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是1963年李俊執導,旺堆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的是藏族農奴強巴的故事。
本片反映了農奴的血淚史,展示了野蠻殘酷的農奴制與農奴要求徹底解放的尖銳矛盾。藏族演員旺堆準確地表現了人物深沉複雜的內心世界,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農奴形象。影片融紀錄與故事、詩與戲劇於一體,風格凝重而簡練、深沉而含蓄。長鏡頭和光影的象徵性造型以及特技的運用,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該片於1981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金鷹獎。
農奴[電影]海邊
影片講述的是藏族農奴強巴(旺堆飾)的故事,當然是來源於“解放軍救民於水火”這一主題的演繹,是典型的新中國文藝的思維模式的產物。影片的新穎之處,首先在於它第一次在電影銀幕上講述西藏故事,並塑造了強巴這一典型形象,通過強巴“三摔朗傑”的情節,描述了強巴的個性及其覺醒的過程;尤其是設計了強巴裝啞、最後才開口說話這一象徵性線索具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力。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員,他們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大多對農奴的生活有過深切的體驗,因而表演起來十分的真實本色,使影片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最值得稱道的,當然還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畫面的雕塑感。說影片的導演及攝影師是在“雕塑《農奴》”,並不為過:片中的強巴、格桑兩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膚色發亮,線條粗獷,加上強烈的高光,宛如青銅雕像。總之,影片以其
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強巴一家世代都是農奴。父母過世后小強巴成了旺傑的家奴,因為種種屈辱倔強的他不再說話。解放后,強巴隨少爺朗傑去會見進藏的解放軍。他把朗傑摔下馬,因為解放軍的及時趕到而使他生平第一次免受懲罰。朗傑想把強巴綁在馬後拖死,幸被鐵匠格桑救下。強巴同蘭朵去找解放軍,路遇朗傑,遂縱馬跳崖而逃。蘭朵被解放軍救起,強巴則被朗傑捉回要處死。偽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強巴當喇嘛。爾後朗傑陰謀叛亂被粉碎,又威脅強巴逃到國外,二人進行殊死搏鬥。幸而強巴再次被解放軍所救。強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交給解放軍,並揭露了他的罪行。農奴獲得了解放,強巴與參加了
進藏工作隊的蘭朵相會,沉默多年的他終於開了口。
解放前的西藏。強巴的祖祖輩輩都是農奴。他剛出生,父親就被貴族老爺折磨死了,惟一的親人——奶奶在苦難中把他帶大。在他十幾歲時奶奶也死了!貴族老爺把他抓去當了郎生(家奴)。強巴在老爺家,被少爺當“人馬”騎著玩,用鞭子抽,管家揪住他的頭髮往樹上猛撞……這個倔強的小強巴沒有用乞求來換取老爺的憐憫,而是用沉默表示反抗。他決心不再說話,像啞巴一樣地把仇恨埋在心底。強巴在苦難中長大了!一天,強巴的好友、鐵匠格桑的妹妹蘭朵告訴他,人民解放軍進了西藏,人民解放軍是砸碎農奴
腳鐐的兵,強巴心上掠過了一絲希望的影子。第二天,郎傑老爺去會見人民解放軍。途中,郎傑老爺又要強巴背著他走過河灘。童年的屈辱勾起了他的怒火,加上體力不支,在登上楞坎時,把老爺摔了下來,自己也受了傷。幸而解放軍來到,強巴才避免了老爺的懲罰。解放軍治好了強巴的創傷,還派馬送他回去。部隊首長送他上馬時,他還以為首長自己要上馬,而習慣地俯身跪在馬下。首長驚異地把他扶起來,並請他上馬時,他才如夢初醒,熱淚盈眶而不忍離去。郎傑仇恨人民解放軍,害怕農奴的覺醒,叫管家把強巴綁在馬後活活拖死。這時,蘭朵的哥哥鐵匠格桑趕來,殺死了管家,救了強巴。他們砸碎腳鐐,準備去找解放軍。強巴和蘭朵逃往解放軍駐地的途中,不幸遇到郎傑。在郎傑的追擊下,他們逃到懸崖上,縱馬跳下了
雅魯藏布江。他們並沒有死,蘭朵被人民解放軍救起,擺脫了奴隸的命運,成為一個新人。強巴卻被郎傑抓了回來。郎傑把他處死時,偽善的土登活佛收留他當了喇嘛。強巴又被投進了另一個火坑。不久,郎傑老爺和土登活佛發動叛亂,企圖趕走人民解放軍。叛亂陰謀被粉碎了。郎傑逃往國外時,押走了強巴。途中,郎傑又一次騎到強巴身上,強巴怒火燃燒,把郎傑摔倒在地下,和他展開殊死搏鬥。正在危急時刻,一位解放軍戰士用自己的生命援救了強巴。強巴覺醒了。他懂得了誰是親人,誰是仇人。他奔回寺廟把土登活佛暗藏的武器取出來準備交給解放軍,不幸被
土登刺傷。土登為了消滅罪證,放火燒毀寺廟,企圖嫁禍給解放軍。強巴從火海中衝出來揭露了土登的罪行。農奴獲得了徹底的解放。這時,強巴和蘭朵相會了,“啞巴”開始說話了。
角色介紹
強巴
演員旺堆
西藏的農奴,自幼過著痛苦悲慘的生活。性格倔強,富有反抗精神,是個鐵打的漢子。他對農奴主充滿刻骨的仇恨,用沉默表示反抗,寧可當一個啞巴。
蘭尕
演員白瑪央傑
鐵匠之女,不但美麗,而且善良、勇敢、堅強,和強巴一同在苦難中長大,情同骨肉,即使強巴不說話,她也能體會他的心情、愛憎,並且她相信強巴也是能夠懂得她的。
小多吉
演員格桑
鐵匠之子,蘭尕的哥哥,在農奴社會中的地位比乞丐還低,終年擔負著沉重的勞動,卻被戴上鐐銬。他從小就對農奴主恨之入骨,愛憎分明、剛強勇敢、憨厚善良,一心追求解放。逃離莊園后參加了解放軍。
阿媽
演員 強巴
從小到大都生活在農奴制度下,受著領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明知“送鞭子”是死,卻寧願犧牲自己來保護老人孩子。她有滿腹冤屈和刻骨的仇恨,卻無處訴說,在生離死別之際只能將報仇的希望寄托在剛出生的兒子身上。
奶奶
演員拾雀卓瑪
強巴的祖母,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農奴制度下,給領主當牛作馬,丈夫、兒子、兒媳先後因為還不起債而被領主打死。她在沉重的壓迫和悲痛中,辛辛苦苦撫養著孫子強巴,把希望寄托在菩薩身上。
熱薩·郎傑
演員穹達
領主旺傑的兒子,四品俗官,強巴的主人。他在國外受過帝國主義教育,其陰狠毒惡比父親旺傑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反動,而且十分瘋狂。雖然意識到共產黨、解放軍在農奴解放的鬥爭中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但仍要進行垂死掙扎。
土登活佛
演員 次仁多吉
郎傑的表兄,宗教界的上層人物,養尊處優,表面上慈悲為懷,擅長收買人心,曾兩度“施恩”於強巴;實則“佛”面獸心,是個叛國的反動活佛,與外國反動派有密切聯繫。
更頓老喇嘛
演員頓珠平措
土登指定給強巴的師傅,又老又窮,但是心地善良。他一直虔誠地為菩薩塑金身,相信這樣能贖清自己的罪過,來世不必受罪。然而,就在菩薩的金身快要開光時,他卻失明了。
曲佩老活佛
演員次成
開明的西藏宗教界上層人物。相信眾生平等,熱情地擁護共產黨和解放軍,堅決反對作惡多端的叛軍,但是一度被土登活佛製造的假象所蒙蔽。
製作公司:
八一電影製片廠August 1st Film Studio [中國]
強巴(右,旺堆飾)與蘭尕(白瑪央傑飾)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員,他們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大多對農奴的生活有過深切的體驗,因而表演起來十分的真實本色,使影片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最值得稱道的,當然還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畫面的雕塑感。說影片的導演及攝影師是在"雕塑《農奴》",並不為過:片中的強巴、格桑兩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膚色發亮,線條粗獷,加上強烈的高光,宛如青銅雕像。總之,影片以其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一個極佳例證。
1959年,《
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魯的哲學》,
黃宗江就有了寫西藏題材劇本的念頭。之後四年,他四次去西藏體驗生活,時間最長的達半年。雖然積累了大量素材,但他卻一時不知從何處下手。正當為此苦惱時,他看到一則解放軍用飛機送被農奴主砍傷的農奴到北京治療的報道。他馬上去醫院進行採訪。受傷農奴向他講述護士的細心照料讓自己第一次感到被當成人來對待,“現在的手是人的手,現在的腳是人的腳”。受此觸發,黃宗江確定了自己的作品應當反映解放前後農奴生活的變化,揭露農奴制的罪惡。此後,他在拉薩觀看了活報劇《強巴的遭遇》,劇中主人公從小被壓迫,像個啞巴一樣沒說過話,平叛后解放了,強巴才開口說話。此劇令黃宗江產生了創作靈感。他決定通過農奴強巴變啞巴來揭露農奴制的殘酷,再通過強巴重新說話展示西藏人民獲得新生。黃宗江的劇本先後寫了五稿,劇名也再三斟酌,從《裝做啞巴》、《強巴的遭遇》到《鐵匠與啞巴》,最後才定名為《農奴》 。
農奴海報
劇本完成後,黃宗江把它交給八一廠的廠長
陳播。陳播認為劇本題材好,文學性和銀幕感也強,決定將其作為國慶15周年獻禮片列入拍攝計劃,交給曾編導紀錄片《康藏公路》的李俊執導。
因為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供應困難,有人提出到
承德避暑山莊的
小布達拉宮去拍外景。但美工寇洪烈到避暑山莊考察后,向李俊彙報說避暑山莊的環境與西藏差別較大。為了保證電影真實可信,李俊決定還是去西藏實地拍攝。
農奴劇照
在演員選擇之時,有的人提議為了使影片生活氣息濃厚,可選用藏族演員;另一種意見認為藏族演員受專業訓練較少,應該選漢族演員。導演李俊考慮,如果能有藏族演員參與拍攝,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因為西藏本來沒有自己的電影演員,在經過民主改革后,農奴們翻身做了主人,才有可能成為電影演員。由農奴來演《農奴》,會使影片更有說服力。而在拉薩看過西藏話劇團排演的戲劇后,他對藏族演員的專業水平產生了極大信心。經過試戲,劇組決定該片全部選用藏族演員出演。
農奴劇照
在拍攝前,李俊組織攝製組全體演職員訪問農奴家庭,參觀一些貴族家庭、寺院和叛匪赤江活佛的展覽會,增加大家對西藏社會的感性認識。為了使藏族演員儘快進入狀態,李俊還為演員們辦了電影基礎知識培訓班,並經常放電影給他們看,邊觀摩邊講解。由於《農奴》中的主要演員都來自藏族,為了使他們表演得更為真實,在拍攝電影時所有台詞都是用藏語說的,然後再進行配音。
由於《農奴》是一部國慶獻禮片,所以,八一廠同意劇組用東德艾柯發彩色膠捲拍攝。但是,攝影韋林玉向李俊提出,影片最好採用黑白膠捲。他的理由是:黑白膠捲更能夠展示凝重的基調,而且黑白片也有一種歷史沉重感。李俊也認為,平叛之前的西藏是一個暗無天日的社會,農奴的生活給人一種黑色的感覺,農奴的心情也是壓抑沉重的,所以黑白更符合主人公的情緒;如果用
彩色膠捲很難體現出那種社會的黑暗和農奴的苦難,而且黑白膠捲可以實現一種反差感,農奴主和農奴就是一種天上地下的差距。
農奴劇照
該片中很多服裝、道具使用的都是生活中的原物。不僅如此,攝製組還常把服裝、道具擺出來,請當地人參觀指點,力求復原歷史的真實。有時為了一件服裝,李俊發動攝製組成員滿大街尋找,一旦發現符合要求的,就用新服裝換人家的舊服裝。有時換下來的服裝實在太髒了,並且還有很多虱子,大家就在院子里架一口大鍋,燒開了水煮舊衣服,消毒后再讓演員穿。
農奴劇照
在拍攝該片時,藏族演員都比較年輕,演強巴奶奶的拾雀卓瑪23歲,演阿媽的女演員強巴19歲,曲佩活佛戲中60多歲,而演員只有26歲,這給化妝師造成了不小的挑戰。拾雀卓瑪肌肉豐滿,很難改造成肌肉鬆弛、密布皺紋的老奶奶。劇組遠在拉薩,無法使用橡膠塑型,也不能及時看到樣片。於是,化妝師就用濃乳膠在演員的臉及頸部掐出皺紋,用海綿拍上軟膏,再用
棉花塑型,強調下垂的眼袋,做了兩個花白程度不同的頭套,表現10餘年的跨度。
農奴劇照
本片反映了農奴的血淚史,展示了野蠻殘酷的農奴制與農奴要求徹底解放的尖銳矛盾。藏族演員旺堆準確地表現了人物深沉複雜的內心世界,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農奴形象。影片融紀錄與故事、詩與戲劇於一體,風格凝重而簡練、深沉而含蓄。長鏡頭和光影的象徵性造型以及特技的運用,使影片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該片於1981年在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金鷹獎。
農奴劇照
本片是典型的新中國文藝的思維模式的產物。影片的新穎之處,首先在於它第一次在電影銀幕上講述西藏故 事,並塑造了強巴這一典型形象,通過強巴"三摔朗傑"的情節,描述了強巴的個性及其覺醒的過程;尤其是設計 了強巴裝啞、最後才開口說話這一象徵性線索具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力。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全 部都使用了藏族演員,他們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大多對農奴的生活有過深切的體驗,因而表演起來十分的真實本 色,使影片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最值得稱道的,當然還是影片的人物造型及其畫面的雕塑感。說影 片的導演及攝影師是在"雕塑《農奴》",並不為過:片中的強巴、格桑兩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膚色發亮,線條粗 獷,加上強烈的高光,宛如青銅雕像。總之,影片以其版畫式的粗獷、遒勁的光影處理,成為"攝影參與劇作"的 一個極佳例證。
農奴是封建社會中隸屬於農奴主或封建主的農業生產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剝削,沒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權利。農奴(serf)一詞源自
羅馬人對奴隸的稱呼――servus,是人身屬於主人的農業勞動者,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剝削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