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堡
榆林堡
榆林堡,是一座始建於元代的古老驛站。因舊有榆樹林而得名。榆林堡地處北京延慶縣康莊鎮,東臨八達嶺,西靠康西草原。在明代,榆林堡、土木堡和雞鳴驛是京北三大堡。
榆林堡村位於延慶縣康莊鎮域內,距縣城12公里,距康莊鎮政府僅1.5公里,距八達嶺高速2公里,該村位於康莊鎮的西南口,也是進京的西大門,東有八達嶺,西有康西草原,北靠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野鴨湖,南臨河北懷來縣。榆林堡村屬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康莊鎮地處延慶平原地帶,是延慶唯一沒有山脈的鎮,海拔500多米。
氣候特點:延慶盆地與陽河谷地形成風袋,蒙古大風挾著大量塵沙席捲而過,形成了延慶盆地的風沙天氣。風沙日數19天,沙塵暴8.6天,揚沙6.1天,浮塵4.3天。
土地資源:康莊鎮榆林堡村的土壤以淋溶褐土為主,為洪積物,質地肥沃,適宜耕種。
水資源:主要有官廳水庫和地下水供給。
榆林堡
榆林堡
榆林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今日旅遊的最佳位置,自古以來,它也是重要的戰略要塞和驛站,而且集政治、軍事、古建、經濟、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為一體。它在居庸驛與土木驛中間,具有傳遞情報、接待過往官員等多種功能。榆林堡交通十分便利,南有市道——康沙公路,北有縣道——康草路。縣920路公交車可直達該村東北口,驅車從榆林堡上八達嶺高速公路也僅有3公里。還有火車可以直接到達距榆林堡一公里的康莊火車站。
元代的胡助《榆林》詩:“倦客出關仍畏暑,居庸回首幕雲深,青山環合勢雄抱,不見舊時榆樹林。”從元代一直到清代,這裡都被設為驛站。明朝永樂初年,始建榆林屯,為隆慶州后十里之一。該地在古代是延慶的重要景點,其“榆林夕照”為延慶古代著名的八景之一。
明朝禮部尚書趙羾曾寫詩讚道:“陣陣牛凌晨下遠坡,疏林返照夕陽多。數聲牧笛歸村疃,幾縷炊煙出薜蘿。古木撐空鴉噪晚,枯枝墮地鵲爭窠。柴門未瞑家家掩,恐有前山猛虎過。”村西舊時有燈山樓一座,內有二丈七尺高、九尺寬的燈架,以三千六百盞油燈擺成財神、關公、觀音等神像,一天換一神,是華北地區一個獨特的景觀。清朝咸豐六年(1856)立有“榆林堡義學”碑一座。村內建有城隍廟,院內有樹齡達五百年的古柏株,是市一級保護古樹。
榆林堡
在康莊至官廳水庫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座始建於元代的古老驛站,經常被前往天漠、官廳遊玩的人們錯過,村口在公路左側有黑色大理石的碑記“榆林堡”。榆林堡在北京到張家口古道上的重要驛站。驛站既有軍事作用,也用於傳遞情報和接待過往官員,是古道上的“加油站”。
榆林堡
城中最著名的老屋牆外新刷著“慈禧西行、乾隆託夢”的字樣,八國聯軍入京時,慈禧和光緒喬裝成漢族老百姓狼狽出逃,逃至榆林堡中休息一晚,“臨幸”的便是這間老屋。老屋屬私人所有,北房依然住著劉姓人家,正房、廂房均閑置堆放雜物,古老的傢具還留著,落著厚厚的土,雖然破落,但所有窗戶上都有十分精緻的木刻雕花,可看出昔日的奢華。轉到屋后,還有通道,意外發現就在慈禧住房后的黃土牆上有數條不是很清晰的革命標語,應是當年平津戰役時留下的墨寶。
榆林堡村土壤以淋溶褐土為主,為洪積物,質地肥沃,適宜耕種。水資源主要有官廳水庫和地下水供給。村民主要從事種植業,種植的農作物主要以玉米為主,2007年榆林堡村新開發了500畝葡萄種植園,農業經營模式發生了結構調整。
榆林堡村的種植業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蔬菜及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為輔,糧食作物面積一直占種植面積的85%左右。多數農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玉米。隨著榆林堡葡萄採摘園的建立,產業結構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榆林堡文獻
榆林堡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