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
中國抗戰中的越南將軍
洪水(1908.10.1-1956.10.21),原名武元博,曾用名鴻秀、阮山、李英嗣等,越南河內人,中國和越南雙料少將。1926年入黃埔軍校,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廣州起義。土地革命 時期,任廣東省東江游擊隊連政治委員,紅軍學校工農劇社社長。並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抗日工作。1945年應越南勞動黨之邀赴越南參加抗法戰爭,任第四、五戰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1年回中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條令局副局長,戰鬥訓練雜誌社社長。
1956年,因胃癌回國休養。1956年10月21日,在河內逝世。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隊列中,曾出過惟一的一位外籍少將———越南將軍洪水(原名武元博)。洪水與中國人民共同走過了8年抗戰的艱苦歲月,對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一位記者幾經輾轉,找到了洪水將軍的中國遺孀、91歲的陳劍戈老人,聽陳劍戈娓娓講述了與洪水將軍在戰火中結識並相愛的故事,緬懷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越南人民的優秀兒子洪水的不朽功勛。
“洪水1908年生於越南,1925年隨胡志明來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四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洪水參加過長征,是一位有著特殊經歷和傳奇色彩的外籍紅軍幹部。”在北京市朝陽區一棟普通的居民樓中,年事已高的陳劍戈老人背靠沙發,條理清晰地梳理起雖已年代久遠,卻並未被塵封的往事。
陳劍戈說:“我原名陳玉英,出生在山西省五台縣。在這片孕育著華夏古老文明的黃土地上,我從小就受到進步思想文化的熏陶。1933年,我19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社會科學家聯盟,開始了為之奮鬥一生的革命生涯。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燃起全面抗戰的烈火,聶榮臻率領八路軍115師一部奉命開往晉東北地區,以五台縣為中心,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時任八路軍民運工作部幹部的洪水,也隨部隊來到黃河岸邊。第一次見面,這位30出頭、英姿勃勃的八路軍幹部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老人在回憶錄《黃河戀紅河情》中寫道,身著嶄新八路軍軍裝的洪水,遙望遠方,心潮澎湃。他聽到黃河在怒吼,這是4萬萬中國人民發出的聲音,這聲音使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的祖國,那裡同樣在遭受著侵略者鐵蹄的踐踏,祖國的母親河———紅河也正在發出排山倒海般的怒吼。黃河的波濤,紅河的激浪,在他心中匯成憤怒的交響曲,他緊握雙拳,從心底里發出錚錚誓言:一定要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趕出印度支那!
任晉東北特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期間,洪水經常在縣城的群眾集會上,在農村的地頭田間,發表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平型關大捷后,洪水因勢利導,依靠地方黨組織,動員支持抗日的地方名流、進步知識分子和各方人士組成“動委會”。陳玉英成為五台縣四區動委會唯一的婦女委員。1937年10月,在洪水主持下,陳玉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兩人共同工作戰鬥的日子裡,洪水親自給陳劍戈所在的短訓班講授黨的知識,並結合抗日戰爭的形勢和晉東北地區對敵鬥爭的實際,講解黨的長期抗戰理論和策略。一個越南同志對中國革命理論能有如此精闢的理解和把握,加上他雄辯的口才、淵博的知識和對中國同志的滿腔熱情,使陳劍戈對洪水的好感日益加深。她從洪水口中得知,因為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稱共產黨人為洪水猛獸,他便取名“洪水”,以示同反動派鬥爭的決心。而她充滿戰鬥精神的名字———陳劍戈,也是由洪水親自拍板定下的,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1937年除夕,中越兩國這對在抗日戰爭中結下深厚感情的戀人,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由於當時八路軍有紀律,抗戰期間不允許結婚,洪水受到上級批評。消息傳到延安,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感慨地說,這是軍心啊!考慮到戰爭期間的特殊情況,中央隨後頒布了“二八七團”規定,即符合年滿28歲、7年軍齡、團級幹部條件的,准許結婚。許多老同志至今提起洪水,還念念不忘他以挨批為“代價”,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
洪水愛開玩笑,在八路軍和晉察冀邊區是出了名的。即使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他也總是充滿樂觀精神。他多才多藝,很有文藝天分,經常親自編導和出演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宣傳抗日。
1938年3月,洪水出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黨報《抗敵報》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在洪水的領導下,報社全體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精心編輯,及時把報紙送到邊區抗日軍民的手中,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抗日鬥志。
由於疾病折磨,洪水進入晉察冀軍區戰地醫院治療。在那裡,洪水見到了白求恩大夫。兩個國際主義戰士見面分外親切,緊緊擁抱在一起。白求恩親自為洪水做了手術,手術過程中,洪水堅持不用麻藥,被白求恩大夫讚譽為“好樣的”。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調集日偽軍1.7萬餘人,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他們所在的抗大二分校在極其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邊教學,邊戰鬥,先後培養出了1.4萬多名學員,為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提供了一批骨幹和生力軍,這其中也有國際主義戰士洪水的一份心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了越南。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共產黨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國黨和軍隊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國參加抗日戰爭,並特別提到洪水,認為他在軍事鬥爭、政治鬥爭、群眾工作、政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正是回國發揮作用的時候。
為了做好回越南工作的準備,洪水特意將毛主席的《論持久戰》、《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著作譯成越南文。臨行前,毛主席在棗園接見了洪水,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也為他送行。毛主席對他說:“我們了解你,你是個好同志。”主席接著戲謔地說:“洪水的性格是執著、透明的。這樣的幹部使用得好,是馳騁千里的駿馬,否則就是愛尥蹶子的馬。使用不好,他還會跑人哩。”陳劍戈老人講到這裡,深情地說,這實際上是主席代表黨對洪水參加中國革命20年所做的評價,真實反映了洪水率真、耿直的性格。他16歲來到中國,如同在中國母親懷抱中長大的孩子,他的血液已經和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融合在了一起。
“由於戰爭原因,我無法跟隨洪水去越南。在他返回越南的途中,傳來了日本投降的喜訊。我想洪水聽到這個消息一定無比激動,因為這是他和中國人民共同的勝利。”
洪水回國后被任命為南方抗戰委員會主席,直接領導和參加了戰爭。1948年1月,39歲的洪水被授予越南人民軍少將軍銜,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他成為同時擁有中越兩國將軍稱號的第一人。1956年10月21日,洪水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河內逝世,終年48歲。越南為他舉行了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