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街村

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徠該村隸屬康莊鎮,位於延慶縣城10.5公里處,東鄰刁千營,西鄰北曹營,南鄰火車站,北鄰馬坊。地處平原地帶,海拔約502米。有382戶,963人,有漢族、回族。姓氏以姬、梁、李、張為主。

概述


康莊是歷史悠久的古鎮。遼代(1026年)這裡有養鵝池,元代又有榆林堡,為當時軍事設置的屯墾部落和驛站。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有趙、董、馬、康四大家來此落戶,因康姓最大,所建新村故名康家新莊,即為康莊,其時屬延慶直隸州。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稱康家莊,屬宣化府延慶州。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名為康莊,屬直隸省延慶縣。1946年屬晉察冀邊區特區。1948年將康莊分成四個街,每個街設一村委會,四街是其中一個。姬莊子清代有村,因姬姓人多,故名。
該村位於延慶城 10.5公里處,東鄰刁千營,西鄰北曹營,南鄰火車站,北鄰馬坊。地處平原地帶,海拔約502米。土壤為潮土,屬洪積物。村落內主街呈東西走向。有382戶,963人,有漢族、回族。姓氏以姬、梁、李、張為主,先祖從何處遷此定居,一部為1906年詹天佑主持修京張鐵路,他所帶的工作人員就駐在康莊,以後便在此落戶的後代;一部為設立康莊候車站來此做買賣的商人、小販的後代;一部為1954年修建官廳水庫移民搬遷過來的;其餘無考。

經濟


農業

四街村曾以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等糧食為主。1939年水災,糧食無收。1949年6月成立康莊鎮,12月成立康莊區,並將榆林堡、太平庄、火燒營划入該區。1956年撤區並鄉,建康莊鎮,轄村20個。1958年併入燈塔人民公社,康莊鎮成為康莊大隊,1961年成立康莊人民公社。在這段時期,四街村的糧食產量很低,基本上為種植玉米,每畝地產量在100~200公斤,人民生活水平不高。1966年雹災,糧食損失七成。 1983年康莊公社改為康莊鄉,1990年康莊鄉改為康莊鎮。經歷了改革開放,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起來,糧食生產得到了大幅提高。1990年糧食總產量40.4萬公斤。199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約111.5萬元,人均收入約852元;200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693.8萬元,人均收入6536元。

商業

四街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四街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康莊鎮歷史文化悠久,來此落戶的人口多且雜,經濟以農產品貿易為主。1906年詹天佑主持修京張鐵路,創“人”字形鐵路奇迹,他所帶的工作人員就駐在康莊,以後便在此落戶了,民國九年(1920年)京張鐵路於此設站,康莊演變成小集鎮,從此商業開始發展。南來北往的商賈、小販雲集於此,在火車站周邊形成了一條商業街,有販騾馬生意的、有開店的、有賣小吃的等等。火車站位於四街村村域內,站北街是當時康莊最繁華的一條街,四街村得益於此,村民大部都做買賣,在當時是比較富有的村子。建國后,康莊火車站轉變為貨物轉運站,更加促進了周邊經濟的發展,旅社、飯館、商店雲集。但隨著康莊火車站的衰落,周邊商業也隨之衰落,店鋪關張,商家、小販轉戰其他地方,四街村也隨之沒落,人們的經濟來源從做買賣又變成了傳統的種地、打糧。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人們的生活再次得到改變,農業生產得到大幅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少部為農業生產,其餘均為外出打工或從事第三產業。四街村位於康莊鎮域中心地帶,緊鄰鎮政府,周邊有康西草原、野鴨湖等旅遊區和自然保護區可以發展旅遊依託產業,如旅遊服務業、運輸業以及勞務輸出。村內有鎮辦企業和村辦企業十幾個;個體和集體商店六、七個。交通便利,有京包鐵路和延康公路經過四街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利於發展旅遊業和小規模工業。

建制


四街村村黨支部建於1948年,先後有艾子英、李金山、劉進、韓愛存、李殿文、耿華鎮、張富仁、張寶順、王鐵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梁志國。
四街村域內的康莊火車站黨支部曾經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基層黨支部,1922年5月,李大釗即派共產黨員何孟雄在康莊徠鐵路工人中發展黨員。1924年底在康莊鐵路工人中建立了黨支部。無論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再到日本侵華時期,一直都是延慶地區反抗暴虐統治的最前線。

人文


四街村形成的主要原因還是最初京張鐵路在康莊設站,鐵路工人和天南海北的生意人在此定居形成的主要村落。起初,沒有本村獨立的學校。歷史上在建國前有康莊中學,是當時懷來縣和延慶縣的唯一的一所現代學校,對延慶和懷來的現代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四街村作為康莊鎮的組成部分之一,不設村級學校。學生統一到康莊幼兒園、康莊小學、康莊中學就讀。
四街村回民較多,回族風俗較盛行。康莊商業街設計為伊斯蘭風格就是考慮到鎮域內回民較多,搞出特色等原因。
四街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四街村[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四街村內最有歷史韻味的就屬康莊火車站了。康莊火車站是京張鐵路“老家底”最多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中國早期工業發展狀況、最亟待保護的地方。在車站東邊不遠處,有一條與京張鐵路同時修建、北京地區僅存的一條專供蒸汽機車調頭用的三角線。它巧妙地解決了蒸汽機車在掉頭時產生的蒸汽擋住司機視線的安全難題,極有保護價值。在這條僅長數百米的三角線上,找到了多根分別鑄有BARROW STEEL·1898、COCKERILL·1905和USA·1920等字樣的鋼軌。這些百年前的珍貴鋼軌在別處早就“大鍊鋼鐵”了。最珍貴的還有一對鑄有PKR:D.S–1908字樣的魚尾板(一種用於連接和固定兩根鋼軌的鋼板),這是當時京張鐵路僅有的一對。三角線是蒸汽機車的產物,而外國鑄造的鋼軌和魚尾板則是中國早期工業發展的縮影,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