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

漢語詞語

洪水是由暴雨、急驟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漲的水流現象。當流域內發生暴雨或融雪產生徑流時,都依其遠近先後彙集於河道的出口斷面處。當近處的徑流到達時,河水流量開始增加,水位相應上漲,這時稱洪水起漲。

大部分高強度的地表徑流彙集到出口斷面時,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稱為洪峰流量,其相應的最高水位,稱為洪峰水位。到暴雨停止以後的一定時間,流域地表徑流及存蓄在地面、表土及河網中的水量均已流出出口斷面時,河水流量及水位回落至原來狀態。洪水從起漲至峰頂到回落的整個過程連接的曲線,稱為洪水過程線,其流出的總水量稱洪水總量。

辭彙解釋


1. [flood]∶水體上漲或泛濫,蓋沒了平常不在水下的陸地
這是各地的洪水
這是各地的洪水
光遭洪水。——唐· 李朝威《柳毅傳》
涓滴細流變成一股流水,然後變成洪水
2. [acqua alta]∶指屢次淹浸威尼斯中部的大水
3. [floodwater]∶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漲的水流,常常造成災害。

引證解釋


洪水一詞本義即“共水”。“共”意為“一起”、“一同”,“水”指“水流”、“河流”。“共水”意為“多條水流匯合在一起”。因古代文字書寫不方便,能省則省,故“洪水”可省寫作“共水”。口語因漢語喜好偶音步的傾向而加一水字說成“洪水”。
大水。多指因大雨或融雪等引起暴漲的水流,常能造成災害。
《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唐 劉餗《隋唐嘉話》卷上:“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 大興。”元 李翀 《日聞錄》:“餘杭 武康 山中,一時洪水泛漲,山石崩裂數十餘處。”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六章:“共同的心情使他們的話像打開閘門的洪水一般。”

災難過程


中國是一個水災頻發國家,每年因災造成大量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因此,研究區域水災的風險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區域水災形成過程的包括水災風險因子、水災風險空間、水災風險承受體。

受災情況


第9號超強颱風“威馬遜”19日凌晨強勢襲擊廣西,給廣西多地造成嚴重人員財產損失。廣西抗災和受災民眾安置工作受到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關注和重視,民政部派出工作組並調撥物資支援廣西抗災工作。
據介紹,針對此次颱風影響大,廣西各級救災物資儲備消耗量大的實際情況,民政部已向廣西緊急調撥帳篷2000頂、摺疊床2000張、摺疊桌椅2000套,支持廣西救災工作。
由於受此次颱風影響較為嚴重的沿海城市斷水斷電,部分地方災情數據報送受到影響。為保證救災措施與災害影響相匹配,廣西民政廳再次派出5個工作組赴災情較重的5市指導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和臨時生活保障工作,同時對災害造成損失情況進行進一步核查。
據廣西民政廳救災處22日18時30分統計,“威馬遜”造成的災害波及11市52個縣(市、區),427.9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9人,緊急轉移安置31.67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9.2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465.11千公頃,其中成災374.08千公頃,絕收35.97千公頃;倒塌農房4443戶8139間,嚴重損壞農房6288戶12931間;直接經濟損失135.26億元。

災后救援


首先,災難事件由於相應的物理刺激強度通常都很大,它會立即在當事人的大腦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而且這個印記這輩子再也不會消失。之後當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時,大腦就會立即喚起這個印記,併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其次,災難的強破壞力往往在短時間內帶來生命、財產的大量損失,從而導致人們的無力感、挫敗感和脆弱感。
第三種最常見的情緒是負疚感。我曾看過一部反映空難之後倖存者心理歷程的美國電影,女主角因為孩子的死而整日責怪自己,總以為如果當時她抱得更緊些,她的孩子就會安然無恙。男主角為了幫助她擺脫自責,讓她緊緊抱著一個背包,然後冒險將汽車撞到牆上。撞牆的一瞬間,背包從玻璃窗飛出車外。在這樣一個鐵的事實面前,女主角終於認識到當時她無論抱得多緊,她都無法挽救她孩子的性命。意識到這一點,女主角一下子釋然了。理論上說,捲入災難事件的所有人都會留下心理陰影,區別只是在於程度的輕重。這就要求整個社會形成一個能讓倖存者把負面情緒順利宣洩、釋放、接納的氛圍。我們中國人在情緒表達方面本來就比較壓抑、委婉,我們平時勸人時也愛說“別哭、別哭”。恰恰相反,我們應該讓倖存者把悲傷、痛苦、甚至是攻擊情緒發泄出來,告訴他們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絕對不是軟弱、不堅強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創傷后應激障礙”還會以軀體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出現呼吸困難、失眠、疲倦、喉嚨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災難事件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更為嚴重,不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他們今後出現強恐懼症、焦慮症等各種心理問題的概率會很高。
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災后心理干預正式出現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瑪依大火后,這十多年來心理干預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隨著環境、氣候等的變化,世界進入高風險時期,我國出現各種災難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趨勢,在這樣的形勢下,重視心理干預、加大心理干預工作的力度勢在必行。
也許有一天,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隊伍中除了救援人員、醫療工作者、新聞工作者……還有心理工作者。

災難影響


洪水災害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洪水往往分佈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洪水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地區,美國、日本、印度和歐洲的洪水災害也較嚴重。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季風氣候顯著,是世界上水災頻發且影響範圍較廣泛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農業生產經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脅,並且因洪水災害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居各種災害之首。
根據史料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當中,全國各地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1092次,平均約每兩年發生1次。1954年是1949年以來長江全流域洪澇災害最嚴重的一年,全國受災農作物面積達24億畝,約33萬人死亡。
如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災面積334億畝,受災18億人(次),死亡4150人。
從洪澇災害的發生機制來看,洪水災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複性。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洪水災害易發生在下半年,我國的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4—9月。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洪水災害與降水時空分佈及地形有關。世界上洪水災害較重的地區多在大河兩岸及沿海地區。對於我國來說,洪澇一般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區多,內陸地區少;平原地區多,高原和山地少。洪水災害同氣候變化一樣,有其自身的變化規律,這種變化由各種長短周期組成,使洪水災害循環往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