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深圳大學二級學院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前身深圳大學建築系成立於1983年9月。1997年4月,學校院系調整將建築系、土木工程系、環境設計系、建築設計研究院、世界建築導報社合併成立“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2006年8月經學科和院系調整,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由建築學、城市規劃等本科專業組成,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四個碩士研究生學位授予點。學院下轄建築系、規劃系、城市與建築環境實驗室、世界建築導報社以及作為學院規劃設計實踐基地和對外窗口的建築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歷史沿革


,深圳大學成立建築系;
,校院系調整建築系、土木程系、環境設計系、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導社合“建築土木程院”;
,“建築”專業評廣省牌專業;
2006年8月,經學科和院系調整,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源於1983年成立的建築系,並與深圳特區、深圳大學同步成長與建設。經過近40年的發展,學院已成為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建築院校。
清華大學汪坦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奠定了“學、研、產”一體化的辦學特色;早期系主任許安之教授培育建設了建築學科的本科和碩士培養體系;陳燕萍院長任期內,推動了建築學和城鄉規劃碩士教育評估;特聘教授仲德崑院長,引進孟建民院士和郭仁忠院士,完善了人居環境學科群體系,提升了辦學層次;特聘教授范悅院長,進一步加大教學和科研的改革創新力度,學科建設進入有序發展、穩步上升的軌道。
深圳大學位於中國最發達的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深圳市。自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並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較強的示範性,這也為深圳大學建築學科的辦學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和挑戰。
伴隨著特區建設的歷程,深圳在國內建築設計行業尤其是高密度居住建築、超大尺度城市綜合體等領域逐步處於領先地位,優秀建築作品大量湧現。近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政策的指引下,深圳的城市和建築發展都呈現出新的特徵,並與科技創新和研發相接軌。在“雙區”和“設計之都”的背景下,深圳不僅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知名的規劃和建築企業,同時也孕育了自身先鋒的設計文化。深圳的城市區位和資源為深圳大學建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辦學條件。
深圳大學與特區同步成長發展,並呈現出開放與創新的特質。建設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一流建築學專業,是深圳大學的使命與責任。隨著建築學科邊界的拓展,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正逐步構建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和城市空間信息工程互相協同支撐的學科體系,並形成更為綜合的人居環境學科群體系。
學院簡介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學院設置兩個本科專業:建築學與城市規劃專業。建築學本科每年招收1個班,約60人,學制5年,授建築學學士學位;城市規劃本科每年招收1個班,約30人,學制5年,授工學學士學位。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4個二級學科上設碩士點: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科學。授建築學碩士學位(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和工學碩士學位。
建築學科是深圳大學的重點學科,1993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1999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成為省內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雙雄並列的兩所重點學科之一。1996年通過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專業評估,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的授予權。2002年,“建築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6年被建設部評為創新先進單位。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校學生總數為597人。其中本科生:466人(建築學專業285人、城市規劃專業181人);研究生為:131人。
建築學院在職教師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其中教授級教師14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21人,講師、建築師1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4人,碩士學位31人;有國外留學或進修經歷的佔三分之一。學院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好,理論基礎和基本功紮實,重教學、重教書育人、重團隊精神,形成了嚴謹求實的教風,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活力,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通過多年的重點建設,已經形成研、學、產緊密結合的學科特色,擁有一支較為年輕、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學術帶頭人有較高的學術水平,並已經形成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穩定的研究方向,有較為充足的科研經費,專業科研基礎良好,教學科研設備齊全,專業圖書資料室在國內享有一定聲譽。在教學、科研和社會實踐中取得了豐富成果,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在國內外較高層次的設計競賽中多次獲獎,學術隊伍也取得較為顯著的基礎研究和科研轉化成果。
院系專業
學院開設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四個本科專業,擁有建築學、城鄉規劃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地理信息與智慧城市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建築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構建了城市空間信息協同的“三位一體”人居環境科學框架下的學科體系。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建築學及城鄉規劃學2個一級學科上設碩士點,招收學術型及專業性碩士研究生,分別授予建築學碩士學位及城市規劃碩士學位,並招收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授予工程碩士學位。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4個二級學科上設碩士點: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技術科學。授建築學碩士學位(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點)和工學碩士學位。
建規學院本科專業
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城市空間信息工程
專業簡介
城鄉規劃學專業介紹
本學科共有城市與區域發展、城市規劃與設計方法、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居住社區規劃與設計、景觀設計與景觀規劃、城市歷史與傳統環境保護六個研究方向。開設的主要課程有: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設計方法與實例研究、研究方法、城市規劃設計專題、城市與區域經濟、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區域規劃研究、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專業課程。
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
一、建築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專業知識紮實,具有創新能力的職業建築師,並具備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設計部門從事設計工作,兼具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通才型、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研究領域:1、公共建築2、居住建築3、文化教育建築4、高層建築
主要專業課程:公共建築設計研究、居住建築設計研究、建築歷史與理論、高層建築設計概論、生態環境保護、中國傳統民居與評論、城市設計、現代建築技術等。
二、城市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具有一定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基礎和技能,對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有廣泛的了解,能夠獨立開展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級人才。
研究領域:
1.區域產業與空間管制
2.城市設計與歷史環境保護
3.城市規劃與設計方法
4.社區環境營造與居住環境規劃設計
5.風景園林與生態環境
主要專業課程:人類聚居環境學、城市土地利用與交通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與政策、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設計手法與開發控制、居住區規劃研究與設計、現代景觀環境設計、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應用等。
建築學專業
深圳大學建築學一直以來都是深圳大學的重點學科,1993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1996年,深圳大學建築學專業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本科(五年制)教育評估,深圳大學首次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建築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4年,取得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招生與學位授予權。2008年建築學專業被定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合理,教學設備先進,圖書資料充足,教學管理規範,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
本學科共有公共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居住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既有建築的保護更新、綠色城市與建築、建築與環境技術五個研究方向。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西方現代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理論、建築設計專題、居住建築與社區、名師名作評論、建築案例研究、高層建築設計概論、建築藝術問題研究—建築形態學、日本現代建築、研究方法、城市社會學、中國傳統民居與評論、建築物理、人居環境學、儀器與測試、建築法規、生態建築學、照明新技術等專業課程。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並形成了兩個院士團隊、三個特聘教授團隊領銜的教學和科研團隊。學院現有教職員工157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3人,並形成了梯隊結構合理,後備力量完善的師資團隊。學院的教學組織和學科建設始終圍繞人居環境學科群體系,並呈現出實驗性、創新性、多學科融合的辦學特色。
建築學院在職教師6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5人,碩士學位28人;有國外留學或進修經歷的佔三分之一。學院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好,理論基礎和基本功紮實,重教學、重教書育人、重團隊精神,形成了嚴謹求實的教風,近年來又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活力,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人才培養

學院現下設建築系、城市規劃系、風景園林系、城市空間信息工程系,已建立了“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博士后流動站。學院建築學和城鄉規劃專業同時入選教育部“雙萬計劃”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並以優秀等級通過專業本科教育評估。建築學專業先後獲批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名牌專業、重點專業建設點、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建築學專業建築學學士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築設計、城鄉規劃原理、建築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應用,接受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項目策劃、建築設計方案和施工圖繪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學生要掌握建築力學、結構、設備、材料、施工與環境保護等知識,側重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地方應用特色的建築設計與實踐課程,積累豐富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了解當代世界與社會發展趨勢,培養國際化視野,形成創新性、獨立性的設計邏輯思維。畢業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包括: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以及外語語言交流綜合能力;
2.掌握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獨立進行建築方案設計和表達設計理念等基礎性能力,初步掌握計算機文字、圖形與數據處理技術,促進數字信息化、應用化為導向的表達與交流;
3.了解中外建築歷史沿革與發展規律,理解人體生理、心理行為與建成環境的交互關係,了解建築相關經濟知識、社會文化和法律法規,培養國際化視野並廣泛接觸建築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形成建築美學的個人修養;
4.初步掌握和綜合應用建築結構、設備、構造、材料的原理與方法,以及貫徹安全性、經濟性、適用性、美觀性等基本原則;
5.積累設計方案和施工圖繪製的能力,以及建築設計項目前期策劃、組織、協調與管理等方面的經驗。
本專業學制5年,畢業授予建築學學士學位,畢業總學分要求不少於183學分,其中通識課程不少於40學分,專業課程不少於118學分。
城鄉規劃專業工學學士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城鄉規劃與城市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了解中外建築與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與理論,了解環境行為心理學、城市社會經濟、人文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及房地產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城鄉規劃法規和空間控制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城市交通、市政工程規劃、區域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城鄉規劃與城市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城鄉規劃全過程中組織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具備處理城鄉發展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歷史遺產的複雜關係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畢業生的能力與素質:
1.具有洞察城鄉發展歷史規律和開展城鄉社會與空間發展的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2.了解城鄉各系統的相互依存關係並能將其綜合理解為一個整體,形成區域整體的發展願景;
3.掌握城鄉空間發展現狀剖析的內容和方法,能夠發現關鍵問題和主要特徵;
4.具備統籌城鄉空間各系統要素,進行空間布局和形態設計,提出因地制宜的規劃和設計方案、並以恰當方式呈現的能力。
5.能夠在分析備選方案時,考慮不同群體所受的影響和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並促成共識,以尋求城鄉空間資源配置的公平和公正。
6.能夠拓寬視野、創新思路和方法,解決規劃設計與管理中的難題與挑戰。
本專業學制5年,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畢業總學分要求不少於183學分,其中通識課程不少於40學分,專業課程不少於119學分。
風景園林專業工學學士
本專業要求學生較好地掌握園林設計方法和理論;了解中外園林建設與發展的歷史與理論,了解與園林設計相關的環境行為、心理學、城市經濟、技術及房地產等方面的知識,熟悉風景園林規劃法規和管理的基本知識,掌握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景觀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掌握園林規劃與設計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時了解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動員、組織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
畢業生應具有的知識、能力與素質: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語言綜合能力;
2.掌握風景園林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了解風景園林的學科發展動態;
3.掌握風景園林的藝術以及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獨立進行園林設計和用多種方式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計算機文字、圖形、數據的處理能力;
4.了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管理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中外園林歷史的發展規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為與園林環境的關係,與風景園林有關的經濟知識、社會文化習俗、法律與法規的基本知識;
6.熟悉國家相關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7.具有良好的團隊與合作精神、組織協調、溝通與交流能力。
本專業學制5年,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畢業總學分要求不少於183學分,其中通識課程不少於40學分,專業課程不少於118學分。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專業工學學士
本專業旨在培養掌握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城市科學和數據科學基本理論、技術和工程實踐方法的高級技術人才,能夠從事智慧城市、國土資源、城市規劃、智能交通、城市安全和防災、網際網路位置服務等領域等地理信息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管理工作。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城市運行的經濟、社會和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和現代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方法;
3.掌握數據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4.掌握將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和方法應用於智慧城市、規劃管理、生態安全、減災防災以及經濟與人口、網際網路位置服務等領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5.掌握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開展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信息獲取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實施、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了解城市及地理空間信息相關領域理論前沿、應用前景、最新發展及應用動態。
本專業學制4年,畢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畢業總學分要求不少於140學分,其中通識課程不少於36學分,專業課程不少於90學分,實踐課程不少於14學分。
建築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專碩)
培養目標:掌握建築學學科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堅實的基礎理論,熟悉國內外學科發展狀況,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或設計理論基礎,能夠獨立從事建築學領域的科研和設計實踐工作,培養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創新設計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建築專業高級設計人才。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或設計理論基礎。
培養方向:1、公共建築設計方向:結合大灣區和深圳的區位特殊性和建設特徵,關注大型城市綜合體、現代康養設施等專門化研究問題,展開公共建築設計方法以及建築行為學、建築形態學、建築空間構成模式等研究。
2、居住建築設計方向:結合高密度居住與住區問題,關注居住綜合體、既有住區更新、居住建築智慧建造等研究問題,展開居住建築設計方法以及類型學、環境行為學、使用后評價等研究。
3、綠色建築設計方向:研究建築在其全壽命期內,如何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方式設計建造,以達到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建築。
4、既有建築的保護更新方向:針對城市更新與新農村建設需求,關注城中村、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舊街區及傳統村落等歷史環境及建築等專題,注重對歷史環境生存機制及其保護策略的探究。
5、城市設計方向:結合大灣區高密度建成環境問題,關注物質空間品質、出行行為和城市活力,大數據和參數化新手段等研究問題,展開城市設計方法以及環境心理學、城市生態學、建成環境和空間活力評價及優化方法等研究。
全日制學製為3年;培養年限最長不超過5年。總學分不少於36學分,其中課程學分30學分,實踐環節6學分。
建築學研究生(學碩)專業代碼081300
培養目標:掌握建築學學科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堅實的基礎理論,熟悉國內外學科發展狀況,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或設計理論基礎,特別為建築歷史與理論、歷史建築與遺產保護、建築技術科學等方向培養具有較寬知識面、較強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建築專業理論研究、高校教學等多方面的高級研究人才。
培養方向:1.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立足深圳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的特殊背景,結合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針對快速城市化所面臨的城市建設及生態環境問題,依據建築行為學、人居環境科學、建築形態學、建築空間構成模式等基礎理論,重點對大型公共建築組合及集群、住區環境及居住建築的設計及其理論等展開研究。
2.建築歷史與理論:關注我國南方地區傳統聚落及建築、近代建築文化交流、當代城市建設歷史理論等專題,展開聚落空間及建築形態的模式、特徵、發展歷程及建構規律等研究。
3.建築技術科學:基於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和環境特徵,針對建成環境的健康舒適與可持續性,利用大數據分析、虛擬模擬、模擬實測等方法,開展綠色建築設計方法以及建築構造、環境、能源和數字化技術的相關研究。
全日制學製為3年。總學分不少於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不少於18學分,選修課程不少於10學分。
城市規劃專業學位研究生(專碩)專業代碼085300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科學發展的專業價值觀,掌握城鄉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前沿動態,掌握城鄉規劃與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具備紮實的城鄉規劃及其相關專業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具備良好的城鄉規劃設計編製與管理的基本專業技能,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夠勝任城鄉規劃設計和城鄉規劃管理領域應用型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培養方向:1.城鄉規劃理論與實踐:針對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土空間的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的問題,對城鄉空間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持續關注區域發展政策與戰略、城鄉空間政策、土地利用、空間規劃設計等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城鄉規劃新技術的應用;注重城市開發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實效性研究以及空間緊約束條件下的規劃和實踐,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鄉規劃管控實施機制。
2.城市設計方法與實踐:探索引用現代城市設計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城鄉規劃新技術,聚焦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物質形態與社會經濟互動關係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約型城市空間的構築特點、意義及價值形成方式,尋求提升環境整體品質的有效途徑;關注城市歷史環境的保存、保護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其形成與生存的條件和機制;強調城市歷史環境保護與更新改造矛盾的協調,注重對富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的創造性保護與活化利用。
3.城鄉空間分析技術及應用:將地理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中的空間分析技術與方法應用於城鄉規劃研究與設計實踐中,提高對城市空間及社會環境特徵的認知及描述精度,為城鄉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案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有效性評價。
4.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在城鄉空間規劃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城市本土特色的景觀系統規劃模式,強調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建築學等的多學科交叉融貫研究,探索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人居環境協調共生的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方法與實踐技術。
全日制學製為3年;培養年限最長不超過5年。總學分不少於31學分,其中課程學分25學分,實踐環節6學分。
城鄉規劃學研究生(學碩)專業代碼083300
培養目標:掌握系統城鄉規劃學專業知識,具有紮實的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基礎和技能,並對與專業相關知識有相對廣泛的了解,能夠獨立開展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專業教學能力等多方面的高級人才。
培養方向:1.城鄉規劃理論與方法:針對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國土空間的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的問題,對城鄉空間發展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持續關注區域發展政策與戰略、城鄉空間政策、土地利用、空間規劃設計等的理論和方法;注重城市開發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實效性研究以及空間緊約束條件下的規劃和實踐,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鄉規劃管控實施機制。
2.城市設計與歷史環境保護:探索引用現代城市設計的理論與方法,聚焦城市設計過程中城市物質形態與社會經濟互動關係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約型城市空間的構築特點、意義及價值形成方式,尋求提升環境整體品質的有效途徑;關注城市歷史環境的保存、保護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其形成與生存的條件和機制;強調城市歷史環境保護與更新改造矛盾的協調,注重對富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的創造性保護與活化利用。
3.城鄉空間分析方法與技術:將地理空間信息科學領域中的空間分析技術與方法應用於城鄉規劃研究與設計實踐中,提高對城市空間及社會環境特徵的認知及描述精度,為城鄉規劃設計的策略與方案提供強有力的依據和有效性評價。
4.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在城鄉空間規劃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城市本土特色的景觀系統規劃模式,強調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建築學等的多學科交叉融貫研究,探索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人居環境協調共生的景觀與生態環境規劃設計方法與實踐技術。
學製為3年。總學分不少於24學分,其中必修學分不少於15學分,選修學分不少於9學分。
地理信息與智慧城市研究生(學碩)
培養目標:地理信息與智慧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研究地理信息、智慧城市以及地理信息服務於智慧城市的相關理論、技術與方法的一門交叉學科。本學科以地理信息技術為理論支撐,依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以及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感知、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繫統的各項關鍵信息,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化,豐富城市內涵,優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本學科培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合理知識結構、較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要求掌握本領域的基礎理論、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熟悉本領域向的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獨立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創新意識和從事科研、教學及工程管理相關工作的能力。
學製為3年。總學分不少於24學分,其中必修學分不少於16學分,選修學分不少於8學分。
建築學學術型博士研究生
培養目標: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鄧小平理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掌握堅實寬廣的建築學的基礎理論和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為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建築歷史與遺產保護、綠色建築技術、城市設計及其理論、建成環境信息技術等方向培養具有國際學術視野,密切國內外學術前沿,具有跨學科開展科研工作與創新的能力的人才。具備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能夠獨立從事領域內科研、教學以及行業管理工作。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閱讀、使用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並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培養方向:
1.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依託本原設計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具有嶺南地域及粵港澳大灣區高密度城市特徵的建築設計及其理論,重點關注醫養建築的適老性設計、文化建築中的“文化自覺”設計方法等課題,並強調“全方位人文關懷”的健康、高效、人文的建築創作理論。
2.建築歷史與遺產保護
依託深圳大學建築歷史與建築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鄉村聚落復興、傳統營造技藝、建築遺產保護與歷史理論等課題。
3.綠色建築技術
依託深圳市建成環境優化設計重點實驗室、LED照明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和SZU-BRE-NU國際綠色建築聯合實驗室,主要研究綠色建築、建成環境質量和建築光環境等課題。
4.城市設計及其理論
依託深圳大學城市設計研創中心,主要研究集約型超大城市的空間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重點關注轉型期南方高密度城市空間的問題研究、設計創新和制度管控等課題。
5.建成環境信息技術(對應城市規劃與設計081303和城市空間信息工程0813Z1)
依託智慧城市研究院和空間信息智能感知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城市建成環境信息基礎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建成環境智能感知,城市空間活動分析和基於大數據的公共設施配置優化等課題。
學製為3年,總學分:不少於23學分,其中學位課程16學分,選修課程不少於4學分,必修課程不少於3學分。
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學術型博士研究生
培養目標: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2.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合理知識結構、較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要求掌握本領域的基礎理論、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熟悉本領域向的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獨立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3.熟練運用英語,具有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培養方向:
1.城市測量工程
研究城市測量理論與方法,精密工程測量技術與裝備及其在城市地上、地下複雜建成環境中的應用。
2.城市遙感
研究多源遙感技術在城市建成要素、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監測以及災害預警等方面的理論、技術和方法。
3.城市建模與分析
研究城市複雜系統時空狀態演變理論與方法,以空間為載體整合城市多源信息的建模與分析方法。
學製為3年,總學分:不少於19學分,其中學位課程13學分,選修課程不少於3學分,必修課程不少於3學分。

硬體設施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所在的建築系館於2002年5月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為學生提供設計課專用教室、講課教室和美術教室;學院有學術報告廳、多功能廳、多媒體教室、CAAD教室以及各種實驗室。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有城市建築環境實驗室(建築物理實驗室、建築材料與構造實驗室)、CAAD實驗室、模型室、攝影室和數字城市(GIS)實驗室。學校累計投入680餘萬元。其中由建築物理實驗室和建築材料與構造實驗室構成的城市建築環境實驗室正在積極申報深圳市重點實驗室,未來將成為深圳市重要的公共服務平台。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需求和深圳特區的地域特徵,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并力圖打造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平台。經過多年探索,學院研究團隊在醫養及健康建築、大型城市綜合體建築、高密度住宅與住區環境、綠色建築設計、既有建築保護及城市更新等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同時,結合城市空間信息工程、智慧城市等方向,研究團隊加強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交叉互融,進一步拓展了學科廣度,提升了學科層次。
學院的研究平台以廣東省和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牽頭,並圍繞孟建民院士領銜的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和郭仁忠院士領銜的智慧城市研究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向明確、學術梯隊合理的研究團隊。研究平台覆蓋學院下設各個一級和二級學科,有利於從事跨學科的學術研究。
學院省市重點實驗室及研究平台一覽表
省市級重點實驗室
城市空間信息工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李清泉校長領銜
深圳市空間信息智能感知與服務重點實驗室李清泉校長領銜
深圳市建成環境優化設計研究重點實驗室袁磊教授領銜
校級研究平台
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孟建民院士領銜
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郭仁忠院士領銜
環境建築再生研究中心范悅教授領銜
深圳大學城市設計研創中心楊曉春教授領銜
深圳大學綠色建築研究中心袁磊教授領銜
深圳大學建築歷史與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饒小軍教授領銜
BRE-諾丁漢大學-深圳大學聯合實驗室袁磊教授領銜
深圳大學城市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吳昆副教授領銜

科研成就

隨著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學院科研層次得到快速提升,先後獲得建築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建築學博士后流動站。近年來,學院科研項目立項數大幅度增加。2016~2019年期間學院執行及新增的項目128項,其中國家重點課題及子課題3項,國家級教材出版培育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0項,包括深圳市項目在內的各級項目22項,橫向課題近百項,總計科研經費1890萬元。學院教師直接參與的出版專著/譯著15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8篇(SCI檢索),論文總計230餘篇。
此外,依託於雙甲級資質的建築和規劃設計研究院,學院努力推進教學、研究、實踐三者的有機結合。研究生導師及其團隊成員廣泛參與了各類項目,創造直接經濟效益達數億元。2016年以來,深圳大學建築和規劃學科教師主持或參與項目200餘項,其中獲獎情況:廣東省創作獎14項,深圳市創作獎40餘項,詹天佑獎1項。
學術研究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實行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方針,學術研究與設計規劃創作緊密聯繫,針對國家城鄉建設中的重大課題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在建築學學科的各主要領域全面協調發展,使整體水平處於學術前沿。學院承擔並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內容涵蓋城市交通、人口流動、居住問題研究,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研究,建築歷史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建築環境控制與建築節能研究等。學科研究一方面關注國內外當代城市和建築設計理念動態,同時結合我國發展現狀,進行大量的工程實踐,立足深圳市,服務於廣東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的城市規劃、管理和建設。現有四個研究方向:1、公共建築設計及其理論;2、居住建築設計與環境研究;3建築文化與建築理論研究;4、亞熱帶建築技術研究。2000~2006年間,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后小康居住建築與環境—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模式研究”和“珠江三角洲城市流動人群聚居環境研究”在內的多項科研成果。六年間學院教師發表論文275篇;出版學術著作、譯著和教材19部。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學院的學術和媒體平台還包含創刊於1985年的雙語期刊《世界建築導報》。作為一個學術刊物,《世界建築導報》始終緊跟建築學科的熱點話題,通過向國內外著名建築事務所和教學研究機構直接採訪,取得第一手的資料進行傳播,並成為報道和引介中西建築的前沿陣地。
圖書館藏
學院一直把圖書資料作為最重要的基本建設,設有建築學專用圖書館和資料室,現館藏量7萬冊,其中外文圖書8000多冊。收藏幻燈片12萬張,DVD、CD-ROM等光碟資料1300多張。自1986年起長期訂閱國外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學科專業外文期刊80多種,訂閱國內建築學和城市規劃學科專業期刊80多種,外文專業期刊的擁有量在全國建築院校中居於前列。同時自建《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生作業圖文資料庫》(圖文數據3萬多張)。

學術交流

國際交流
學院成立以來高度重視國際間學術交流。不但積極與國內高校建築學科展開多層次,經常性的學術交流,而且利用位於特區內的地域優勢,歷屆領導積極開展與國外大學、學術機構和知名學者的交流。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著名大學的教授以及在國內外有廣泛知名度的設計公司的總裁來學院里舉辦講座。有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大學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oport)教授、丹麥皇家藝術學院皇家建築學院揚。蓋爾(JanGehl)教授、英國AA建築聯盟學校EvaCastro和EduardoRico教授、德國包豪斯大學建築DieterHassenpflug教授和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外著名大學的教授都曾在學院舉辦各類講座。與此同時,來自全球各地,包括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的學者和設計公司總裁也經常在我院舉辦各類學術交流活動。
在“引進來”的同時,學院還積極鼓勵“走出去”的交流。多年來學院與香港大學建築系開展學生作業互評交流活動。2004年學院建築系、規劃系與美國休斯頓大學成功聯合舉辦美國休斯頓唐人街“中國門”設計競賽,並在競賽中由學院學生獲得第一名;2002年12月舉辦了“東亞建築文化國際學術研討回會”;2005年3月,在學校的支持下,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德建築研討會”,同時還組織了“中德學生交流會”;2005年本學科開始與維也納技術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ViennaUniversityofTechnology)簽署長期合作協議,計劃每年互派3--5名本科及研究生交流學習。
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會繼續充分利用自身地域優勢,服務深圳經濟發展,保持學科的優勢,繼續加強教學和科研基礎建設,不斷充實師資力量,提高科研學術水平,實現教學、科研並重的指導方針,擴大本學科作為廣東省名牌專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訓
自立、自律、自強
校歌
《深圳大學校歌》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院長范悅
名譽院長仲德崑
黨委書記鍾波濤
副院長黃正東、彭小松、楊曉春、齊奕
黨委副書記馮俊艷
院長助理趙陽

校園環境


校園地圖

地址:深圳市南山區南海大道3688號。

獲得榮譽


建築學科現在是深圳大學的重點學科,1993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1999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學科。成為省內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專業雙雄並列的兩所重點學科之一。1996年通過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的專業評估,獲得建築學學士學位的授予權。2002年,“建築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6年被建設部評為創新先進單位。
建築系畢業生多年來受到了社會的好評,有多人被包括美國哈佛大學、UCLA、MIT及英國AA學院等國外名校錄取深造,並在國外有出色表現。學生也多次在國內外主要的設計競賽中獲獎。建築學科學生共獲得全國和國際設計競賽獎項12項,其中國際獎3項,全國大學生設計競賽獎9項,其中在1999年全國建築系大學生設計競賽中獲一等獎(三個一等獎之一,其他兩位為清華、東南大學學生);05屆同學在2004年獲日本第十七屆小泉國際照明設計比賽銀獎;2004參加社區關愛國際學生設計競賽,榮獲三等獎。2002年以來在全國學生優秀作業展中共獲優秀作業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