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玉村

龍玉村

龍玉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龍湖鎮東南部天然淡水湖龍湖之西畔,距鎮5.5公里,由龍湖亭、玉斗、玉斗新村3個自然村組成。村名取三個自然村的前一個字而為“龍玉”,舊時屬泉州府14都管轄,抗戰時期是革命基點村。

歷史沿革


龍湖亭因村建有龍宮而得名;玉斗則因村形狀如斗而得名。明、清屬十六都。1944年屬英林鎮潯湖保。建國后,1956年屬棲梧區龍湖鎮;1961年屬龍湖公社龍玉大隊;1984年改龍湖鎮龍玉村委會。村落與居民
龍玉村面積2.4平方公里,18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全村有845戶,人口達到3500多人,轄3個自然村。耕地面積1230畝。農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花生、甘蔗等。村中有服裝加工廠、拉鏈廠、曉新小學、老年協會、計生協會、治安大隊。

氣候與物產經濟


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90毫米。村主要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甘薯、水稻、大豆、花生、甘蔗等。

人文地理


鄉情

人們用龍湖水灌漑農田,在龍湖上捕魚撈蝦,在龍湖上泛舟遊玩。當冬季氣候嚴寒時,生長在北方的湖鳥因冰雪封凍,無處覓食只得往南遷徙,龍湖就是湖鳥冬季聚集的一個所在。以前,當湖鳥來臨時,農忙已完正是閑時,人們便常常用土製的槍到湖邊去獵鳥。當時龍湖亭村的槍法是聞名遐邇的。特別是一位叫許龍峇的人特別受推崇。他不但射湖鳥彈不虛發,還自己發明了一套“上眼、拖眉、掛角、罩”等種種姿勢的瞄準標準,夜間射擊蠟燭,百發百中。於是,村中很多人慕名來求敎,他都耐心一一敎導。
那個時候,人們把靑年人右顴骨被土槍后坐力撞得皮破血流后留下的傷疤,看做是勇敢的標誌。大家認為那是靑年人不可缺少的榮耀徽號,他們爭說那比戴一個金戒指更時髦、更神氣。更有趣的是,相親時,姑娘會將這個標誌當作是小夥子是否勇敢的最好標誌。於是,那些年靑的小夥子們更是勤快地表現,成群結隊地乘坐小舢板到湖心去追逐射擊。力量有限花不起租船費用的,也會挾槍帶葯到龍王廟北面去等那些被湖中的人追逐后,不得已飛來的湖鳥,乘機攻擊。

龍王廟.石刻.祈雨

離龍玉村委會大樓不遠的地方,便是龍湖了。
在波光粼粼的龍湖邊上,有一座聞名泉南的龍王廟。龍王廟始建於宋紹興廿二年(1152年),元明宗至順二年(1331年)修,后又幾經修葺,龍王廟是1985年由華僑捐款重修的。
入廟處建造了一座高5米的石牌坊,上題“龍門聖地”四個大字。廟後有一道350米長的靑瓦黃牆蜿蜒圍護。圍牆遍植花木,中間立有數塊清代石碑,其中,《龍湖禱雨頌德碑記》是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面朝龍湖的廟堂為花崗岩水泥結構,三間開張,重檐歇山頂,堂內供奉著龍王公和龍王夫人。
龍王廟歷來是官府與百姓求雨之所。據《西山雜誌》記載:“湖之南,田畝毗連,皆仰於湖,湖之畔有龍湖亭,祀龍湖廟,為祈雨之地。”
山海經》中有“應龍處南極”之說,應龍就是傳說中呼風喚雨、專管雨水的龍王。古人認為“應龍處南極”里的南極指的便是晉南之龍湖,深信龍湖裡隱藏著能興雲播雨的應龍。在龍湖的湖心處有五六畝的平地,長著茂盛的水草,當中卻有一丈見方不長水草之地,深不可測,世代相傳這便是龍湖的水脈,可直通應龍居住之所,人們稱之為“龍井”。
於是,人們便在湖邊建造了龍王宮,塑像膜拜,每逢乾旱成災,遠近的人們穿戴著白衣白帽,成群結隊,焚香步行到龍宮求雨。宋代名宦眞德秀守泉時,曾作《龍湖祝文》傳世,說每逢“歲大旱,賢守令皆躬禱焉。焚牒水上,有魚蝦迎牒則雨立至,無則雨未可知也……”龍湖離泉州60里,龍神廟位在湖西,遠離大路,是幽僻之處,在泉的府、縣令親自來禱祝,至成常典,足見對該龍廟龍神的崇重。
在廟前,有一方雙面石碑,正面為清雍正三年鐫的《廉明縣主太老爺葉明示功德碑》,背面為雍正九年鐫的《官湖》吿示。其中,記載著一段公案———
龍湖本系官湖,明初始征魚稅,每年計收課米四石十斗六升,折銀一兩五錢。由湖邊許、留、翁、吳、林諸姓承納。清初,有勢宦家占龍湖為己業,各戶年收稅銀達三十餘兩,沿湖百姓不堪其虐,以豪強“橫征靡極,脂膏已盡,雖生猶死,捨命求生”,上吿於晉江知縣葉祖烈,得他秉公判斷,將龍湖判還諸姓湖民:“嗣後湖內草蔬濕生等物,准爾等照舊急公輸課,下湖採取。”眾湖民感恩,為立碑頌德,到了雍正九年,縣令換成王之琦,又來了個折中,批示:“課米為數無多,留之仍啟爭端,請行一概蠲免……任聽小民鉤藻捕取濕生,共受其利。”
這方碑石眞實地記錄了清代農民的苦難和抗爭,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及經濟狀況,是不可多得的歷史證物。
山悠悠,水悠悠,轉眼數百年,這些石碑與龍王廟相依相存,共同見證著發生在這片土地,這汪湖水之上的變化。

龍湖三寶

未到龍玉前,就聽說龍湖有三寶。
龍湖是福建省第二大淡水湖。龍湖原是靠近大陸的淺海,因後來泥沙堆積封閉,水質淺化,才形成淡水湖泊。龍湖面積1.62平方公里,蓄水量405萬立方米,灌漑面積可達1.546萬畝。有2500多畝的水面可供養魚。明嘉靖年間壬辰科進士陳讓在《龍湖導水記》記載:“湖中產魚鱉,品繁而味美,冬至有鳥北來,遷騫棲湖,狀如雌雉,黑羽白冠鴨掌,肉味清甘,誠蒸享名品。”
的確,龍湖自古盛產魚鮮,鰻魚鱸魚、鯽魚別具風味,更有湖鳥、龍虱和龍湖鱉三種被稱為“龍湖三寶”,因湖鳥與龍虱已漸稀少,人們廣泛流傳的“龍湖三寶”,指的是龍湖鱉、鰻魚、鱸魚。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龍湖鱉。
一提起龍湖產的鱉,人們都會念上一句:“龍湖鱉,鑲金邊。”意思是說這龍湖鱉環甲裙緣有金線,其實,這是源於龍湖鱉長年棲息在湖域泥沼中,軀殼為水藻細泥所沾染,帶有靑苔,反射靑苔之光所致。龍湖鱉成長緩慢,又常常潛伏在泥沼中,平時很難捕到。龍湖鱉營養價値高,被奉為滋補聖品,在龍玉村,有“斤雞兩鱉”之說,也就是說一兩鱉的營養能抵得上一斤雞。因此,常常千金難求一隻野生的龍湖鱉。
再說龍湖三寶之一的龍湖鰻魚,肉質腴美,有補血補陰作用。外形似蛇,體圓長,背黑腹白,皮膚分泌粘液,常棲息湖底泥土之中,或礁石洞隙里,晝伏夜出。野生鰻魚很多;因以前的過度捕撈,水質的變化,亦漸漸少了。
另一寶便是龍湖鱸魚了。一說鱸魚,很多人都會想起“松江鱸魚”,因為松江鱸魚有四個腮,味道鮮美,為世人熟知。可是,龍湖的鱸魚比松江鱸魚更多了“半個”腮,有四個半腮(即四個大腮旁邊又有一個小腮),味道之鮮美有過之無不及,只因偏於一隅,除了泉南人熟知外,他人卻是不曉得這鱸魚的好。
由於各種原因,野生的“龍湖三寶”越來越少了,人們利用龍湖的天然環境進行人工養殖。

域內設施


曉新小學,龍江益壽會,老人協會,龍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