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西宮

1996年張元導演劇情片

《東宮西宮》是由中國電影集團出品,張元執導,胡軍趙薇司汗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該片以1991年在北京一次假借”健康調查“為名而清算市內同性戀人士的事件為藍本,講述了一段同性之戀的故事。

影片於1996年11月在阿根廷上映。該片1997年入選法國戛納電影節“一種注視”單元,榮獲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以及義大利陶爾米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和“最佳表演”以及斯洛維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獎項。

劇情簡介


北京某公園是同性戀晚上幽會的場所,該公園附近的派出所民警小史胡軍飾)值夜班值到無聊時,會到公園裡抓一兩個同性戀來審一審,在他們交待自己的種種“活動”時,他會打罵一番以消閑解悶。某晚
東宮西宮
東宮西宮
又去抓人時,欲拒還迎的阿蘭(司汗飾)被他銬回值班室。
審問過程中,小史的言行不乏對阿蘭的歧視和侮辱,但阿蘭絲毫不為自己是同性戀難為情,反不動聲色地講起過往經歷,並用死囚與劊子手的故事表達他對小史的愛戀,慢慢地,小史發現他的心中原來也藏有一座斷背山。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司汗阿蘭
胡軍小史
趙薇女同學
呂蓉阿蘭的母親
王 全阿蘭簡介 (童年)
葉靜阿蘭簡介 (少年)
馬 雯衙役
劉欲曉女賊

職員表


製作人張元、Christophe Jung、Christophe Ménager、Willy Tsao
導演張元
編劇王小波、張元
攝影張健
以上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小史

    小史

    演員胡軍

    小史,派出所民警,抓到阿蘭后兩人第一次“觸電”,在言行不乏對阿蘭的歧視和侮辱,沒有人想到,兩人日後的耀眼。慢慢地,後來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同性戀傾向。

  • 阿蘭

    阿蘭

    演員 司汗

    阿蘭,作家,同性戀者,在一次活動時被小史抓到,此後二人深陷男男感情瓜葛。阿蘭從小在無性或性壓抑的社會環境中長大,形成了性即罪惡的觀念。

  • 女同學

    女同學

    演員趙薇

    女同學,阿蘭的太太,是一個私生活糜爛的角色,高中時期開始就是一個浪蕩女,和多名男性保持性關係,花名“公共汽車”。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劇本選擇
影片《東宮西宮》根據作家王小波的短篇小說《似水柔情》改編,編劇由王小波和張元
東宮西宮
東宮西宮
共同完成。在《王小波全集》中,《東宮西宮》是唯一收錄的劇本,並且有電影劇本和舞台劇本兩種形式。
角色選擇
該劇組會計司汗熟記台詞,偶然一次試戲被選為男主角。
影片發行
張元執導的這部同性戀題材的影片,與張元的其他作品一樣,他又一次把鏡頭對準當代中國社會的邊緣人和地下文化。但這部影片的下場也和其他電影一樣再次遭到禁映。

播出信息


製作

製作公司
1.Amazon Entertainment Ltd.
2.Ocean Films
3.Quelqu'Un D'Autre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1.Cinemien(荷蘭)
2.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瑞士)
3.Strand Releasing(美國)
4.Fortissimo Film Sales (荷蘭)
5.Estação (巴西)
東宮西宮
東宮西宮

發行

家/地區 上映日期
阿根廷1996年11月
瑞士1997-07-18
加拿大1997-09-10
新加坡1998-04-30
美國1998-06-13
美國1998-10-10
德國1998-07-09
美國1998-07-24
荷蘭1998-10-08
奧地利1999-01-29
瑞典1999-04-02
美國1999-09-25
捷克2005-04-02
以上參考資料: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者獲獎情況
1997年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張元獲獎
1997年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王小波獲獎
1997年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東宮西宮》獲獎
1997年義大利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東宮西宮》獲獎
1997年義大利陶爾米納國際電影節最佳表演獎胡軍獲獎
1997年斯洛維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東宮西宮》獲獎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作品評價


該影片為張元當時的獨立地下導演身份更為添加了些邊緣色彩,同時也獲得一些國際電影節的好評。影
東宮西宮
東宮西宮
片中穿插著很多回憶和故事,如"女賊和衙役",這讓影片更具有些神秘色彩和表現主義風格。但壓抑和性別矛盾的衝突,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權力狀態在人物關係之間轉變,影片很好的表現了同性戀文化和權力控制。 (《新浪娛樂》評)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部同性戀電影,《東宮西宮》的這一步走得顯然有些另類,但不論怎樣,他繞開了電影檢察機關尺度的圈子,儘可能避免了所有身體上的描寫而直搗中心,這可以歸功為導演張元的聰明,當然更應該歸功於編劇王小波對於視角和心理把握上的深厚功力。 (《東方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