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廟

虞姬廟

虞姬廟位於安徽省和縣插花山。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虞姬為絕項羽牽念而舞劍自殺。項羽痛心疾首,帶著亡妾頭上的簪花且戰且退,飛馬經過綽廟附近的崗巒時,把簪花插在一座山頭。後人為了紀念虞姬,就名項羽插簪花的山為插花山,並在山下建了座廟叫插花廟(亦稱虞姬廟、魯妃廟)。

地理位置


虞姬廟位於安徽省宿州市境內的插花山。現已成為中國商貿交流之地。

文獻記載


《歷陽典錄》載:“魯妃廟在陰陵山之陽,有小山曰插花山,上有廟曰插花廟,又曰魯妃廟,蓋項羽為魯公,故虞姬稱魯妃也。”《直隸和州志》載:“陰陵山,州北80里,項王迷道處,上有刺槍坑,為項王立槍點,旁有澤,名紅草湖(即裕民圩)。春夏之交,湖水漲發,瀰漫無際,即陰陵九曲澤,澤中有項王村,項王失路於澤中,周圍九曲,後人因以為名。”又載:“歲以三月十八日,士女弗子者祈報,皆插花一枝。”當地人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舉辦廟會,熱鬧非常。後來改為農曆三月三廟會(與烏江霸王廟會同期),並逐漸形成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商業貿易交流會日。

文化傳說


有關虞姬之死,當地人這樣傳說著:項羽被劉邦大軍圍困垓下,時值隆冬,朔風蕭瑟,寒氣襲人,孤鴻哀鳴,楚歌陣陣。項羽夜飲帳中,神情黯然,虞姬相伴,眉黛緊鎖。項羽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極力忍住心頭悲痛,力勸項王:“勝敗乃兵家常事,君王應以國事為重,重振虎威,保存實力,以求東山再起。”說罷,遂強顏為歡,持劍起舞,且舞且唱:“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本想以歌舞安慰項王,不料唱到傷心處,情不自禁,歌聲凄惋,倍增憂傷,止不住心頭酸楚,熱淚迸涌而出。項羽見狀,悲憤交加,重瞳圓睜,戟髯倒豎,遂扯下帥旗,與虞姬同坐烏騅,率領八百輕騎,潰圍南出,向江東方向賓士。
然人馬奔到歷陽陰陵山下,遭遇大霧,迷失了方向。項羽性急之下向一田父詢問路徑。未料這田父曾飽經戰亂之苦,視兵士如仇敵,又見項羽馬鞍上馱著一位天姿國色的佳人,誤以為虜掠而來的良家民女,心中狠狠罵道:“你這個凶神惡煞,叫你不得好死!”遂指向路左。項羽慌不擇路,陷入澤中,繞來繞去,尋不著出路。漢兵追至,封死出口。項羽無奈,只得加鞭催馬,奮力躍過一道道溪流,馳至陰陵山側。虞姬見項羽一馬雙騎,有礙戰鬥,遂乘隙取下佩劍,自刎身亡。項羽滿含熱淚,就地簡埋了愛姬的屍體,撮土簪花,以為表記。然後率領余部,向烏江且戰且走。退至烏江,適逢烏江亭長艤舟待渡。項羽自度:“江東八千子弟跟我起兵,今無一生還;八尺男兒,連自己的愛姬也不能保護,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於是,亦引頸伏劍,自刎江邊。
後人為紀念虞姬,名項羽簪花的山峰為插花山,名大澤為九曲澤;並在山頭建廟建墓,皆以“虞姬”名之。山上生長著一種葉碧如洗、花白似玉的幽蘭,傳為簪花所變。每當春日,幽香四溢,山石皆馥。農曆三月三日,鄉民舉行廟會,焚香求子者絡繹不絕;情侶雙雙,互贈蘭花,以示愛情忠貞。後人有詩嘆曰:
巾幗捨生敵漢家,英雄失路淚簪花。
芳魂猶念烏江渡,三月陰陵綻素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