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藜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藜,漢語常用字,讀音lí,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葯;引申含義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

有關常用組詞為配藜。

基本信息


筆順信息:
筆順編號:122312343533424134
筆順讀寫:橫、豎、豎、撇、橫、豎、撇、點、撇、橫折鉤、撇、撇、捺、豎鉤、點、提、撇、點

基本釋義


●藜 lí ㄌㄧˊ
1.〔~蘆〕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葯。
2.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亦稱「灰條菜」):~仗。~藿(指粗劣的飯菜)。

字源演變


lí 來紐、脂部;來紐、齊韻、郎奚切。
形聲字。從艸,黎聲。本義是指藜科植物,嫩葉可食,莖之堅老者可以為杖。《說文》:“藜,艸也。”朱駿聲通訓定聲:“字亦作菞、作蔾,即《詩》‘北山有萊’之萊,《爾雅》之‘釐,蔓華也’。初生可食,古蒸以為茹。”《左傳·昭公十六年》:“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顏氏家訓·勉學》:“藜羹縕褐,我自欲之。”

詳細釋義


◎藜
藜 lí
〈名〉
1.一種普通的蔓生藜 [lamb's-quarters]
藜,藜草也。——《說文》
聚橡栗藜藿而食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註:“藿也。”
藜藿之羹。——《史記·太史公自序》。正義:“似藿而表赤。”
2.藜科。莖直立,葉子菱狀卵形,邊緣有齒牙,下面被粉狀物,花黃綠色,嫩葉可食。如:藜杖(用藜莖製成的手杖);藜芘(藜編的璧障);藜床(藜莖編的床塌)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艸部】藜
艸也。從艸黎聲。郎奚切

康熙字典

《唐韻》郞奚切,音犂。蒿類。《禮·月令》藜莠蓬蒿?興。《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粱之食,藜藿之羹。《注》藜草似蓬。《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為茹,又可為杖。《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又《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注》配藜,披離也。又懸藜,玉名。《史記·范睢傳》梁有懸藜。

常用片語


藜藿 lí huò
● ● [inferior meal] 指粗劣的飯菜
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
● ● (藜藿——吃野菜。動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直立,粗壯,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多分枝;枝條斜升或開展。葉片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楔形至寬楔形,上面通常無粉,有時嫩葉的上面有紫紅色粉,下面多少有粉,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為葉片長度的1/2。花兩性,花簇於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狀圓錐狀或圓錐狀花序;花被裂片5,寬卵形至橢圓形,背面具縱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邊緣膜質;雄蕊5,花藥伸出花被,柱頭2。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雙凸鏡狀,直徑1.2-1.5毫米,邊緣鈍,黑色,有光澤,表面具淺溝紋;胚環形。花果期5-10月。
藜

分佈範圍


分佈遍及全球溫帶及熱帶,中國各地均產。中國除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外,其他地區均有分佈。生於路旁、荒地及田間,為很難除掉的雜草。
幼苗可作蔬菜用,莖葉可喂家畜。全草又可入葯,能止瀉痢,止癢,可治痢疾腹瀉;配合野菊花煎湯外洗,治皮膚濕毒及周身發癢。果實(稱灰藋子),有些地區代“地膚子”藥用。
本種分佈甚廣,形態變異很大,已發表的種下等級名稱很多,相當混亂。我們認為非進行世界性的整理工作難於弄清楚,這裡暫不細分,統歸入本種之內。
藜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藜藿、藜光、藜烝、蒺藜、枯藜、縣藜、藜菽、藜火、杖藜、羹藜。

相關成語

青藜學士、羹藜含糗、花藜胡哨、羹藜唅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