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金堤的結果 展開

金堤

陽谷縣與河南省范縣、台前縣的分界線

金堤是陽谷縣河南省范縣、台前縣的分界線,金堤,取固若金湯之意而名。本境有兩個金堤,古稱金堤,在觀城中街西,高出平地數尺,相傳為古黃河堤,自濮州至高唐都有,而今此堤隱隱橫亘,如虯伏地。現金堤即原黃河右堤,后因黃河改道,現名北金堤。

簡介


金堤即原黃河右堤,后因黃河改道,現名北金堤。是陽谷縣與河南省范縣的分界線,此堤起自河南省滑縣,經濮陽南關外,至莘縣高堤口村西南入本境,經本縣古雲、大張家、櫻桃園和古城4個鄉鎮,至仲子廟北進入陽谷縣境,在張秋鎮東張庄與臨黃左堤銜接。古金堤自洪水入黃河口以東,以濮陽聯接古馬陵堤(今分屬古雲、櫻桃園兩鄉鎮),至范縣故城(今古城鎮)東北聯古子路堤而成,五代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始與臨黃左堤銜接。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臨黃河左堤貫通,金堤與之遙峙,始稱北金堤。金堤莘縣段長33668米。1951年根據政務院決定,按照堤頂超高滯洪水位2米、堤頂寬8米、臨背側坡皆1:3的標準培修加固了金堤,普遍達到超高滯洪水位2.3米。莘縣段滯洪水位黃海標高分別為:高堤口50.80米,櫻桃園48.10米,古城鎮南門外47.46米。此後經不懈地修護,使其圓滿完成滯洪任務,確保了華北平原安全。另外舊志中還有秦始皇築金堤的記載:秦始皇為出巡時交通方便,於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築馳道,西起咸陽,東窮燕齊,南極吳楚,路寬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株樹,蜿蜒數千里,宏偉壯觀,此即今橫亘在莘縣南部的金堤。民間亦有秦始皇“北修長城擋韃兵,南修金堤擋洪水”的說法。據查,自禹導河,至金代的三千多年間,黃河多次改道,6次行今莘境,其中5次在秦始皇以後。這樣看來,古金堤跟莘縣有緣無疑,但秦始皇所築馳道或金堤今之金堤的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莘縣文化藝術發展中心潘國亮提供)
金堤即北金堤,西漢東郡、魏郡、平原郡黃河石堤號為金堤。東漢亦有金堤之名。今存古金堤在河南汲縣、滑縣,經濮陽、范縣、台前縣、山東壽張,至張秋鎮,西漢平帝時,黃河決口,河水流入汴渠,泛濫60餘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徵發民工數十萬人治河,由王景主持。他勘察了由滎陽至千乘海口的地勢,指揮築成了長堤,被後人稱為“金堤”。1855年鋼瓦廂決口黃河改道后,這條大堤處於河道以北,就被稱為“北金堤”。現今這一道堤起自河南省濮陽南關火廂頭,經山東莘縣高堤口,河南范縣、台前縣,到陽谷縣顏營,長120多公里。

金堤歷史


西漢東郡、魏郡、平原郡黃河石堤號為金堤,東漢亦有金堤之名。
勘察了由滎陽至千乘海口的地勢,指揮築成了左堤和右堤,被後人稱為“金堤”,現金堤為右堤,自洪水入黃河口以東,以濮陽聯接古馬陵堤(今莘縣境內),至范縣故城(今莘縣古城鎮)東北聯古子路堤而成,五代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始與臨黃左堤銜接。
清光緒十年(1884年)臨黃河左堤貫通,金堤與之遙峙,成為華交平原重要的防洪屏障。
清光緒十一年(1855年)鋼瓦廂決口黃河改道后,金堤處於黃河河道以北,被稱為“北金堤”。
1938年國民黨軍隊炸開花園口大堤,黃水經淮河入海,金堤一度失修。
1946年堵復花園口,黃河歸故道,北金堤復起華北平原抵禦黃泛屏障作用。

水利紛爭


概述

金堤南有金堤河,金堤河是隨著金堤的修建與修復而形成的,歷代尤其新中國建立后多次對金堤培寬加高,大量挖土在南側逐漸形成順金堤積水溝。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濮陽縣沿金堤挖引水溝,深至膝,寬不過丈,名曰:引河,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後來由於上游濮陽、滑縣等地區的澇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順堤河流。
金堤河起源於滑縣耿庄,幹流長158.6公里,流域涉及河南、山東兩省,新鄉、鶴壁、安陽、濮陽、聊城5市,新鄉、汲縣、浚縣、封丘、延津、長垣、滑縣、濮陽、范縣、台前、莘縣、陽谷等12個縣。
金堤河跨河南、山東兩省,原兩省之間以范縣濮陽界為邊界線,汛期河南上游水大量下泄為害,下游的山東范縣、壽張縣不願意無代價的接收上遊客水,承受水災。於是范縣在邊界築壩攔阻,這樣便形成跨省區的水事糾紛,而且成為老大難,建國前長期未能解決。

特大水情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連降暴雨,尤其是下游壽張縣段出現了記載以來的特大暴雨,幾天內累計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其中一天一夜降水達300毫米以上,平地已積水成災,金堤河南岸小堤已經漫溢,無法防守。在全力以赴緊急修築第二道防守堤時,河南上遊客水形成洪峰,接連推毀山東范縣三道攔水壩,全部泄入壽張縣河段。壽張縣金堤以南瞬間一片汪洋,台前村至孫口村一帶水深達1.5米以上,牆屋倒塌無計其數,人民財產受到巨大損失。解放軍派出舟橋部隊,動用大批橡皮船緊急搶救村民。與此同時黃河水位升高,與金堤河水持平,金堤河水一時難以流入黃河,壽張縣金堤河以南至黃河北岸(今台前縣全境)成為湖區,待黃河水位降低后,壽張縣黃河修防段領導及技術人員,用數噸炸藥,將臨黃大堤張庄段爆破,使金堤河水下泄入黃河,事後在破口處建立了張庄排水閘門(即張庄閘)。這次災后金堤河水事糾紛更加惡化,范縣決心重修攔水壩,對原壩加高,以防後患,而此舉給上游地區增加後顧之憂,於是濮陽繼續加高兩岸大堤,兩省多次爆發民間衝突,解決金堤河水的出路問題,勢在必行。

區劃調整

在國家及河南、山東兩省的關注下,由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協調,提出方案,最後國務院於1964年2月29日“特急國水〔1964〕86號文”決定,採取區劃調整的辦法解決兩省之間水事矛盾。首先以將河南省東明縣划給山東省為前提,再撤銷山東省壽張縣建制,將壽張縣金堤以南五個區併入范縣,范縣金堤以北五個區劃給莘縣,同時將壽、范兩個半縣合併而成的新范縣,划給河南省、歸安陽地區所轄,(后因范縣過於狹長析置台前縣)。金堤及金堤以北為山東,金堤河以及南部為河南省,作為河南省的滯洪區,金堤河上下游統一歸河南省管理。

調整弊端

一是給徹底治理金堤河留下後遺症。區劃以金堤為界限一刀切,金堤以北村莊歸山東省,金堤以南村莊歸河南省。而金堤河流域內土地狀況非常複雜,山東金堤北村莊的土地絕大部分在金堤河流域,與金堤南村莊的土地交叉在一起,僅台前河段內有5.12萬畝,占該段土地面積的74%,范縣河段也如此,其比例數要超過台前段,山東的地在河南境內,當時有句順口溜說:“山東壽張縣,金堤分兩半,村清地不清,落個是非坑”。而且金堤河南岸河南境內防汛修築小堤,對小堤培寬加高、防汛搶險,都要動用山東省的土地,動土則免不了破壞耕地,毀壞農作物,要高價賠償損失,不賠償則不能動土,這樣造成金堤河小堤長期不能修復,給防汛帶來許多困難。
二是北金堤沿線建立七座排灌涵閘,旱時引金堤河水灌溉山東農田,汛期向金堤北泄水,通過山東境內河流泄洪,尤其張秋鎮閘門在金堤河下段,與小運河接連,是金堤河水重要排泄閘門。但調整后河道工程分屬兩省管理,工程運用不能統一調度,致使汛期金堤河澇水不能及時排泄,旱時金堤河缺水,黃河水不能補充,金堤北大面積農田不能灌溉,雙方互相制約。
三是壽張縣城、張秋鎮及范縣古城鎮均留在山東省,甚至范縣城留在山東省境內形成孤城。而山東省莘縣櫻桃園鄉機關、工商、學校仍留在范縣縣城,形成一鄉兩省,這樣以來范縣失去經濟文化中心及稅源,影響財政收入,造成縣財政困難,而且給縣城建設與行政管理帶來許多困難。
四是區劃后范縣地理狀況更加複雜,東西長達100餘公里,沿黃河線更長,交通不便而又無交通工具,當時縣委只有一部蘇式中型破吉普車,還經常壞,縣領導下鄉與赴現場指揮防汛搶險,唯一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為解決上述問題,濮陽市政府、范縣及台前縣曾多次要求再次區劃調整,將原壽張、范縣金堤以北地區再划給河南省,因種種原因終未實現。

分界批複文件


國務院關於核定山東省與河南省金堤河地區行政區域界線及有關問題的批複
國函〔2001〕70號
山東省、河南省人民政府: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確定魯豫兩省金堤河段邊界走向問題的請示》(魯政發〔2000〕59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魯豫線金堤段和部分黃河段勘界意見的請示》(豫政文〔1999〕251號)收悉。現批複如下:
一、山東省與河南省金堤河地區行政區域界線按《國務院關於山東、河南兩省金堤地區調整省界問題的批複》(〔64〕國內字421號)及山東省民政廳1964年8月28日報內務部“山東河南兩省邊界調整示意圖”標繪的兩省在金堤河地區的界線核定。具體界線走向為:
從平面坐標X=3962500,Y=20351150的點起,界線大體向東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子路堤村西金堤河北小堤與金堤交匯處,折向南偏東南轉東北沿金堤河北小堤中心線延伸至東金斗營村南金堤河北小堤與金堤交匯處的金堤中心線,折向東偏東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蓮花池村東南金堤河北小堤與金堤交匯處,然後大體向東沿金堤河北小堤中心線延伸至甄台村向東南方向的大車路與金堤河北小堤交叉處以東約400米處,折向北直線至小路轉彎處,再沿小路向北延伸約550米,轉向東北直線至小路轉彎處(42.2高程點),轉向西偏西北沿小路延伸至金堤中心線,轉向東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侯那裡村至解庄的大車路與金堤中心線的交叉處,折向南沿大車路延伸約250米,然後向東直線至同堤村東大車路上的橋南約100米處,折向北沿大車路延伸至金堤中心線,大體轉向東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壽張鎮南公路與金堤的交叉處,折向南沿公路中心線延伸約50米,轉向東偏東北從南台與於廟之間延伸至於廟東北方向的小土堤中心線,折向西北沿小土堤中心線延伸至金堤中心線,再大體向東偏東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劉核村原址西南小土堤與金堤的交匯處,然後向東南轉東北沿小土堤延伸至金堤中心線,再大體向東偏東北沿金堤中心線延伸至東湖南金堤上的三角點,最後折向東南直線至平面坐標X=3998485,Y=20418600的點止。
上述界線已標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局1973年出版的10—50—137—丙,1982年出版的9—50—4—乙、9—50—4—甲,1986年出版的9—50—3—丁、9—50—3—乙、10—50—136—丁共6幅1∶5萬比例尺地形圖上(見附件)。
界線走向文字說明中涉及到的地理名稱、高程點是附圖上標註的,距離是從附圖上量取的平面距離,點位坐標是從附圖上量取的平面直角坐標。
界線走向文字說明中凡以金堤、金堤河北小堤中心線為界地段,以實地標誌物中心線為準;其他地段以附圖上標繪的界線為準。
二、兩省金堤河地區行政區域界線劃定后,雙方群眾在界線兩側對方境內經營的插花土地的經營權、管理權和所有權不變,具體範圍以雙方土地詳查時明確的土地權屬範圍為準。山東省部分群眾在金堤河南側的居住現狀維持不變,繼續由山東省管理。
河南省范縣縣城及金村、張夫兩個村仍作為河南省在山東省境內的飛地。
三、金堤河地區水利問題按“金堤由山東修守,金堤河由河南治理”的原則,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金堤河管理局統一協調解決。雙方在金堤河上修建的生產生活及水利設施,在不影響整個金堤河地區水利治理的前提下,按“誰修建、誰管理”的原則處理。
四、兩省人民政府要顧全大局,堅決貫徹落實上述裁決。要做好各級幹部特別是縣和鄉(鎮)幹部的工作,要耐心細緻地做好邊界地區群眾的思想工作,採取有力措施,確保邊界地區的穩定。
附件:關於核定山東省與河南省金堤河地區行政區域界線及有關問題的批複的附圖(該附件的複印件只發山東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各一份)
國務院
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金堤紀念碑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六月黃河水利委員會培修金堤紀念碑碑文
大河自銅瓦廂改道以來,冀省北堰頻遭漫決,賴有金堤遙峙,范束洪流得深入,實為平津各地唯一屏障。第以年久失修,日見坍塌,本會成立疊議興修,中央軫念沉災,特頒巨帑,命負培修之責,……計自河南之滑縣起,經河北濮陽迄山東東阿縣之陶城鋪,迤東官堤民埝交界為止。除原地形阜厚符於計劃規定者外,一律修培完竣,計培修堤長183.683公里,堤頂高出實測22年漫過水位1.3米,頂寬7米,側坡除因居民、護岸工略有變通者外,通常為一比三。共用土方1650974公方,費款55.17957元,攝要刑石,以資後日之考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