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二級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Schoolof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SCUT)是華南理工大學下設二級學院,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對口幫扶貴州民族大學材料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2年開設的全國第一家橡皮工學專業和全國最早一批硅酸鹽工學專業。1981年,成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1995年,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2012年,原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併入學院,成立新的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截至2021年3月,學院有教學和實驗室面積約3.4萬平方米,教學與科研儀器設備約2.8萬台,總價值約6.3億元;下設6個系,開設有7個本科專業,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有教職工287人,其中專任教師213人,在讀學生共31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2人,碩士研究生1128人,本科生1571人。

歷史沿革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1952年,開設中國第一家橡皮工學專業和最早一批硅酸鹽工學專業。
1958年,開設中國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專業,設立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
1959年,開設中國第一家無線電陶瓷專業。
1962年,開始中國第一批招收培養研究生,文革前已培養研究生28人。
1963年,經高教部批准成立高分子(老化、補強、接枝)、電子陶瓷、高溫技術三個研究室。
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國首家材料科學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學科被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點。
1981年,成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和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85年,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學科獲批准為博士點
歷史照片(2張)
1988年,與廣東省科委共同建立廣東功能材料研究開發中心。
1995年,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博士點學科獲批准為博士點。
1998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成為全國第一批一級學科博士點。
1999年,成立高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研究所。
2000年,獲批廣東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2001年,獲批高性能橡膠塑料與複合材料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2003年,獲批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及其製備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5年,獲批廣州納米生物材料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獲批高分子塑料光電材料研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生物醫學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
2007年,“材料科學與工程”獲全國首批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2008年,原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併入學院,成立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2009年,獲批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獲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0年,獲批廣州市平板顯示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印刷OLED材料及顯示技術工程實驗室,本科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獲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1年,獲批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清潔能源材料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學院成立
2012年,原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併入學院;獲批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特種光纖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新型生物醫用材料及其組織修復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名第五,排名進入全國前5%。
2013年,獲批廣東省光纖激光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建築材料低碳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醫學學位授予權。
2014年,增設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科醫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並開始招生。
2015年,獲批建設先進功能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廣東省電子封裝材料與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半導體照明與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入選“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高質量地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2016年,獲批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ESI全球排名進入前千分之一行列。
2017年,獲批廣東省金屬材料表面功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柔性OLED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020年,成立光電材料與器件系。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在原華南工學院相關傳統優勢專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2年開設全國第一家橡膠專業和全國最早的硅酸鹽專業;1958年開設屬於全國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和化學纖維專業;1959年開設全國第一家電子陶瓷專業。1995年華南理工大學整合上述專業優勢資源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8年初,原機械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研究所併入學院,成立金屬系;2012年,原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併入學院,形成了學科更完整、綜合實力更強的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目前,學院所支撐的我校材料學科ESI全球排名進入前15.3%(2014年9月);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名第五,排名進入全國前5%。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歷任院長有賈德民教授(1995-2003)、童真教授(2003-2007)、余其俊教授(2008-2012)。現任院長為彭俊彪教授。
學院現設有5個系(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電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6個研究院所(材料科學研究所、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元器件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院、高分子研究所、光通信材料研究所、高技術陶瓷及應用研究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光纖激光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共建]);(廣東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特種光纖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建築材料低碳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印刷OLED材料及顯示技術工程實驗室)。
目前,學院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含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生物醫學工程;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理學,為省級重點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2個博士后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1個工程碩領域(材料工程);5個本科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廣東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和廣東省重點專業,含無機非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廣東省重點學科)。
引培並重,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07人,其中教授78人。
學院現有兩院院士9人(含雙聘),教育部特聘/講座教授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人,“青年千人”2人,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9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培養計劃31人,國家級“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4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2人等。學院有教育部創新團隊4支,973首席科學家4人。此外,學院還聘請了近50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學院的顧問教授或兼職教授;與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關係,每年出國(境)進修學習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
築安全環境,構特色管理,保障教學科研工作順利進行
學院教學育人條件優越。擁有教學和實驗室面積約35000平方米,完備先進的教學與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近3億元,能夠充分保障各層次學生得到系統的實驗訓練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培養。學院目前在讀學生28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7人,碩士研究生928人,全日制本科生1479人,2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9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銳意創新,產學研結合,實現科研跨越式發展
學院科研實力與成績突出,近五年來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獎勵3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等。2013年實到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發表三大索引論文近400篇,申請專利224件,獲專利授權144件,舉辦各種學術會議和研討會50餘場。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一直秉承優良學術傳統,開拓進取,腳踏實地,努力為全院師生營造良好工作環境和學習氛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等各項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已為國家培養了上萬名材料專業人才。目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正為建設“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材料領域教育與研究機構”而不斷努力,必將為中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進步與產業發展不斷做出新的貢獻。(更新時間:2014年9月1日)

師資隊伍

截至2021年3月,學院有教職工287人,其中專任教師213人,教授/研究員110人,兩院院士6人(含雙聘),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9人,教育部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人,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聘教授(珠江學者)14人,國家級“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2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2人等。學院有國家科技部“973計劃”首席科學家5人,入選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9人次。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雙聘)、王迎軍(專職)、周克崧(雙聘)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鏞(專職)、姜中宏(雙聘)、唐本忠(雙聘)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陳軍武、楊中民、郭寶春、黃飛、馬東閣、秦安軍、蘇仕健、童真、王平、吳宏濱、吳水珠、張廣照、張勤遠、馬於光、朱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寶春、胡仁宗、胡蓉蓉、秦安軍、應磊、周時鳳、趙俊鵬、施雪濤、蘭林鋒、何志才、李國強、施雪濤、趙俊鵬、蘭林鋒
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者陳軍武、王堅、楊中民、曹曉東、曾鈁、董華、杜昶、郭寶春、黃飛、劉仲武、羅遠芳、寧成雲、歐陽柳章、彭俊彪、任碧野、任力、蘇仕健、童真、王朝陽、王迎軍、吳剛、吳宏濱、吳水珠、袁斌、張果戈、張勤遠、張新平、周時鳳、朱旭輝、韋江雄
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童真、殷素紅
廣東省級教學團隊光電材料與器件教學團隊(文尚勝,2015年)
學術委員會
顧問程鎔時(中科院院士)、姜中宏(工程院院士)、曹鏞(中科院院士)、唐本忠(中科院院士)
主任童真
副主任趙建青余其俊
秘書任碧野
高分子材料專業分會主任趙建青
委員曹鏞、程鎔時、鄧文禮、李光吉、劉平、羅遠芳、賈德民、彭俊彪、童真、王迪珍、王堅、王鍊石、吳水珠、楊偉、曾鈁、曾幸榮、章永化、趙耀明
無機材料專業分會主任余其俊
委員陳曉峰、凌志遠、盧錦堂、姜中宏、饒平根、蘇達根、王燕民、王迎軍、文梓芸、吳建青、葉建東、曾令可、張勤遠、庄志強、周震濤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鎔時、姜中宏、曹鏞、唐本忠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王迎軍、周克崧
珠江學者、“百人計劃”教授
童真
朱敏
馬於光
邱建榮
張勤遠
張廣照
黃飛(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軍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彭明營(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吳水珠(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邱建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童真(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吳宏賓(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朱敏(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馬於光(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張勤遠(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張廣照(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楊中民(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彭俊彪(珠江學者)
吳水珠(珠江學者)
陳軍武(珠江學者)
楊中民(珠江學者)
王堅(特聘教授)
杜昶(特聘教授)
李開暢(講座教授)
教授劉維錦、賈德民、羅遠芳、劉嵐、郭寶春、何慧、陳軍武、陳曉峰、鄧文禮、丁恩勇、樊粵明、高岩、胡國明、李光吉、李文芳、凌志遠、劉安華、劉平、劉芳、劉仲武、盧迪芬、盧錦堂、羅承萍、羅權焜、饒平根、任碧野、蘇達根、王鍊石、王燕民、王迎軍、魏坤、魏興釗、文梓芸、吳建青、吳清仁、楊偉、葉建東、余其俊、曾德長、曾鈁、曾令可、曾幸榮、張勤遠、張新平、章永化、趙建青、趙耀明、周曦亞、周震濤、庄志強、稅安澤、張安強
副教授車小舟、陳朝暉、陳中華、程小蘇、丁劍平、杜軍、郭建華、何新華、胡星、黃承亞、黃皓浩、姜宏偉、李建雄、劉江文、劉新星、盧珣、呂輝、呂明、蒙繼龍、寧成雲、寧平、歐陽柳章、彭繼華、彭曉宏、邱萬奇、任力、蘇志鋒、王輝、王小萍、王歆、文尚勝、吳基球、吳笑梅、向興華、修玉英、許喬瑜、嚴玉蓉、楊中民、殷素紅、尹虹、游長江、曾美琴、張亞輝、張志傑、周奕雨、朱旭輝、黃永泉(上崗副教授)、薛峰
副研究員、高工畢舒、孔綱、李紅強、林曉丹、劉述梅、盧振亞、羅鍾瑜、馬文石、莫越奇、彭漢、汪國傑、王朝陽、王書元、韋江雄、謝平波、袁斌
講師、工程師、助研陳東丹、陳靈、陳志武、崔躍飛、車淳山、鄧九京、方立明、符小藝、傅偉文、古菊、侯有軍、黃文波、黃小明、江麗君、焦東玲、李新衡、劉海敏、劉平安、劉卅、馬驍、潘其維、潘志東、邱秉煥、申妍華、覃東歡、王丹、王慧、吳剛、吳世俊、吳為敬、謝冠一、徐彩霞、徐善輝、薛穎、楊鋼鋒、姚日暉、葉華、尹芪、英廷照、於非、於紅雅、詹益增、趙娜如、鄭華德、鍾明峰、鍾喜春、朱立新
實驗室團隊教師陳志領、陳勇軍、陳志雄、曹愛紅、范順佳、馮洲明、郭榮基、郭偉賢、韓紹虎、何漢林、黃其秀、蔣智傑、林堅欽、劉運春、盧毓玫、羅美香、莫紹華、龐純、彭成紅、蘇松基、許偉、張赤、張偉南、鄭潔如、鄭志雯、朱偉恆、朱小科、朱亞明,姜磊,趙穎,方躍勝

人才培養

截至2021年3月,學院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廣東省名牌專業2個,廣東省重點專業2個,廣東省特色專業3個,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3個,廣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2個,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專業1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廣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廣東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6個;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廣東省精品課程1門,廣東省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國家級特色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光電材料與器件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廣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物醫學工程
廣東省名牌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廣東省重點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廣東省特色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
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生物醫學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光電器件)、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廣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金屬方向)
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專業:生物醫學工程
廣東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教學實驗中心
廣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材料類本博(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廣東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華南理工大學-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華南理工大學-懷集登雲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廣東風華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廣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華南理工大學-廣東三雄極光股份有限公司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
精品課程
類別課程名稱
國家級精品課程高分子物理、機械工程材料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高分子物理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
廣東省精品課程高分子物理、機械工程材料
廣東省精品視頻公開課材料與社會
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高分子化學、陶瓷工藝原理、壓電陶瓷材料與器件
學院教學育人條件優越,擁有先進材料國際化示範學院,近5年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共擁有教學和實驗室面積約3.4萬平方米,完備先進的教學與科研儀器設備約2.8萬台,總價值約6.3億元,能夠充分保障各層次學生得到系統的實驗訓練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培養。

學科體系

截至2021年3月,學院近5年獲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4項,“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3本,廣東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
“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混凝土工程與技術、工業設計材料與表面處理
廣東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機械工程材料綜合實驗、半導體照明技術
學科建設
截至2021年3月,學院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一級學科),1個“雙一流”學科建設,2個廣東省級重點學科。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重點學科
“雙一流”學科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廣東省重點學科:生物醫學工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領域:電子與信息、能源與環保
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材料工程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3月,學院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2個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3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
教育部創新團隊:新型玻璃光纖材料與器件團隊(邱建榮,2013年)、多場耦合下金屬材料製備新技術與多尺度結構與性能關係團隊(朱敏,2005年)、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技術及新理論團隊(瞿金平,2008年)等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有機高分子顯示和照明材料與器件創新團隊(馬東閣,2017年)、有源玻璃光纖與器件創新團隊(楊中民,2015年)
序號科研平台類別科研平台名稱
1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2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先進功能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4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5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6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7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8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光纖激光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9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分子聚集發光重點實驗室
10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高性能橡膠塑料與複合材料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11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清潔能源材料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12廣東省工程實驗室廣東省印刷OLED材料及顯示技術工程實驗室
13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14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15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東省特種光纖材料與器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16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納米生物材料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17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平板顯示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8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建築材料低碳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9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電子封裝材料與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半導體照明與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1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先進儲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2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金屬材料表面功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3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柔性OLED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截至2021年3月,學院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各類科研獎勵30餘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8項等)。2020年實到科研經費3.65億元,發表三大索引論文1895篇,ESI高被引收錄論文236篇(數據截止到2020年12月);2020年共申請專利345項,獲授權專利376件,轉化專利6件,合同總經費33.5萬元。
科研獲獎(部分)
項目名稱獲獎類別
一種利用可控接枝技術提高材料表面血液相容性的方法第六屆廣東專利金獎
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的界面調控技術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技術發明一等獎
手錶外觀件表面功能微納塗層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氧化物薄膜晶體管技術及其在柔性有機發光顯示中的應用2017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新型圖形化襯底上晶元級封裝的大功率發光二極體及其產業化2017年度廣東省技術進步二等獎
實現高效率有機太陽電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結構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高增益玻璃光纖與單頻光纖激光器成套製備技術及其應用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實現高效率有機太陽電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結構2014年度高校科研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學術交流

截至2021年3月,學院與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每年出國(境)進修學習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對口幫扶貴州民族大學材料學院。
最新課題合作
開展了最新研究課題合作,7月15日,台灣元智大學孫安正博士帶領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系師生一行12人訪問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負責人及相關專業師生接待了訪問並參加座談會。
孫安正博士及來訪研究生介紹了元智大學的歷史和現狀,並對元智大學環境安全衛生、表面接著實驗室、有機光電高分子實驗室和磁性材料與薄膜實驗室等分別作了介紹。學院負責人向客人簡要介紹了華工歷史和材料學院發展的基本情況。隨後,雙方師生就對方學校的專業特色以及學生交流項目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交流。雙方都希望通過此番訪問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推動雙方在一些學科領域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爭取建立長期有效的師生交流與友好合作關係。
地址:中國廣州五山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設計含義
1、以外圍八角形寓意匯聚八方英才以育之,通過材院這個平台將人才及學生培育成“材”;
院徽
2、學院專業較多,覆蓋面廣,“材”字擁有比較廣泛的代表作用;
3、“材”字用篆書體,凸顯歷史厚重感,代表源遠流長,同時避開M、smse等類的同質化設計,寓意材院育人要立足中國大地,不僅要有中國情懷,更要有世界眼光。
院徽
院徽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書記趙敏
院長彭俊彪
副院長張廣照、殷素紅、任力、歐陽柳章
專職行政副院長李碧梅
黨委書記張勤遠
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妙嫻
黨委副書記彭樹立
副書記歐陽斌

獲得榮譽


2017年,華南理工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
2017年,華南理工大學優秀校友工作組織獎。
2017年,華南理工大學2017年度計劃生育工作考核管理獎單位。
2016年,廣東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
2016年,華南理工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4年,華南理工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2年,華南理工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1年,廣東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
2020年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國強教授團隊主持完成的項目“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的界面調控技術”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