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龔學慶的結果 展開

龔學慶

中國華東理工大學博導教授

龔學慶,男,漢族,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現任華東理工大學博導教授。

2018年8月3日,龔學慶研究領域的《多相催化理論模擬研究》項目在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內。

人物經歷


1996.9 – 2000.7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工學學士;
2001.11 – 2004.10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化學學院 理學博士;
2004.11 – 2007.6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 博士后;
2007.6 – 今華東理工大學工業催化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1. 催化: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在工業催化過程和機理研究,催化劑結構表徵,以及催化劑設計方面的應用。
2. 材料: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在固體材料結構,電子構型,光電性質方面的應用研究。
3. 生物:利用計算機模擬研究生物體系的化學性質,特別是某些功能性蛋白質活性的化學機理。
龔學慶博士的研究小組有著非常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可以為小組成員提供優良的科學計算所需的軟硬體條件,以及系統的理論化學,催化原理,計算機模擬等方面的專業訓練。小組還與國內以及歐美許多著名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團隊有著良好的合作交流聯繫。

人物榮譽


2018年8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其中龔學慶研究領域的《多相催化理論模擬研究》項目在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內。

主要貢獻


迄今為止已在Nature Mat., J. Am. Chem. Soc., Phys. Rev. Lett., J. Phys. Chem. B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數篇,被引用百餘次。
1. Xue-Qing Gong and Annabella Selloni
Role of steps in the reactivity of the anatase TiO2(101) surface
Journal of Catalysis 249, 134-139 (2007)
2. Xue-Qing Gong, Annabella Selloni, Matthias Batzill and Ulrike Diebold
Steps on anatase TiO2(101)
Nature Materials 5, 665 (2006)
3. Xue-Qing Gong, Annabella Selloni and Andrea Vittadini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formic acid adsorption on anatase TiO2(001): geometries, energetics and effects of coverage, hyd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0, 2804 (2006)
4. Xue-Qing Gong and Annabella Selloni
Reactivity of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The role of the minority (001) surface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09, 19560 (2005)
5.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CHx hydrogenation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2, 024711 (2005)
6.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General insight into CO oxidation: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n platinum oxid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3, 106104 (2004)
7.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water formation at high coverages and the water effect in the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Molecular Physics 102, 993 (2004)
8. Xue-Qing Gong, R. Raval and P. Hu
CO dissociation and O removal on Co(0001):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Surface Science 562, 247 (2004)
9. E.A.P. Armstrong, R.T. Brown, M.S. Sekwale, N.C. Fletcher, X.-Q. Gong and P. Hu
The Unexpected preference for the fac-isomer with the tris(5-ester-substituted-2,2’-bipyridine) complexes of Ruthenium(II)
Inorganic Chemistry 43, 1714 (2004)
10. Xue-Qing Gong, Zhi-Pan Liu, Rasmita Raval and P. Hu
A systemic study of CO oxidation on metals and metal oxid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6, 8 (2004)
11. Zhi-Pan Liu, Xue-Qing Gong, Jorge Kohanoff, Cristián Sanchez and P. Hu
Catalytic role of metal oxides in gold-based catalysts: A first principles study of CO oxidation on TiO2 supported Au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1, 266102 (2003)
12. Xue-Qing Gong, P. Hu and R. Raval
The catalytic role of water in CO oxidation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19, 6324 (2003)

人物事件


龔學慶是華東理工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之一,2007年6月他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回到國內,就成為了華東理工正教授,當時只有29歲。 2008年,他又成為博士生導師。談到自己通往教授的道路時,龔學慶用了“機緣”二字。
龔教授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畢業后我很糾結,究竟是工作,還是做研究呢?”最終,他選擇了學術道路。在老家安徽做了一年準備后,他被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化學學院錄取,獲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英國的博士教育只有3年時間,沒有必修課,所以自2001年進校后,2004年他就拿到了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當時,他在英國從事的是計算化學模擬的學習和研究。據介紹,這是一門交叉學科,在研究中,計算機程序可以模擬很多實驗過程,從而得到更完整的實驗結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導師胡培君教授是該領域的一位著名科學家,如今已作為引進人才回到國內,也在華東理工大學執教。拿到博士學位后,龔學慶申請了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的博士后。該校在全美高校排名中經常位列第一,他為何能申請到呢?對此,龔學慶的回答很謙遜:“普林斯頓的博士生是很難考上的,但申請博士后的要求反而簡單一些,因為博士后只是為教授工作的 ‘高級打工仔’,篩選不是特別嚴格。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繼續利用計算機模擬進行多相催化反應和催化劑研究。 3年的博士後生涯結束后,他得到了一個好消息——當時已在華東理工擔任客座教授的胡培君向該校推薦了自己,指出計算機模擬催化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引進人才。於是,在2007年6月,剛做完博士后的龔學慶就被華東理工大學聘為教授,踏上了回國之路。談到29歲就當上正教授的體會,龔學慶覺得這對自己的科研還是很有好處的。 “我老家在安徽,到上海工作的生活壓力很大,而做了教授后就有比較好的待遇,這對我安心做學問是有利的。 ”而且,當上正教授后,就不必再為評職稱而苦惱了。 “現在正教授的名額有限,競爭激勵,年輕的大學老師都會倍感壓力。 ”而對龔教授來說,他可以把全部精力花在做研究上。在這種壓力小、待遇好的環境下,龔教授已與他人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科學》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此外還發表了30餘篇SCI論文。他所從事的多相催化材料研究,在汽車尾氣凈化、石油化工、污水處理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