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土市中學

上土市中學

霍山上土市中學,原名“淠源二高”,始建於1908年,屬於清末新政的“成果”之一,跨越一個多世紀,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百年校史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八國聯軍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後下令和談,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滿清政府進行改革.
1905年,西風東漸,清政府頒布《國立中學堂章程》。自此,清朝境內各地先後辦起了西方式的初等、高等小學堂,為國家培養人才。當時的霍山縣衙門也在(今天的)老城區建立了霍山第一高等小學堂。隨後,時任西鎮董議長的孫紱庭捐獻在獅山南麓的私人田畝、由黃艮甫堪輿校基,並開工建設。用以接續原先在黃栗秒借民居開辦的“黃栗秒淠源第二高等小學堂”,學校仍然定名為“淠源第二高等小學堂”。今人只知道“淠源二高”,實際上,淠源二高分為“黃栗秒淠源二高”和“獅山淠源二高”。由於當時辦學條件艱苦,開支龐大,導致工程一度停工。
為了挽救停工的中學堂,1911年或1912年農曆花朝節,由黃艮甫在上土市孫家灣孫紱庭(號麟書,字玉齋,亦字紱庭,晚清附貢生,被薦於鄉,時任西鎮董議長)家召開的建立“獅山中學”籌備會議上,聯合西鎮紳董孫紱庭、夏竹村、何樂吾、李晴峰、楊蔭堂、鄭世榮、吳樂觀、黃本鑒、沈周農、何國佑、李鏡棠、何學乾、倪建俟、倪價俟共14人,對校園風格設計、工程實施、師資聘任,出言獻策,共同謀划。會上,黃艮甫發言踴躍,積極提出方案。
由於當時辦學根本沒有政府財政支持,其建校經費、教職員工薪資等資金籌集,主要靠稞田,輔以社會募捐。籌備會還提出校產稞田的捐獻,老五保地區(今金寨縣天堂寨鎮全域加長嶺鄉的桐源村)、九保(今長嶺鄉、燕子河鎮、張畈鄉)共出三分之二,漫水河、上土市、太平畈、高山鋪、楊家河等地(均為今上土市獅山中學周邊區域)共出三分之一,所捐稞田絕大部分由各大姓氏從祠產中劃出。或缺部份再從西鎮各寺廟(註:舊制允許寺廟置田產,以作香資)撥出相當部分稞田以增校產。學校逾五年竣工,民國六年(1917)秋正式開學,首任校長是王樹滋。
民國時期,學校被改名為“霍立聯中”。霍,指霍山縣;立:指立煌縣,即今天的金寨縣。

學校簡介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教學質量為中心”的辦學宗旨,積極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自王永超校長上任后,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學校保留了建於清朝末年具有中西合璧建築風格的國家級級重點保護文物——玉璽樓,作為西鎮暴動策源地之一的玉璽樓,不僅是上土市中學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皖西革命的見證,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1960年安徽省教育廳確定其為省屬示範中學,同年6月,國務院確定其為全國文教戰線“先進單位”,1997年,國家教委確定其為第一批“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1999年安徽省教育廳確定其為省級示範高中。截止到2014年,本部現佔地近160畝,建築面積70072㎡,有學生五千餘人,教職工403人,其中特級教師10人,高級教師190人
2010年,又興建了教學樓、科教樓、餐廳禮堂、多功能階梯教室、學生公寓及擴建了田徑運動場。投資4千多萬元的儀器、圖書、校園網和多媒體教學網等項目也在籌備之中。
百年老校正步入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的發展軌道。放眼未來,學校將秉承“勤教善學,求實創新”的辦學作風,勵精圖治,加速發展,向創建條件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的全國名校的宏偉目標奮進。
上土市中學
上土市中學

學校榮譽


化雨春風滿園香。
上土市中學
上土市中學
巍巍大別山,綿延數千里。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峰巒疊嶂,人文薈萃。在著名的風景區銅鑼寨腳下,坐落著一所百年名校——霍山上土市中學。
上土市中學原名“獅山中學”,始建於1908年,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好友,同盟會會員李晴峰。這裡曾是著名的西鎮暴動的策源地,又是英山、金寨、霍山三縣人才的發祥地。滄桑百年,學校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內涵,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棟樑之材,原外交部部長余瓚、水利部部長陳禮民就是其中傑出代表。
上土市中學群山環繞,它東挽花園河,西銜318省道,南接平疇,北依獅山,地處山區少見的開闊盆地中央。原國家教委主任鄒時炎來校視察,欣然留下“幽谷立學府,育才有建樹”的讚美詩句。
新世紀初,勤勉務實的上中人拉開了學校建設發展的大幕。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校領導班子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內引外聯,艱苦奮鬥,先後投入資金2億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校園環境日益美化,學校管理更加規範,辦學實力顯著增強。1999年元月,學校順利通過了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評估驗收。
上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造適合每個學生髮展的教育。學校創設了科學完備的課程體系:校本課程包括心理健康、創造發明等幾十門;選修課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與藝術領域的150多門;設有18門外教學科英語課和法、德、日、韓、俄、荷蘭、西班牙、義大利、阿拉伯、芬蘭語10種第二外語課。創辦了“三高”足球訓練基地,培養“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質高、運動水平高”的體育後備人才;創辦了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開設有學生交響樂團、合唱團、舞蹈隊、小作家協會、數學俱樂部、天文社、全球豆計劃等近百個學生社團,學生自己搭建多元素質教育大舞台。上中的辦學成績贏得了社會普遍讚譽,在國內外基礎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一個品牌。
走進校園,綠樹成蔭,布局有序。左邊,“玉璽樓”中西合璧、風格典雅,背後的獅山巍峨傲立、蒼松挺拔。“獅山藏秀色,玉璽印春秋”,它們恰如兩位睿智老人,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見證了學校的壯大與繁盛。
校園中心是四百米標準運動場和教學樓區。“四季書聲朗,十載意氣豪”,這裡是放眼世界的窗口,是放飛理想的平台,三千學子用筆墨描繪著青春藍圖,續寫著百年名校的風采。
步入生活區,公寓樓里整潔有致,衛生設施配備齊全;餐廳禮堂纖塵不染,微機售飯系統運作正歡。
教學區內,教學樓、科教樓鱗次櫛比,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閱覽室一應俱全,遠程信息技術裝備全面投入使用。校園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的春天悄然來臨。
學校在鞏固外圍環境的基礎上,注重苦練內功,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圍繞“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高素質人才”的辦學目標,以新課程改革為抓手,以爭創省級示範高中為契機,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學校“以教師為本”,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嚴抓政治學習,堅持業務培訓。開展研究性學習,養成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學習習慣;實行“多主體、多目的、拼盤式”教師評價,激發教師愛崗敬業熱情;開展“迎接新課程,課堂大練兵”活動,實現教育觀念的轉化;聘請省內特級教師來校講學,引導教師網上學習,開闊教師視野;開展精品課、研修課、示範課、公開課等教學活動,培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學術氛圍;經常性開展教學督察和指導,保證教學工作中每個環節的質量。
“春風化雨育桃李,丹心瀝盡滿園香”。老教師寶刀不老;中年教師風華正茂;年輕教師奮力趕超。三代心繫一處,攜手共進。
以“學生為本”,“嚴”字當頭,“愛”字為先。以新生入學為序曲,以軍訓為切入點,進行紀律、衛生和愛國主義教育;入學后,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全程管理,堅決杜絕安全隱患;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科學利用地域優勢資源,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建立學生自治組織,培養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開展先進班級、文明寢室、模範衛生區、先進個人等評比表彰活動,激發學生團結拼搏、積極向上的熱情。
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儘管學生入學時基礎差、底子薄,但經過該校教師三年辛勤的培養,每位同學都能有較大發展,凸顯了“低進中出,中進高出”的育人成果。高考連年豐收:2005年高考本科達線4999人,2006年高考本科達線5140人,2007年達線5142人,其中2004年張鳳同學獲全市高考文科第一名,2006年,李家干同學以664分獲全市高考理科第一名,理綜成績列全省第二。近年來,該校兩次獲得全國高中教學成果獎,年年高考綜合評比均在全市名列前茅。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成千上萬的農家子弟從這裡走進了高等學府,北大、清華、復旦、同濟、科大都有他們求知探索的身影,畢業后他們活躍在海峽兩岸、世界各地。如博士生導師、知名數學家劉太順;全國著名腦外科專家北京協和醫院主治醫師萬經海;原淮南市市長、現政協主席姜典發;留美博士、中國微通公司總裁劉劍平等,不勝枚舉。此外,上土市中學也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盡顯身手。他們是當今時代真正的驕子;他們是上中師生永遠的驕傲!
學校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市教育主管部門經常來校進行業務指導,縣委、縣政府給予該校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省市領導也經常蒞臨該校檢查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同志曾來該校視察,感慨題辭:“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是對學校的期望與鼓勵,也成為學校前進的動力。
社會各界也對該校發展予以大力支持:如安徽迎駕集團每年對該校優秀師生頒發“迎駕基石工程獎”,縣檢察院多次到校捐資助學。校友們更以各種方式回報上中:如79屆畢業生捐資修建了電教化教學樓,82屆畢業生捐贈了大批圖書,為母校奉獻出一片拳拳愛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學校將乘著爭創國家級重點高中的東風,開拓奮進,揚帆遠航,使上中這所世紀名校再展雄風,讓這朵深山裡的百年奇葩開放得更加鮮艷奪目。

主要獎項

聯合國亞洲區歷史名校、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電化教學Ⅰ類達標學校、省級文明學校、安徽省內部體制改革試點學校。

學校地址


霍山縣上土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