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岸鎮

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下轄鎮

龍岸鎮位於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北部、河池市東部,雲貴高原苗嶺山脈九萬大山南沿偏東地帶。集鎮距縣城35公里。鎮域東西橫距24.2公里,南北縱距29.1公里。全鎮土地面積470529畝。常住人口30596人(2020年)。

地理環境


龍岸鎮
龍岸鎮
龍岸鎮西北緊靠寶壇鄉,西南毗鄰黃金鎮,東面和北面與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的永樂、融水、懷寶、三防等鄉鎮接通。地貌呈盆地狀,四周被連綿不斷、形似劍排的山脈圍繞。北面山為土質山、東西南三面的山多為石山。中間地形開闊,村莊稠密。東南邊多為農田,西南邊多為丘陵地帶。鎮內最高處為北面山口村的月亮山,主峰海拔1228米,最低處是南邊八聯村石龍屯的大圍河口,海拔117米。集鎮龍岸街為龍岸鎮的中心地。從縣城到龍岸,途徑東門橫岸小學、橋頭鎮橋頭街、羅城礦務局橋一礦橋二礦、礦務局水泥廠、黃金鎮寺門街,過寨博河便進入龍岸。
北面的黃峰山、月亮山、南木坳、風吹坳等山峰是龍岸與融水縣交界的分水嶺,倒進龍岸境內支脈較多,從而形成邦洞河、玉苗河、大蒙河、興洞河、平石河等山中水源發源地。由多條小河匯成的東河、西河貫穿龍岸境內,最後在八聯村石龍“合二為一”與黃金河匯合,流經寺門后往南過小長安至牛鼻河再進入融江。龍岸河流屬珠江水系武陽江支流。整個龍岸鄉土通稱武陽江流域。

氣候條件

龍岸鎮
龍岸鎮
龍岸屬中亞熱帶秀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候19.3°C至20.1°C,最冷月是一月份為9°C,最熱月份是八月,為37°C;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光照時間較長,歷年平
均日照數13892小時。日照最多在七、八、九3個月,最少是二、三月間;雨量充沛,龍岸的降雨量是全縣最多的地區,年均降雨量1783毫米;無霜期長,全年無霜長300天左右。

自然資源


龍岸鎮曾在1998年作過一次調查統計,全鎮土地面積470529畝(313.86平方公里)。在470529畝的總土地總面積中,耕地面積58408畝,佔總面積的12.4%;林地面積287797畝,佔總面積的61.2%;園地面積3625畝,佔總面積的0.77%;牧地面積26926畝,佔總面積27.8%;宜農荒地面積3115畝,佔總面積0.66%;宜林荒地面積2000畝,佔總面積0.42%,廠礦村鎮及道路面積19055畝,佔總面積4.40%,石山面積36475畝,佔總面積7.75%;水域面積20773畝,佔總面積4.4%。

植物

林木類植物:分喬木、灌木兩類。喬木類主要有杉、馬尾松、紅椎、白椎、黃樟、重陽木、山烏桕、白花木、苦楝木、鴨腳木、油桐樹、酸棗、黃連木、香椿、槐樹、滄桐木、小葉桉等五六十種。稀有珍貴樹木有銀鵲樹、烏桕、竹柏、紅花山油茶等。灌木有冬青、油茶、枸杞等10多種。在許多村屯的村旁、河邊,前人栽種有榕樹,歷經數百年滄桑,現長大成參天的古榕。後人加以保護。全鎮現有古榕樹百餘棵。
竹類:有大頭竹、釣絲竹、撐篙竹、苦竹、棕竹、筋竹、丹竹、南竹、刺竹等。
菌類:香菇、蘑菇、木耳等。
藥材:常見的有桔梗、車前子、金錢草、何首烏、厚朴、走馬胎、魚腥草、黃連、紫蘇、益母草、百部、半夏、天冬等。一共有300餘種。
藤類:主要有白藤、紫藤、軟藤、勾藤、葛藤等。此外還有草類、蕨類。

動物

鳥類:有雉雞、畫眉、紅嘴相思、斑鳩、鷓鴣、麻雀、喜鵲等。
獸類:野豬、箭豬、猴子、野貓、狐狸、果子狸、白額狸、黃鼠狼、穿山甲、竹鼠、野兔等。
蛇類:有百步蛇、南蛇、銀環蛇、眼鏡蛇、青竹蛇、草花蛇等。
魚類:有鯉魚、草魚、青魚、桂花魚、斑魚、鰱魚、塘角魚、黃鱔等。
蟲類:有黃蜂、蜜蜂、蝴蝶等。
蛙類:青蛙、山蛙、澤蛙、沼蛙等。
龜類有:烏龜、金錢龜等。

人口


2021年5月10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龍岸鎮常住人口數為30596人。

文化


龍岸鎮是個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文物古迹較多,現尚存(包括重修)的有龍鳳老土城、物華雙降古民居群、清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故居、沖安青山寺、下珠安寧。
老土城:位於龍岸鎮政府東去約1公里處的公路邊。建於明代(具體時間不詳)。古城牆全用泥土干壘夯實而成,城牆總長約1600米。牆上修竹林茂。1958年古城牆被村民削矮,種植作物。現僅存殘牆,高300—400厘米。城牆剖面呈梯形,上寬約2米,下寬約5米。城牆內面積約130多畝,現居住40多戶村民。屯名為龍鳳村土城屯。縣人民政府於1987年月在此處立下石碑標誌,將老土城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降古民居群:在物華村雙降屯老村。該屯立村年代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現尚存下來的古民居有30多座,古群居保持不完好,一些地段已被拆行七零八散。總體上還保留較好的原貌。村中有一條長約50米,寬3米的石板鑲成的大街叫“平正街”。村頭有一條往東去的石板鋪成的古道。並直通融水縣永樂鄉境內,全長10公里。現這條古道已殘缺不全,許多路段已面目全非。分水嶺路段保存較為完整。80年代未縣文物所在該屯收集到10多塊“舉人”、“進士”之類的古榮譽牌匾。2003年7月7日縣人民政府公布雙降屯古群居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德山先生故居:清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先生故居在龍岸街水街,普通民房。2003年7月7日縣人民政府公布李德山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岸鎮
龍岸鎮
青山寺:坐落在高安村沖安屯村背的山坳間,當地人習慣將“青山寺”稱作“沖安廟”。始建於唐朝懿宗年間,迄今有一千餘年歷史,是方圓百里修建最早的寺廟。歷代重修多次。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青山寺被拆,文物古迹大多被毀。1982年,高安、蓮花、三靈、八聯一帶的民眾籌集資金重建青山寺廟。廟宇建築有一定的仿古藝術。寺廟三間小房連通。正殿、左殿、右殿敬立著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等古代人物塑像10餘尊。寺正門是13級石條台階路,門口置放兩個供人們祭神用的石頭古香火台案。寺旁有條小泉。清道光年間下地棟屯貢生邱代祥便寫有“沖安廟靈泉記”詩文(羅城舊縣誌記載有)。2002年在寺下方建涼亭2座,2003年又在上山路中建涼亭一座,這裡保存有清代鐵鐘一個,古石碑30多塊。農曆八月十六為廟會期。安寧寺:位於珠江村下珠屯南面村頭的河岸旁。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七年(公元1859年)迄今有416年歷史。是古代羅城四大名寺之一,因當時到廣西內的其他地方和臨近的廣東等四省籌資,故稱為“江南五省大廟”。清康熙年間當地百姓對該寺進行一次維修和擴建,當時羅城知縣于成龍捐資相助(清朝道光年間羅城縣誌和民國時期羅城縣誌均有情況介紹)。1958年寺廟被毀。1996年在地方熱心之士倡導下,百姓集資開始在原址重建安寧寺。已建有寺舍2座,“魁星樓”1座,初步恢復原貌。現有古代人物塑像20多尊,古石碑3塊。農曆七月十五和年初六為廟會期。

名優特產

龍岸鎮
龍岸鎮
大頭粉
龍岸鎮的特色粉,來龍岸鎮做客的朋友親人,到了龍岸鎮必定都會去吃一碗大頭粉,因為在整個羅城縣也是極為出名的。

馬蹄

馬蹄既可鮮食,又可熟用,還可加工製作馬蹄罐頭、馬蹄粉,其品質細嫩、清甜可口。龍岸龍鳳村是縣內唯獨的馬蹄種植區。馬蹄也是這裡的傳統土特產品。
龍鳳一帶土質適宜種馬蹄。近些年年種馬蹄三四百畝,產量近千噸。收完早稻后,留出部分田塊種植馬蹄,當年種當年收。進入農曆十二月可挖馬蹄上市賣。此時大批客商紛至沓來收購鮮馬蹄。龍岸馬蹄遠銷柳州、貴港、南寧等區內各地和區外,還出口越南。在收穫季節,龍岸人不但習慣賣馬蹄回來生食和放入熱水中燉後來吃,還喜愛將修皮后的馬蹄與豬腳燉來吃,這種煮法可作為辦酒席的一道菜譜。

茨菇

專作菜類用,常作辦酒席的一道菜譜。產地龍鳳村。

香菇

龍岸土山山場寬廣,生長著很多生產香菌的樹種,如白橡、楓樹、水朗、干欖、黃皮、大葉滄等優質菇木。野生的香菇很少,產量也低。自80年代后,主要用人工實行菌種栽種,用以上菇木生產出花菇、冬菇、香信(通稱香菌),香菇產區在泗潘、山口、大蒙、平石、北源5個山區村,年產香菇30多噸。

木耳

當地原始森木中長有水冬瓜、鴨腳木、中山桐、滄桐木等適宜栽種木耳的樹木。山區部分群眾秋冬季節,砍回這種樹木,進行菌種栽培木耳,年產木耳10多噸。

沙田柚

龍岸鎮
龍岸鎮
龍岸是縣沙田柚種植區之一。此果果色鮮黃,果大皮薄,果肉軟脆、汁多甜蜜、味香。至2004年累計沙田柚種植面積1000畝左右,2004后沙田柚年產量2000噸。

生薑

是當地傳統土產品,產於境內山區。生薑可用於食品佐料,也可藥用。面積百餘畝,產量20多噸。

竹筍

龍岸鎮山區竹子的種類繁多,有楠竹、金竹、白竹、水竹、苦竹等。還有栽培種植的排竹、甜竹、大頭竹等,年產干竹筍10餘噸。山區群眾利用楠竹筍製作筍乾、冬筍。

八月筍

是當地主要特產之一。各個山頭和山中都有生長,數量之多,分佈之廣。除山民自己將生筍加工成干筍外,不少二道販子還大批購買生筍回家切成片和絲條腌製成酸筍賣。

蓮藕

主要為蓮花、高安、龍鳳、龍平、珠江一帶種植,為菜類。切成塊狀與豬肉煮可作酒席菜譜。2004年全鎮種植蓮藕250畝,產量300餘噸。

茶葉

太和村境內設有縣農業局下屬單位茶葉場,這裡種有300餘畝茶葉。據縣農業局2005年出版的《農業生產動態簡報》第二期介紹:龍岸茶葉場生產的清明茶以其具有白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味純甘爽等特點,連續3年經農業部茶葉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檢測達到無公害質量標準,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2002至2004年“清明茶”連續三年遠銷歐美,產品供不應求。
桐子、茶子:產于山區,用桐籽、茶籽榨油。其數量不大,2004年產量共計80噸。

山灣芋孟

指八聯村山灣屯東邊村頭那幾塊田種出的芋孟。芋孟曬乾后切成小段放入熱水鍋煮,特別清甜,口感好。如果與豬肉一同煮湯,其味道更是鮮美。
“地瑤雨帽”:
龍岸太和村上地瑤、下地瑤兩個屯是傳統的雨帽編織村。所以人稱“地瑤雨帽”。農閑時家家編織雨帽賣。由於地瑤雨帽篾子細白、竹葉質好,做工細且紮實,式樣美觀,因面受到消費者歡迎,產品遠銷區外。
“龍鳳草席”:產於龍鳳村上回龍、中回龍 、下回龍、油榨、馬道等屯。每年他們留出極少量田塊種席草,編草席來賣。

牛肉條

龍岸“牛肉條”在縣內外享有聲譽。

節日習俗

龍岸境內的民眾除興過春節、元宵節、二月春社、三月清明、四月初八、五月初五、七月十四、十月十五(中秋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外,各村莊都定立有特色濃郁的“村節”。有的是多個村莊共過一個“村節”,有的獨屯自過。大眾化節日一般只自家獨過,而“村節”比較隆重、熱鬧,邀請親戚朋友來過節。
過“村節”體現當地民風淳樸、風情濃郁、民眾熱情好客。每逢“村節”節期,過節的村寨熱熱鬧鬧,居室和房前屋後到處被打掃得乾乾淨淨。大人小孩興高采烈,穿上新衣服,家家戶戶買回魚肉,殺雞宰鴨,釀製純正米酒,準備像辦酒席一樣的菜譜盛情款待客人。客來多的家有上百人。你的節邀我去,輪到我過節也請你來。人們把“村節”作為親朋好友聚會的好機會。茶前飯後,大家敘親情,敘友情,談生產、談生活、談風土人情、談社會變化,等等。全鎮有“村節”30多個,列舉幾例:
蓮花村、高安、榕山、太和、龍平幾個村的客家(麻介)人興過“冬至節”。過此節的自然屯有21個(蓮花村12個自然屯均過“冬至節”)。
過“冬至“節的來歷大致意思是:冬天到來了,冬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後一個季節,是碩果累累節節節,農家種植的作物如稻穀、玉米、紅薯、黃豆、花生等都已收穫回家。一年快到了,農活也少了,該擺個宴席,享受一下豐收的喜悅,同時要抓好冬季蔬菜、油菜的種植,祈求來年生產,生活幸福,於是龍岸一帶的客家人(麻介人)祖先便把每年的節氣“冬至”定為客家人特有的“村節”。“冬至”在每年新曆12月下旬的某一天。
“平安節”為“福建人”(指從福建遷來的人,講閩南話。)興過的節日,分農曆十月十五“平安節”和農曆十一月十五“平安節”。頭個“平安節”為龍平一帶的“福建人”興過(有13個村莊),第二個“平安節”而是龍鳳一帶的“福建人”過(有19個屯)。
至於“平安節”的來歷有幾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的說法是:清代中後期,福建省沿海一帶日本倭寇及當地海盜活動猖獗,掠奪民眾財物。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貧民被迫舉家逃難到南方山區廣西羅城龍岸一帶,重新安居立業,修田造地,過平安生活。一部分聚居在鄉龍平村(以歐、沈、林、黃幾個姓氏為主),一部分聚居在鄉龍鳳村(以何、鄭、歐、張、林、李、郭、賴幾個姓為主)。故遷來龍岸時在冬季,龍平、龍鳳兩地的福建人便分別定農曆十月十五日和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為自己的“村節”,即平安節。(80年代出版的羅城縣誌介紹平安節來歷的另一種說法)。
壯族過得的“村節”較多,但各已以分過“七月初六”。
寨樟屯、山口屯,過“農曆七月初七”。
地稿屯過“農曆九月二十八”、物華村下地棟屯過“農曆九月一十三”。這些節均為廟節,將村中建造廟宇那日定為“村節”。
侗族聚居的洞南、納冷兩屯均過“魚節”(農曆十月十二)。過去過節,桌面上均是魚食品,有腌魚、煮魚、炒魚、油炸魚、烤魚等。新社會過節除魚類外還有雞鴨和豬肉、牛肉等。
“魚節”的來歷,傳說在很久以前,侗族的祖先被壞人誣告陷害,官府定罪坐3年牢,后查清無罪釋放。回來那一天,村屯人都來看望,家中人到自家魚塘捕捉幾條肥大鯉魚回來做菜,端來自釀米酒,讓他好好吃上一頓,這天正是陰曆十月十二日。為紀念祖先這一冤案得到澄清,侗族人便於每年的十月十二日這天,各家各戶以吃魚歡度“魚節”。這一習俗從古至今一直沿襲下來。新社會逢過“魚節“,在外村寨的除了自己親戚外,還有各民族朋友都來一起歡度此節日,這就增進了侗族與各族間的團結友誼。

旅遊


洞坎水庫庫區

龍岸鎮
龍岸鎮
該水庫屬中型水庫,位於龍岸鎮東北面,距龍岸集鎮14公里。水庫積雨面積39平方公里,有效庫容1636萬立方,水庫長4公里,庫區群山起伏,樹木蔥籠、竹林成片,層巒疊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從水庫的中端起至水庫尾,有幾個大灣,途中有幾個小山包。進入這一地段更覺如世外桃源仙境一般。庫中有人工放養的魚類,各種野魚也較多,常有人在此垂釣,賞心娛樂。水庫有機動船隻來回行走。這裡是夏、秋日遊覽玩耍的好地方。平石村村民平時圩日坐船出山,在洞坎水庫壩首搭班車上街。壩首下1華里處,有一侗族小村寨叫洞南屯,這裡小橋流水,風景宜人,民族風情濃郁,還建立有一支侗族民歌隊。如將水庫庫區和侗寨連成一線一併開發成民族旅遊區,更有特色。能在景區內建一座侗族程陽橋,內容更是豐富。

青山寺景區

青山寺也稱沖安雷五大廟,坐落在高安村沖安屯村背的一座山嶺間,從山腳到廟宇有一里多路程。山寺坐落處酷似一張天然石椅、皇帝殿之位。寺廟先建於唐代懿宗年間,80年代初重新修建。廟內置有10多尊古代神化人物塑像。1口古鐵鐘。寺邊建有2座涼亭,寺邊整齊地擺放著30多塊古石碑。四周綠樹成蔭,石徑盤繞。一條小小的清泉長年流經寺旁。人稱這裡的水為靈水。清代道光年間貢生邱代祥就寫有《沖安廟靈泉記》詩文。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為廟會期。民間活動的宗旨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近幾年,逢廟會期,青山寺組織機構除舉一些傳統民俗活動外,還舉辦詩聯比賽、書畫展、山歌會、舞獅、文場、侗歌演唱、苗族蘆笙踩堂等具有新時代氣息的活動。
距青山寺廟200多米處是沖安屯的水源林區,林內生長著各種喬木。山間有三口奇特的岩洞即水源洞、吹風洞、石獅洞。這些洞可供遊人坐談聊天。洞內有水塘、鐘乳石等。村後有一水,千百年來,每年都有七八次漲潮,比平時正常水位高10倍多,時間都在兩小時左右,漲潮時水不渾。

五指山岩洞

位於龍岸境內的縣牧場內。此地有可容納1500人的飛鼠岩、連通地下河的叮咚岩和清代辦學的讀書岩。
此外,龍鳳土城、下珠安寧寺景區也可作旅遊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