降低2.65米,並利用90000立方米的沙粒重新鋪設。重建工程亦相當重視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史跡元素,特別是復修原有的天然石材結構,奧林匹克鐘樓及馬拉松之門等主要建築被保留。場館亦改善人工照明及音響設施,加設113個貴賓席、餐廳及兩個停車場,共提供630個停車格。經過批評后,場館的徑賽跑道由紅色轉刷為藍色。場館現代化及擴建工程的總成本為24200萬歐元。
重建之後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可容納76000名觀眾,成為德國第二大的體育場館,僅次於多蒙特的西格納伊度納公園(前稱:威斯法倫體育場)。慶祝重建完工的典禮於2004年7月31日及8月11日舉行,前者以文藝晚會,參與的知名藝人包括妮娜及丹尼爾·巴倫波因;後者則由柏林赫塔與外隊作友誼賽。9月8日,德國國家足球隊與巴西國家足球隊在此場館進行友誼賽。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場館舉辦其中六場賽事,其中包括2006年6月30日德國對阿根廷的1/4決賽,德國最終以互射點球勝出;7月9日舉行的決賽由三屆冠軍義大利對1998年冠軍法國,雙方1比1的賽果持續至加時賽階段,在下半場5分鐘,齊達內涉嫌受到對手馬特拉齊的言語挑釁,沉不住氣襲擊對方而遭紅牌出場。義大利最終以點球贏得是屆FIFA世界盃。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體育館外觀
在2000年7月3日,德國總理Gerhard Schröder, 柏林市長Eberhard Diepgen 還有城市發展部長 Peter Strieder. 參與了改建工程開始的儀式。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
因為要改建完我們的“五星體育場“,所以每天大概1000個建築工人在體育場上工作,而且在建築的期間還有100個展覽和比賽同時在舉行。建築的Walter公司保證了55000個觀眾可以在改建期間觀看比賽。2001年杯賽的時候奧林匹克體育場容納了73000人同時觀看比賽。
改建以後我們的體育場能容納75000人。每個座位都有體育場的頂蓬遮擋(以保證下雨的時候不會被淋到)。體育場嘉賓席的改建很特別:我們的體育場里有很多座位,但是為了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這部分寬只有65米的嘉賓席的座位卻是整個體育場里改建最麻煩的一部分。為了改建這座嘉賓席不但應該動 80000m3土,而且用了15000m3混凝土和1800t 結構剛。
頂點 - 屋頂的設計
體育場中屬於絕對高水平的設計就應該算是它的屋頂設計了。這個屋頂花費了大概兩千六百萬歐元,總建築費用的11%都花在屋頂的建造上了。屋頂是由兩個鋼筋結構的薄片板對接而成的,每個都有31000平方米的面積。上邊的薄片由76個部分組成,一共有1158片玻璃,每片都重達200公斤,這些玻璃是這個屋頂的最後組成部分。這個屋頂自身就有20層建築保護。
在以前世界範圍內的技術就已經將屋頂的結構和採光,音響的設計融為一體了。場內有312個高壓照明燈,每個等都有2000瓦,合1500勒克司(照明單位) 為整個體育場提供照明,並且這些燈光設備的設計都相當好,在場內不會出線刺眼的光線角度。體育場頂上的5000個照明燈使整個場子看起來就像是個光環一樣。屋頂上的19個高倍擴音器可以為觀眾們提供高品質的音響效果。
此外,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還是德甲球隊柏林赫塔的主場。
這個體育場里最特別的就要屬赫塔藍白色的跑道了。“我們為這座最高級的體育場感到高興”,赫塔的經理Dieter Hoeneß先生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說。他說的很對。
柏林赫塔足球俱樂部,是一家位於德國柏林的足球俱樂部,於1892年7月25日成立,是1900年在萊比錫成立的德國足球總會創會成員之一,現時在德國足球甲級聯賽參賽。
2012-13賽季獲得德國足球乙級聯賽亞軍升入德國足球甲級聯賽,2013-14賽季獲得第11名,2014-15賽季半程過後居聯賽第13名,積18分,僅領先降級區球隊雲達不來梅1分。
建築的時間:四年
容納觀眾:75000人
VIP:98個包廂, 15個Sky Boxes 和 4500 個商務席
記分牌:兩塊 – 140 平方米 和 60 平方米
音響設備:150000瓦總功效的High-End-Boxen
房頂結構:45米復蓋整個場地,兩個31000平方米的薄板
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電影《撕裂的末日》曾取景於此場館。
2008年8月28日,麥當娜將於此場館舉行世界巡迴演唱會。
2006年9月,場館豎立了首爾市政府贈送給柏林市政府的已故運動員孫基禎銅像,以紀念他在柏林奧運會馬拉松項目為韓國(當時被日本殖民統治)取得首枚金牌。同樣的銅像亦豎立於198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場館-蠶室綜合運動場。
其他場地
曲棍球的體育場:
1984年我們的曲棍球的體育場是一片合成材料的草場。因為它可以在下雨或者下雪的時候保護觀眾,所以是個很好的場地。我們的曲棍球場可以容納5000人,觀眾席像一個平台一樣,所以任何位置的觀眾都可以看到體育場上的動向。
馬術運動的體育場:
在以前的Grunewald賽馬場地區我們建了一座體育場。它的名聲很好,有的人說是歐洲最漂亮的賽馬場。可以容納1200個觀眾。此外這座賽馬場有兩個專門用於訓練馬的訓練大廳。它們符合國際的標準。馬術體育場的兩個騎馬大廳給騎馬者和五項全能運動員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訓練環境。
R udolph-Harbig 大廳:
這座大廳是1972年建成的,它是柏林的田徑運動中心。那裡可以容納所有項目的運動員同時進行田徑運動。此外在這個體育場上標槍和鐵餅的練習也比其他體育場要方便得多。這個體育場的跑道的設計為跑步運動員提供了很好的比賽和練習的條件,在塑膠跑道上他們可以跑得更快,為夏季的比賽做更好的準備。即使在400米跑道的彎道上運動員也可以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實力。除此之外這個體育場里還有一個200米的環形跑道,一個80米的直跑道,一個跳遠比賽場,一個跳高比賽場和一個撐桿跳比賽場。體育場里的電子設備還可以為運動員提供現代化的訓練環境。
游泳館:
游泳館在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的北邊。除了50米長的泳道和跳台以外還有兩個淺水池。由於1978年這裡出了世界游泳比賽的季軍,所以這個游泳館在當時意義很重大。這裡可以容納7500名觀眾,其中不僅是一般的觀眾甚至帶著孩子來觀看比賽的家庭也覺得很舒適。
露天舞台:
這座舞台的建築風格給人以露天舞台的感覺。因為它 是在地下30米深的地方建成的。整個舞台由四分之三的面積利用天然的高度差建成的可以容納20000人的看台。這樣的結構不僅可以使觀眾看到森林環繞的美麗景色,而且攏音效果也很好。由於這個原因,很多音樂會都在這裡舉行。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後一直到60年代這裡經常舉行拳擊比賽。從1982年起我們開始使用一個臨時的頂蓬,這樣我們使用這個舞台舉行活動就可以不受天氣的影響了。從那時開始,這個舞台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露天舞台之一。
2006世界盃在此舉行的球賽
2006年6月14日 巴西 克羅埃西亞
2006年6月16日 瑞典 巴拉圭
2006年6月20日 厄瓜多 德國
2006年6月24日 烏克蘭 突尼西亞
2006年6月30日 四分之一決賽
2006年7月10日 決賽
2015-16賽季歐洲冠軍聯賽決賽將在此球場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