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茲尼巷戰
越戰後最殘酷最血腥的巷戰
格羅茲尼巷戰,這是越戰以後最殘酷最血腥的巷戰。俄羅斯軍隊與車臣非法武裝從1994年開始,先後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爆發兩次較大規模的巷戰。1995年第一次巷戰,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發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
戰爭嚇壞我們,巷戰又嚇壞了戰爭。等到戰爭避無可避的時候,巷戰就成了弱者對付強兵的最佳選擇。但所有人都心如明鏡:巷戰真是“絞肉機”,是屠宰。勝方敗方,損失驚人。是啊,當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你聽過比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訴嗎?
原來,一座城市也有它的宿命。既然“格羅茲尼”在當地方言里就是“可怕和殘酷”的意思,那麼,這個車臣的首府早已註定將成為嗜血之城。1918年才建立的格羅茲尼城,是按照作戰要塞來設計的,城內堡壘密如蛛網,易守難攻。所以,這裡爆發的兩次巷戰,堪稱越戰後最血腥的戰役。1994年後,它因“讓俄羅斯軍隊戰慄”而聞名於世。
早在1994年,格羅茲尼就要了上千俄羅斯士兵的命。據說,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進入市區的26輛俄軍坦克被車臣武裝擊毀了20輛;俄軍的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車臣武裝甚至將俄軍死屍壘成沙包當作街頭碉堡——死去的士兵喪失了最後的尊嚴。5年後,俄羅斯陣亡士兵的屍體再次被污辱。
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最慘烈的一天。俄軍屍橫遍野。天特別冷,屍體都沒有腐爛,車臣武裝踏著它們前進。自打第二次巷戰從1999年聖誕節開始以來,雖然官方報告稱俄軍平均每天有8人死亡、13人受傷,但報紙建議把這些數字擴大10倍才比較接近真實數字。
格羅茲尼巷戰
格羅茲尼巷戰過程
1994到1995年的第一次巷戰時,首先攻進市中心的俄軍第131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團遭到車臣武裝精銳部隊阿布哈茲營和穆斯林營的猛攻,第131旅攻入市中心的300多人中傷亡達70人,旅長陣亡,第81摩托化步兵團只有1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撤離市中心。26輛俄軍坦克被擊毀了20輛,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俄軍死屍甚至被車臣武裝用來當作沙包,壘在一起築成“人體碉堡”,在1994年12月31日到1995年1月2日的三天里,俄軍坦克和裝甲車損失即達250輛。這其中穆斯林營跟阿布哈茲營之所以戰鬥力這麼強悍是因為這兩營的戰士里有近一半人馬是西方軍事強國退役的特種兵組成,這裡面有來自美國的海豹突擊隊成員,有來自德國邊防軍第九大隊成員,有來自法國的憲兵部隊還有來自波蘭的雷鳴特種部隊,這些成員久經戰陣,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在跟俄軍作戰中,他們劃分成若干戰鬥小組,基本三人一組,每小組配有火箭筒,遠程狙擊步槍,重機槍。可以說對陣俄軍的戰鬥中機動靈活,遠的目標用重機槍,近了用火箭筒,發現可以下手目標用狙擊槍,這樣特種作戰方式讓久未參加作戰的俄軍損失慘重。
在第一次巷戰結束后的5年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開始了,這次巷戰發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俄軍吸取了上一次巷戰的教訓,普京總統親自下命令調集了2000餘名特種部隊成員,這其中絕大部分是狙擊手跟神槍手,而俄軍這次採用了以分散對分散,以小組對小組的作戰方式,不再採取常規部隊大規模進軍作戰方式。這樣有史以來一場由俄羅斯特種兵對陣西方國家特種兵的作戰開始了。
這次俄軍特種兵基本是5個成員一組,攜帶攜帶型肩扛制導導彈,最新式遠程火箭筒跟兩位以上狙擊手。並隨時呼叫空中武裝直升機跟殲擊機支援作戰,在經過慘烈的搏殺后俄軍2000餘名特種兵陣亡1173名,而俄軍消滅這些西方國家特種部隊成員,(在俄軍稱雇傭軍)總數也達3000餘名,附帶車臣叛軍總數達一萬餘名。這次作戰俄軍大獲全勝。
格羅茲尼成了俄羅斯士兵最大的墓地
在這次巷戰中,RPG(火箭推進榴彈)大出風頭,事實上,這種高熱度武器使用起來有諸般制約:一是射擊精度低,若目標是裝甲車輛,官方的說法是不宜超過50米;二是使用條件的限制,除少數西方型號外,大部分的RPG只能在室外空曠處發射,若身後20米處有大型阻礙物甚至是使用姿勢不正確,恐怖的尾噴射流會危及使用者本身;三是其破甲程度,除非命中死穴,否則600~700毫米的破甲能力對各國新一代主戰坦克都毫無效果,針對這一狀況,俄軍對坦克的應急維修很多時候只是在裝甲破損處用木屑充填——畢竟同一處地方命中兩發火箭彈的幾率太低了……這一切都表明RPG只能對輕裝甲目標有致命殺傷力。
RPG本身的缺點與其在格羅茲尼豐富的戰果矛盾的原因是——大多數火箭筒射手使用躍出陣地在5—10米距離上抵近射擊的亡命戰法,俄國人因此一口咬定杜達耶夫給手下戰士服用迷幻藥劑。此外,車臣叛軍也擁有SPG-9和少量的RPG-29火箭筒,前者的身管結構令其射擊精度大為提高,後者的火箭彈使用串聯戰鬥部,巨大的殺傷力曾令英國挑戰者坦克的駕駛員截肢。與之相比,俄軍一進入城區即如陷雲里霧裡,在狹窄的街道內裝甲部隊根本無法展開,長長的車列縱隊只要首輛戰車被擊毀,那即是車隊遭遇全麵包圍和陷入苦戰的標誌。結果,原本的後續部隊則變成解困部隊,與早已準備好圍城打援的車臣叛軍戰成一團。加上俄國主戰坦克的一些設計缺陷:坦克炮塔側后的拋殼機也被確認為最明顯的弱點,毫無遮蔽的該處一旦被RPG命中,炮塔非常容易被聚能射流穿透……在到處充滿熱源的巷戰環境中,俄軍差勁的夜視設備對樓群內小型目標均不敏感,而同樣缺乏夜視設備的車臣武裝分子則很樂意就這樣將戰鬥變成混戰。在緊張的戰鬥中,行駛入建築物尋求掩體的俄軍裝甲車的車側裙板、柵欄裝甲非常容易刮蹭掉落,側面脆弱部分的洞開導致車輛更容易損毀……
其實,比起RPG,最出風頭的卻是狙擊手,是車臣武裝的狙擊手和一批要錢不要命的國外雇傭兵屠殺了大部分俄軍。整個2000年1月,75%的陣亡士兵死在這些屠宰者槍下,他們號稱“一槍一命”。俄軍士官赫爾巴德斯在他的戰地日記里寫道:“我旁邊的弟兄一個個的倒下去,每個人的腦門上都留有小而圓的彈孔……”1月18日,狙擊手甚至射殺了俄軍的格羅茲尼前線總指揮馬洛費耶夫少將——頭部兩槍、背部一槍,槍槍致命。而那些雇傭兵們,每殺死100名俄軍,將得到1萬美元獎金。兇狠、果斷、對地形了如指掌的車臣狙擊手如星羅散佈於整座城市的陰暗處,每個狙擊手搭配一個機槍手和一個火箭炮手。這種三人小組殺傷力強、移動迅速、兼具遠-中-近三種距離的火力搭配,簡直就是城市街道戰的黃金組合。事實上,格羅茲尼巷戰是一場狙擊手的戰爭。普京總統調動了大批神槍隊員應付局面,但最終他還是下令轟平了格羅茲尼才算了事。
格羅茲尼沒有鮮花,在那幾個寒氣入骨的冬季,雪花和血花紛紛競相綻放。美國人說他們打不起代價如此昂貴的戰爭——以一寸土地兌換一條人命,這可不是他們的作戰方針!
俄軍在格羅茲尼巷戰中的失敗被很多分析家和軍事領導人看作是裝甲部隊不適於城市戰的絕好素材。儘管俄軍在人員、武器和火力方面擁有壓倒性優勢,但他們卻用了近3個月時間才控制住格羅茲尼。俄軍的作戰計劃存在明顯不足,並且是建立在錯誤假設基礎上的。計劃制訂者過於樂觀,認為俄軍的能力與狀態可以有力地威懾車臣武裝,葉利欽只給了俄軍兩周的時間準備,這在作戰開始就註定了俄軍失敗的命運。
格羅茲尼巷戰總結
起初,西方分析家都認為俄軍的T-80、T-72坦克與北約的主戰坦克性能相當,它們的裝甲可以抵擋單兵武器的攻擊。但格羅茲尼戰役暴露了俄軍坦克的一些缺陷,坦克主炮的俯仰角不足以攻擊地下室和建築物頂部的目標,坦克頂部和底部的裝甲較薄,使RPG一7火箭筒和反坦克地雷有機會攻擊這些部位,坦克的125毫米炮旋轉半徑過窄,在狹窄的街道中只能攻擊前弧目標。很明顯,俄軍坦克是設計用於野戰的,不適合在大城市的狹窄地域作戰,雖然多數坦克在遭受RPG-7火箭筒的數次打擊后才被摧毀,但當縱隊中的前鋒和殿後坦克被摧毀后,即使是再好的坦克都無法還擊。在快速佔領格羅茲尼的努力失敗后,俄軍又重新啟用了奪取城市的傳統方法--他們不顧間接損害和平民傷亡,使用大規模炮轟和戰機“地毯式轟炸”的方式,幾乎將整個城市變為一堆瓦礫。格羅茲尼的教訓可以使任何希望在巷戰環境中使用裝甲部隊的人清醒過來。但這不是對坦克巷戰能力的公正測試,如果俄軍遵循使用組合兵種的基本原則,配備充分的通信設施和控制手段,結果可能大為不同。該戰役使我們意識到對裝甲車乘員進行徹底的武器、戰術和作戰條令訓練的重要性。格羅茲尼之戰實際上是巷戰中使用裝甲部隊失常的戰例,如果俄軍正確地使用和掩護他們的裝甲部隊,很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
1995年格羅茲尼之戰,激烈的巷戰有如當年的斯大林格勒,俄車雙方死傷慘重,就連美國軍方也驚嘆“打不起這樣的城市戰”。
典型的低成本影片,這是俄羅斯人自己拍的關於第一次車臣戰爭的電影。講述了俄軍一座野戰醫院慘遭車臣恐怖分子襲擊的故事。攝影師用寫實手法,刻意拍攝了許多以往戰爭題材片所未描繪過的慘烈場景。車臣雇傭軍把俄軍士兵的頭割下來,掛在火箭彈上射向對方;俄軍坦克手奉命把戰友們的遺體碾碎。這裡沒有《Black Hawk Down》里“Leave no one behind”式的宣言,只有嗆人的硝煙、無限的仇恨以及苦澀的勝利。老實說,如果本片有美國大片那樣的資金撐腰,絕對可以成就一番票房,至少也決不會1997的片子至今也默默無聞。可現實就是現實,雖然是模糊的畫面、單調的機位、幼稚的音效以及少得可憐的特技,但這些絲毫不能阻止本片向我們展現一場血淋淋、赤裸裸,充滿死亡與歇斯底里的車臣戰爭。這裡沒有攻克冬宮一樣豪邁的衝鋒,卻有坦克碾壓著戰友的屍體迂迴前進;沒有馬恩列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光輝思想的指導,卻有兩個專打男人下身的變態的匪幫女狙擊手……本片顛覆了太多東西,又塑造了太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