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匯港
金匯港
金匯港位於上海市奉賢區,北接黃浦江,是條人工河,從黃浦江的拐彎處閘港口地區和東西向的大治河成直角狀,直通杭州灣。金匯港前身“金匯塘”開鑿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1978年重新開拓河道,1980年8月20日竣工。金匯港與浦東運河、大治河形成南北東西貫通水系,發揮了通航、排澇、擋潮、調控水位與完善上海東南部水環境的作用。
金匯港和浦星公路大致平行,由北往南分別穿過金匯鎮、齊賢鎮、光明鎮、錢橋、石橋、浦東鐵路、上海師範大學奉賢校區、浦南運河、海灣旅遊區、海灣鎮等注入杭州灣。全程21.8公里,河寬近90米,全河可通航載重300噸的船隻。
大葉公路上的金匯港
金匯港前身“金匯塘”開鑿於明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至今已有480多年歷史,歷代都有疏浚。從近現代來說,這條養育著奉賢人民的母親河,歷經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三次開鑿二易河道。上世紀50年代初葉的金匯港,河寬只有20米,彎彎曲曲,從奉賢中部蜿蜒北上可通閘港口。彼時人們出行和運輸主要靠船隻,由於沒有水閘,潮漲潮落,河水甚是湍急,航道狀況很惡劣,事故頻發。由於此河道是民國前開挖的,彼時開河道如碰到財大氣粗的大戶人家的田地只得繞開,就這樣河道被挖成了彎曲不通暢。到了1958年,奉賢興修水利,重新規劃了金匯港。在老河道大體走向的基礎上,開出一條更寬更直的河道來,但也只有50米左右。囿於當年的經濟實力和生產力,南北兩端未造水閘,河水還是很湍急,船隻的航行也只能依賴潮漲潮落,撞船、翻船的事故仍有發生。
改革開放伊始,開始規劃開挖第三條金匯港,1978年冬和1979年冬,分兩期開拓,1980年竣工,河寬近90米。另外還在金匯港的南北兩端建造了兩座雄偉、多功能的水閘,很好的解決了潮汐問題,船隻可以平穩安全的出入黃浦江、杭州灣。滿載貨物的大型船隻來回穿梭於河道上,水上事故亦大大減少。至此金匯港真正做到了通江達海,名副其實的成為奉賢境內的黃金水道。
40年前,伴隨著金匯港拓浚工程第一鍬的高高揮起,近14.8萬奉賢人民從四面八方彙集參戰,從“浦江第一灣”一路向南,手拉肩扛用一條條扁擔挑出了一條通江達海的金匯新港,由此拉開了南上海波瀾壯闊的改革大幕,從此江、海相連。
1976-1977年間,在開挖三團港、航塘河工程的同時,奉賢籌劃開挖金匯港。至1977年2月,擬開挖的金匯港設計走向基本定位。它北起黃浦江,南至杭州灣,貫通全縣南北。途徑金匯、齊賢、光明、錢橋4個公社和星火農場、軍事靶場等地。在河道南北兩頭各建造一座既能節制,又能通航的大型水閘,沿途建造公路橋樑4座。
因金匯港開挖工程量浩大,全線一次開挖有一定難度,故決定分段實施,以浦東運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段,1978年開挖南段和黃浦江口水閘的基坑,1979年開挖北段,完成南北水閘的建造等。它是奉賢十幾萬普通的老百姓用扁擔和畚箕一擔擔挑出來的:有點薄冰的河底里,綿延幾里的工地上,河岸上,紅旗飄飄;河中央,號子聲聲,所有的人都鏟著泥土,所有的人雙手左右岔開后緊握擔繩,人腿一曲彎,擔子就上肩,就開始由下而上地奔跑,肩疼了,換肩,換肩只在剎那間;口乾了,喝茶,喝的就是薑茶。河灘河底,從遠處看,是一群人、一群戰士的奔突。從早上到傍晚,今天、明天都一樣。
1980年8月20日,奉賢境內南北貫通、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金匯港水利工程宣告勝利竣工。金匯港開成后,成為奉賢一條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與浦東運河形成南北東西貫通、連接其他支流,流經全縣的河網水系,發揮了通航、引水、排澇、擋潮、調控內河水位與完善奉賢水環境的作用。
當前,在建設奉賢新城規劃中的一大亮點,奉賢的兩條人工河,金匯港和浦南運河,將打造成“十字水街”。因為有了金匯港這條母親河,而使南橋新城的水鄉特色鮮明,老百姓也從這條黃金水道上得益良多,這條母親河的作用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