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魚
鯉形目鯉科動物
麥穗魚(學名:Pseudorasboraparva)是鯉科、麥穗魚屬魚類。體細長,稍側扁,尾柄較長,腹部圓。頭小而略尖,上下略平扁。吻略尖而突出。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近乎垂直,下頜較上頜為長。咽頭齒1列,齒式5-5。唇薄。無須。鰓耙退化,排列稀疏。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較平直。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9(分枝軟條)。體背側銀灰色,腹側灰白,體側鱗片后緣具新月形黑斑。雄魚在繁殖季節,吻部有明顯之追星。雌魚及幼魚體色較淡,體側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
麥穗魚為小型淡水魚類。常生活於緩靜較淺水區。為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小稚魚以輪蟲等為食,體長約25毫米時即改食枝角類搖蚊幼蟲及孑孓等。耐寒力及對水的酸鹼度適應力很強。原產於中國(南至廣西、雲南,北達黑龍江,西達蘭州)、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
體長,稍側扁。無須。唇薄,簡單。臀鰭無硬刺,分枝鰭條6根。背鰭無硬刺。下咽齒1行,5—5。側線鱗35—38。體側鱗片的后緣常具新月形黑斑。體長約100mm。生活於池塘、湖泊、溝渠中,以枝角類、橈足類等為食。5—6月繁殖,產粘性卵。雄魚有護卵行為。個體小,無經濟價值。廣佈於除青藏高原之外的我國各地。
麥穗魚是在1842年,由荷蘭動物學家特明克(CoenraadJacobTemminck,1778-1858)與德國鳥類學家施萊格爾(HermannSchlegel,1804-1884),在由德國植物學家西博爾德(PhilippFranzvonSiebold,1796-1866)於日本主編的《日本之動物相》(FaunaJaponica)的魚類分冊中,以“小雅羅魚(Leuciscusparvus)”之學名首次被記載。麥穗魚屬(Pseudorasbora)為德國魚類學家布勒克爾(PieterBleeker,1819-1878),於1860年根據1842年的該種模式標本而建立。
中國在香港,麥穗魚最早由庄棣華於1980年代初期,於粉嶺及錦田一帶發現,1992年發表於《香港自然歷史學會紀念志》(MemoiorsoftheHongKongNaturalHistorySociety)的第19卷,為香港的新記錄。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為Leuciscusparvus、P.parva,次定同物異名頗多,有Fundulusvirescens、Micraspiusmianowskii、P.altipinna、P.depressirostris、P.monstrosa、P.parvaparvula、P.parvafowleri、P.parvatenuis、P.parvaaltipinna、P.parvadeptressirostris、P.parvamonstrosa、P.parvus等。
背鰭Ⅲ-7;臀鰭Ⅲ-6;胸鰭Ⅰ-12~13;腹鰭Ⅰ-7。側線鱗34~38;背鰭前鱗12~14;圍尾柄鱗12~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7~9。下咽齒1行,5~5、5~4或4~5。脊椎骨4+30~35。
體長為體高的3.4~4.3倍,為頭長的3.7~4.8倍,為尾柄長的4.0~5.4倍,為尾柄高的7.4~10.0倍。頭長為吻長的2.6~3.6倍,為眼徑的3.5~5.2倍,為眼間距的2.0~3.0倍,為尾柄長的1.1~1.4倍,為尾柄高的1.6·2.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2.0倍。
體長37~102毫米。體長,側扁,尾柄較寬,腹部圓。頭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眼後頭長遠超過吻長。口小,上位,下頜較上頜為長,口裂甚短,幾呈垂直,下頜后伸不達鼻孔前緣的下方。唇薄,簡單。唇后溝中斷。無須。眼較大,位置較前。眼間寬且平坦。體被圓鱗,鱗較大。側線平直,完全,部分個體側線不顯。背鰭不分枝鰭條柔軟(生殖期雄性個體末根不分支鰭條基部常變硬),外緣圓弧形,起點距吻端與至尾鰭基的距離相等或略近前者。胸、腹鰭短小,胸鰭後端不達自胸鰭起點至腹鰭基距離的2/3。背、腹鰭起點相對或背鰭略前。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鰭短,無硬刺,外緣呈弧形,其起點距腹鰭起點較至尾鰭基部為近。尾鰭寬闊,分叉淺,上下葉等長,末端圓。下咽齒纖細,末端鉤曲。鰓耙近乎退化,排列稀疏。腸管短,尚不及體長。鰾大,2室,長圓形,后室長,其長為前室的1.5~2.0倍。腹膜銀灰色或白色,上具多數小黑點。
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銀灰微帶黑色,腹部白色。體側鱗片后緣具新月形黑紋。各鰭鰭膜灰黑。生殖期雄體體色暗黑,各鰭深黑色。吻部、頰部等處具白色珠星;雌體偏小,體背及上半部一般為淺橄欖綠色,產卵管稍外突。幼魚體側正中自吻端至尾鰭基通常具有1黑縱紋,後部清晰,體側鱗后緣亦有半月形暗斑,鰭稍呈淡黃色。
常見於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生活在淺水區。雜食,主食浮遊動物。產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黏液.成串地粘附於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護的習性。
麥穗魚分佈極廣,幾乎所有淡水水域都有它的蹤跡。但具體來說,靜水水域和水的透明度不高的水域麥穗魚較多,而水流較急又深的水域少有麥穗魚。水草較多的池塘麥穗更多,因它大量吞食附著於水草的各種魚卵。
麥穗魚為小型淡水魚類。常生活於緩靜較淺水區。為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小稚魚以輪蟲等為食,體長約25毫米時即改食枝角類搖蚊幼蟲及孑孓等。耐寒力及對水的酸鹼度適應力很強。
原產地:中國(南至廣西、雲南,北達黑龍江,西達蘭州)、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
引種: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比利時、保加利亞、捷克、丹麥、斐濟、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義大利、立陶宛、摩爾多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寮國、荷蘭、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中國台灣、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土庫曼、英國、烏茲別克等。
一周齡即達到性成熟期。成魚常在水域周邊附近的木杆、水草及石塊表面上配對產卵,而其雄魚有護卵的習性。產卵期在晉南伍姓湖為4月初到5月底。在河南、山東稍早,在內蒙古及寧夏為5~6月。卵濃黃色,卵徑約1.3毫米,為沉性黏著卵,常平鋪於水下光石塊及樹枝等硬物體上。產卵后雄魚護卵,懷卵量388~3060粒。
● 魚苗選擇
麥穗魚魚苗來源於周邊湖泊天然捕獲,要求體長>50毫米,體重>3克,2齡以上,性腺成熟度好、體質健壯、鱗片完整、無病無傷、無寄生蟲,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進行魚體消毒,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畝。
● 魚苗培育
選擇面積為每畝水深為1.2~1.5米,底部淤泥小於10厘米的池塘作為培育池,每畝用75~100千克消毒劑化水全池潑灑消毒,7~10天後注水,栽種水草,自製的配合飼料和活餌料配合投喂,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投喂的飼料量以魚2小時內吃完為宜,根據魚吃食的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進行魚苗催產時停食一天,定期補水換水,每次換水量為總池水的25~30%,麥穗魚魚苗培育期間經常檢查魚苗性腺發育情況。
● 日常管理
從3月下旬開始每隔5天沖水1次,每次3~4小時,以促進性腺發育,當水溫達10~15℃,檢查麥穗魚魚苗成熟度,雌雄魚體形在一般情況下區別不大,但在繁殖季節表現明顯的差異;成熟雄魚體大色深,在吻部,頰部等處出現明顯的副性徵,即白色的角質“珠星”,手摸有粗糙的感覺,雄魚可擠得出乳白色的精液;雌性個體較小色淺,體側常有一黑色縱紋,產卵管稍外突,腹部膨大,有明顯的卵巢輪廓,腹部柔軟,生殖孔微紅。
● 催產
麥穗魚養殖產卵池面積為50~60平方米,水深為0.6~0.8米,事先每畝用75~100千克消毒劑化水全池潑灑消毒;催產藥物為魚用促排卵素2號,劑量為雌魚1.52微克/克,雄魚11.5微克/克,當發現雄魚開始追逐雌魚時,即可進行人工授精。
● 人工授精
觀察發現催產麥穗魚的效應時間在12小時,注射藥物12小時后,將麥穗魚魚苗捕出,採用擠腹法采卵,剖腹破碎法采精,半干法授精,然後加入曝氣的水,用羽毛輕輕攪拌23分鐘,靜止25~30秒,吸出多餘的精巢組織及其它污物,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池進行流水孵化。
● 孵化
麥穗魚養殖孵化池為半徑33.5米的圓形水泥池,事先經高錳酸鉀消毒,圍池底鋪一圈納米微孔管道增氧設備,水深50~60厘米,孵化用水為經100~150目紗絹過濾的生態凈化池水;將卵粒移入后流水孵化,溫度為20~25℃,池溶氧不低於6毫克/升,每天換水1/2,定期使用藥物消毒。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0年ver3.1)——無危(LC)。
麥穗魚可供食用,可油炸食之,亦可當觀賞用魚。有大量做為餐廳油炸溪魚之用材。但價值不大,大多作為家禽飼料。麥穗魚善於捕食蚊幼,在滅病治害中有一定作用。
隨著民眾消費多樣化,油炸麥穗魚作為—道美睞開始走上餐桌,同時隨著家養水生寵物的逐漸興起,麥穗魚作為優質餌料魚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售價逐漸攀高。麥穗魚的做法其實及其簡單。成本低廉,操作也並不複雜,而口感鮮美,也不失為節日菜譜。尤其是換季了,家中的男女老少來份麥穗魚,營養又易美味;麥穗魚有很多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才能做出來好吃的麥穗魚。麥穗魚的最好做法是能做到不油不膩,這樣的麥穗魚吃起來才會香。
特點
釣魚人最煩的是麥穗魚搶食鬧鉤。體小,一般在10厘米左右,而嘴尤小,因而吃食很難吞入口內,喜銜食並碎食。故無論蚯蚓、紅蟲、麵食,它都積極搶食,而且往往銜著就跑。釣者的釣餌極易被它銜走又釣不上魚來,甚為讓人討厭。釣魚,特別是釣鯽魚等不太大的魚,最易受它干擾。過去農村池塘養魚怕人偷釣,即養些麥穗魚在塘內。防止麥穗魚鬧鉤最好的辦法是在釣餌上下功夫。一是魚餌要大;二是要硬;三是顆粒狀餌料,如玉米粒、豆腐乾、螞蚱、干合成顆粒餌料等等都可避免其干擾。
釣麥穗的釣具可以突出一個“小”字,小竿、小鉤、小漂、小墜、小(細)線。線從0.6-2號均可;漂最好用短蜈蚣漂,小立漂也可;鉤宜用短柄細條小鉤;墜最好用窄嵌皮條或牙膏皮;釣餌可用細蚯蚓,剛剛套住鉤尖即可,不要超出鉤尖,否則魚會咬餌不上鉤。麥穗魚咬鉤時常是銜住即跑,因此浮漂表現為急劇下沉,要及時提竿,否則常會空鉤,且被魚咬去一些。用白麵食做餌也可,但每鉤都需換食,較為麻煩。
釣麥穗時忽然魚不咬鉤,常是大魚進窩的信號,應密切注意,可能釣上大魚。
注意事項
麥穗魚之名,既是指它的體形大小如麥穗(一般不超過10厘米),也是指它隨處可見,凡有麥生長之處必有此魚。釣麥穗魚幾乎到了不擇水面,不論技巧,隨處下鉤必有所獲的地步。但仔細分析,可發現靜水和水質透明度不高的肥水淺水域麥穗魚較多;流速較快的河川和深水中無麥穗魚;流水不快的河道,麥穗魚能於深水搶食釣餌。在釣鯽魚時,麥穗魚的爭食常使人惱火;但在釣鯉魚等大中型底棲魚類時,麥穗魚由不斷搶食到突然稀少,是大魚進窩的一種訊號。麥穗魚的經濟意義不大,但資源豐富,趣味性強,其咬鉤訊號的多樣性和活動層面的無定規,對釣取其他魚類有借鑒作用。釣麥穗魚的釣具以細線、小鉤、輕墜和星漂為宜。線從0.6號到2號;鉤宜用短柄矮頸丸型鉤;墜用開口球狀小墜或以牙膏管鉛皮代替;星漂4顆就夠了,每顆漂的長度不超過5毫米。麥穗魚的食性很雜,為減少裝餌和制餌的麻煩,用蚯蚓比較簡單,但蚯蚓的長度不宜在鉤尖外留出蠕動的余體,也毋須將鉤體整個包沒。麥穗魚的食餌動作貪婪而迅捷,從鉤的下降過程開始到沉底都表現為銜鉤疾走。漂出現的訊號全是大幅度下沉,偶爾也會出現波狀起伏,但速度之快只表現在銜鉤之初。由於麥穗魚的咬鉤訊號非常明顯和沒有試探性動作,揚竿時機的把握就比較隨便,也很少落空。只有在鉤餌過大或過長時才會因魚唇未達鉤尖而拉空。麥穗魚全年可釣,也不因氣壓的高低而影響其咬鉤,只是在氣壓較低時會更多地在水的中層搶食下沉的鉤餌。
由於其吃蚊子幼蟲等特性,許多國家引進其來滅蚊,但由於缺乏天敵,有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隱患,在中國雲貴高原地區成為外來入侵物種,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種滅絕的元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