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二級學院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起源於南京大學少年部。2006年4月,為紀念匡亞明老校長誕辰100周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作為南京大學、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傑出人才培養的創新試點單位,匡亞明學院專註於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寬厚學科基礎、突出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實施“以重點學科為依託,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理科教育模式。

匡亞明學院的學生,在大一學年與大二學年進行通識教育和大理科基礎教育,大三再最終確定方向進行專業課的學習。這種“多次選擇,逐步到位”,自主確定專業結構,實現專業人才的個性化培養的大理科培養模式,已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先後多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多個集體獎項以及十餘項個人獎項,在國內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學院人才培養成果豐碩。每年約50%的畢業生被免試推薦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和本校的相關學科攻讀研究生;40%以上的畢業生被如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魯、康奈爾、哥倫比亞、芝加哥大學以及牛津、劍橋、巴黎高科等境外知名高校錄取,出國深造。目前已有大量畢業生成為國內外各個領域的精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歷史沿革


1985年:少年部時期
1985年,在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南京大學成立少年班,嘗試少年英才的培養,並面向全國招生。少年大學生在少年部學習2年,不分文理和專業,三年級開始確定專業,分流到全校各院系學習。
1989年: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時期
1989年,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成立,89年強化部同時招收理科班和文科班,同年還招收了最後一屆少年班學生。文科強化班在招收89一屆學生后中斷招生,理科通過推薦和選拔單獨提前招生至今。強化部發展了一套“以重點學科為依託,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大理科培養模式和“多次選擇,逐步到位”的學科分流機制。1993年,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成為國家理科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唯一的“多學科綜合點(大理科試驗班)。教改項目《基礎性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5年:文科強化班成立
1995年,在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文科強化班,試行文史哲貫通的教學計劃。95、96兩個年級的文科強化班從文史哲三系大一選拔學生組班,97級文科強化班面向全省重點中學通過推薦和選拔考試招生。
1998年:基礎學科教育學院時期
1998年4月,為了進一步推廣強化部的辦學模式,作為南京大學在教學改革方面邁出的新的重要的一步,南京大學組建了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南京大學基礎學科教育學院的成立是培養跨世紀基礎性人才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基礎學科教育學院涵蓋數理、化生、地科等各基礎理科學科方向,全校七個國家理科基地(物理、化學、天文、生命科學、地質、地理、大理科)大氣校內基地、材料系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基礎學院內實施按照學科群組織基礎教學,造成了一種有利於學科交叉的學術氛圍,同時充分發揮了我校基礎學科的整體優勢,為新一代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培養環境。同時在各相關院系的共同努力下,在大理科的平台上實施多種人才的分流培養,造就新時代所要求的人才群體。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從97級學生開始實際實施,同年中文系文科強化班從96級起併入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
2006年至今:匡亞明學院時期
2006年4月,於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誕辰100周年之際,更名為匡亞明學院。
大文科(文科強化班)於2013年暫停招生。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辦學理念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實施“以重點學科為依託,按學科群打基礎,以一級學科方向分流,貫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理科教育模式,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寬厚學科基礎、突出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力圖將中國高等教育的傳統優點與當代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相結合,致力於在創新本科教育教學、通識教育、學生科技創新、國內外合作培養人才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較寬厚的業務基礎,有較強的創造能力、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學生,適應各學科之間日益滲透的發展趨勢和應付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適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
匡亞明學院 學科方向
匡亞明學院 學科方向
具體而言,匡亞明學院按照大理科(包括數學、物理、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化學生物等)和應用文科(經濟商學、法學、新聞)(於2013年開始暫停招生)的模式實施教學。學生入學后按“多次選擇、逐步到位”的方式逐步確定自身的學科方向。
院第一學年設置大平台通修課程,第一學年下學期逐步按模塊加入核心課程,第三、四學年引入專業核心課程,選修課程,以及早期科研訓練。各個模塊之間的部分核心課程可以替代或覆蓋。學院鼓勵學生選修多種學科的課程,以從事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研究。
多年來,學院通過不斷的教育創新,在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個性化基礎學科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學上,學院注重通識教育,重視紮實寬厚的學科基礎,重視早期科學研究訓練。幾乎所有主幹基礎課均邀請各院系名師任教。為期一年的科學研究訓練則由活躍在學科前沿的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和傑出青年科學家親自指導。除此之外,學院還積極拓寬國際化人才培養途徑。通過與國外各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外出訪學交流的機會,同時邀請國外知名教授、學者前來授課,開設講座,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為學生將來的國際化發展鋪平道路。

學科體系

理科強化班本科學制四年,旨在培養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寬厚學科基礎、突出創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注重早期科學研究訓練。
在教育模式上,理科強化班秉持學院大理科教育模式之精神,將基礎學科按學科群分為數學與信息科學、物理與天文學、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學科四大類,設有數學、計算機、天文、物理、生物物理、化學、生物、生物化學等八個學科方向。
理科強化班的學生入學后按“多次選擇、逐步到位”的方式逐步確定自身的學科方向,大一學年與大二學年接受通識教育和大理科基礎教育,大三學年再最終確定方向進行專業課的學習。
專業分流步驟圖
專業分流步驟圖
理科強化班學生評獎比例高於南京大學其他各院系,借閱圖書享受研究生待遇,學院還配備了網路教學實驗室供學生使用。同時,科學研究訓練將與理論課程、實驗實踐課程一樣受到重視,理科強化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研究課題、導師,在本科階段接受初步科研訓練。畢業后,有超過50%的學生被免試保送研究生,超過40%的學生被國外高校錄取,出國深造。
由國家首批教學名師盧德馨教授領銜的大理科基礎平台課程教學團隊是國家級教學團隊。

人才培養

匡亞明學院開創的大理科培養模式在國內外均產生重要影響。匡亞明學院的創新辦學模式、優秀人才培養成果和經驗以及與培養模式相匹配的教材著作等,先後多次獲國家級教育成果獎、江蘇省特等獎等集體獎項與十多項個人獎項,在國內高校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如今知名的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等,都在建立過程中大量借鑒了匡亞明學院改革的有益經驗。
2001年世界頂尖學術雜誌《Science》第293卷上,在有關北京大學教學改革的論述中,專門提到南京大學大理科教育:“北京大學在改進本科科學教學努力中極大地借鑒了另一所頂尖大學南京大學的教改經驗,南京大學在1989年成立了強化部,給優秀學生在基礎研究方面更深的基礎,同時鼓勵學科間的交叉和互相影響。”

科學研究


科研成就

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匡亞明學院的前身)自成立以來培養了大批獻身基礎科學事業的優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3年5月23日出版的《Science》第300卷上同時發表了我院4位畢業生許曉山、殷霜葉、程雪梅和王叢俊參與工作的3篇文章;2005年我院3位畢業生蔣輝、孫飛和管吉松在國際生命科學頂尖刊物《Cell》發表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填補了中國學者自在該刊上自1980年以來未有論文發表的空白;2008年學院2位畢業生同時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同年1位畢業生拿到斯坦福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繼續深造,1位學生拿到高盛集團提供給全球150名最優秀人才的“高盛全球領導者”獎學金。
近十年本科生成就
2006年張小棟張晟獲第五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最佳團隊獎
2007年吳婷婷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07年朱璐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07年王宇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08年周超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08年夏廣傑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08年尤亦庄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實驗物理教學本科生教學論文一等獎
2008年蔡星漢、張鵬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物理及實驗科技作品創新競賽特等獎
2009年季一飛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
2010年傅心愷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全國一等獎
2010年李泉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交叉學科科技學者項目
2010年任鑫坤江蘇省大學生創業計劃一等獎
2010年朱宏宇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團體二等獎,“中天科技”杯江蘇省高校第七屆大學生物理及實驗科技作品創新競賽特等獎
2010年任鑫坤江蘇省“挑戰杯”競賽一等獎,第十九屆全國專利發明展覽會金獎,發明專利6項,主持完成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獲評為國家級優秀項目
2011年蔣驥、朱宏宇《扭曲向列相液晶偏振性質的研究》獲全國教育改革教學論文大賽一等獎
2011年王馳第20屆時報金犢獎,南京市廉政公益廣告創意獎(影視類)
2012年賀穎昕江蘇省2012年本專科優秀畢業論文(設計)一等獎
2012年華伯洋南京大學2012年度本科生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特等獎
2013年周思思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
2013年房宇亮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
2013年張奕喆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
2014年閔逸萌、俞陸炎、範文凱第四屆台灣大專生物理辯論高峰會單項第一名,團隊冠軍
2015年俞陸炎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MeritoriousWinner(一等獎)
2015年施通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論文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TheAstrophysicalJournal
2015年宗麟奇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論文三篇分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PNAS和NanoLetters
2015年呂昌源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論文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PhysicalReviewA
2015年喬葉芃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
2015年呂騏卉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
2016年呂昌源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
2015年周思思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
2015年麻悅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
2015年陳鯤高科杯高校龍舟賽南京市前8強,獲全國大學生金融挑戰賽操盤手全國一等獎
2015年鹿大川、孫如陽、徐海麟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特等獎

學術資源

為了給學生將來的科學研究生涯打下紮實的基礎,匡亞明學院鼓勵本科生在大三、大四進入科研南京大學各領域專業研究團隊,接受早期科研訓練。在學院的支持下,學生們可自由選擇課題組,在課題組內接受南京大學的頂尖教授的指導,觸及相關領域的最前沿研究,同時,學院亦通過“國家基地基金”等對學生課題提供資金支持。

學術交流

匡亞明學院積極鼓勵學生“走出去”。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教務處建設的良好國際交流平台,自2009年至今每年選送近50%的學生前往美國杜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國社會政治學院、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台灣政治大學、台灣中央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交流學習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邀請國外知名教授、學者前來授課,開設講座,拓寬學生視野,增進相互了解。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校訓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學生活動
匡亞明學院學生活動由匡亞明學院學生會與團委聯合主持進行。包括但不限於學術、文化、體育等各個領域。學院特色學生活動如下:
南京大學基礎學科論壇
南京大學基礎學科論壇由匡亞明學院主辦,匡亞明學院學生會承辦,是專門面向本科生的學術論壇,自1998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20屆。如今已經成為校內外廣大本科生提供了交流學術思想,發表學術意見的平台。論壇已是國內高校知名學術品牌活動,並於2016年獲年度全國大學生素質教育優秀品牌活動金牌。
基礎學科論壇
基礎學科論壇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長三角高校榮譽學院青年交流峰會
長三角高校榮譽學院青年交流峰會(YouthSummitofHonorsCollegesinYangtzeRiverDelta)由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與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院聯合舉辦。峰會是四校榮譽學院學生交流學術和學生工作的重要活動,每年由各學校榮譽學院學生會輪流主辦。
長三角高校榮譽學院青年交流峰會
長三角高校榮譽學院青年交流峰會
其他活動包括:
匡亞明學院迎新晚會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屠殺“燭光祭”活動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留學生語伴主題交流活動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知名校友


入學年份姓名現任職務
1985級王強華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1985級蔣國榮瑞銀集團瑞銀投行部中國區聯席主席
1985級郁建珍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1985級成伯清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1985級江樺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
1985級毛廣照明尼蘇達大學博士,韋恩州立大學教授
1985級王濤平安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1986級許昭怡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1986級金士艾克朗大學博士,紐約城市大學副教授
1986級戈國龍北京大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1987級曹潔明南京大學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1987級唐彬易寶支付首席執行官及聯合創始人
1987級陳濤淮安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市政府黨組成員
1987級張振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學副教授
1987級吳霜葉劍橋大學博士,戴頓大學副教授
1988級陸劍峰奇虎360公司副總裁
1988級王能斯坦福大學金融學哲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1988級趙紀軍南京大學博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1988級李人浩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埃默里大學副教授
1988級匡暉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公司副總裁
1989級黃曉宇復旦大學博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
1989級沈瑞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1989級周佳海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博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
1989級許守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休斯敦大學副教授
1989級范蓓蕾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密歇根州立大學副教授
1989級王國生貴州長征天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89級尹恆斌中共畢節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
1989級劉津渝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迪堡大學副教授
1989級戴從容南京大學博士,復旦大學教授
1989級易亞沙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紐約城市大學教授
1989級梁高林復旦大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89級張彤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
1989級王明湘南京大學博士,蘇州大學教授
1989級湯海旭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
1989級張穎凱杜克大學博士,紐約大學教授
1989級張勇南京大學博士,史蒂文斯理工學院副教授
1989級曾浩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博士,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助理教授
1989級龔江濱多倫多大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1990級吳嘉煒清華大學博士,清華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1990級李風華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博士,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0級范麗娟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博士,蘇州大學教授
1991級唐睿康南京大學博士,浙江大學長江特聘教授
1991級周禮勇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1991級宣震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助理教授
1991級蔡偉波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博士,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副教授
1991級陳莉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博士,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大中華區生命科學事業部副總裁
1991級劉穎喬治亞理工學院博士,聖約翰大學助理教授
1992級王駿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1992級江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南京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1992級盧小願西北大學博士,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副教授
1992級成小林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ORNL(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田納西大學兼職副教授
1992級高嶷南京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92級顏遠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博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助理教授
1993級程雪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布林茅爾學院副教授
1993級曹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馬里蘭大學副教授
1993級丁鋒波士頓大學博士,克萊門森大學助理教授
1993級高斌康奈爾大學博士,佛羅里達大學副教授
1993級盧俊,波士頓大學博士,耶魯大學副教授
1993級欒斌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IBM計算生物學中心研究員
1993級許曉山喬治亞理工學院博士,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助理教授
1993級尤立星南京大學博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1993級戴俊彪愛荷華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青年千人
1994級顧宏偉香港科技大學博士,蘇州大學教授
1994級周敏劍橋大學博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1994級貢宜萱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西奈山醫學院助理教授
1995級段駿杜克大學博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
1995級王叢峻芝加哥大學博士,US.DOE,NationalEnergyTech.Lab.
1995級范冬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副教授
1995級夏江斯坦福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1995級白璐康奈爾大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
1995級安正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博士,復旦大學教授
1995級候江輝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助理教授
1995級王東杜克大學博士,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助理教授
1995級沈春華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博士,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教授
1995級楊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6級吳雪峰南京大學博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1996級陳康南京大學博士,蘇州大學教授
1996級姚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
1997級狄增峰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博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1997級孫飛清華大學博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
1997級蔣鵬舉牛津大學博士,常州市科技局副局長
1997級姚宏斯坦福大學博士,清華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1997級葉永浩南京大學博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1998級邱科平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1998級張文君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
1998級邱騰南京大學博士,東南大學教授
1998級張袁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東南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1998級沈翌鵬俄勒岡大學博士,美國三一學院助理教授
1998級薛文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助理教授
1998級傅玉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SingaporeBioimagingConsortium,GroupLeader
1998級徐臣傑布朗大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青年千人
1998級梅曄南京大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研究員
1999級謝晉布朗大學博士,喬治亞大學助理教授
1999級王皞鵬田納西大學博士,上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青年千人
1999級周寧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助理教授,青年千人
2000級沈立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浙江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2000級魏大海復旦大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青年千人
2000級路新慧耶魯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
2001級高遠布蘭迪斯大學博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
2001級謝臻達南京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2003級吳夢昊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2003級袁博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博士,紐約城市大學城市學院助理教授
2004級鄭鵬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青年千人
2004級鄭鋼職業金融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