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茉莉葉
臭茉莉葉
【拼音名】Chòu Mò Lì Yè
【別 名】臭屎茉莉、山茉莉、大髻婆、過牆風、臭朱桐、臭牡丹[廣西]。
【別名科目】:臭屎茉莉、大鬢婆.馬鞭草科
【來源】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重瓣臭茉莉和臭茉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lerodendrumphilippinumSchauer2.C.philippinumSchauervar.simplexMoldenke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1.重瓣臭茉莉 落葉灌木,高50-120cm。小枝近四棱形或近圓形,幼時被柔毛。單葉對生,葉柄
![臭茉莉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5/m65f2175102356acb87a4f9ee59835db7.jpg)
臭茉莉葉
2.自茉莉 植株被較密的毛。單葉對生:葉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心形。傘房狀聚傘花序頂生,較密集,花及苞片均較多,花較大,單瓣;花萼長1.5-2.5cm,5裂,裂片披針形,長1-1.6;花冠白色或淡紅色,花冠管長2-3cm,裂片橢圓形,長約1cm。核果近球形,成熟時藍黑色,直徑8-10mm,萼縮存,結果時增大而包於果外。花、果期5-11月。
生態環境:1.生於溪旁或林下,多栽倍供觀賞。
2.生於海拔650-1500m的林中溪邊。
資源分佈:1.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2.分佈於廣西、貴雲南等地。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皂甙、鞣質。根的石油醚及氯仿提取部分含蜂花烷(tri-acontane)、α-香樹脂素(α-amyrin)、赬桐甾醇(clerosterol)、(24S)-乙基膽甾-5,22,25-三烯-3β-醇[(24S)-ethylcholesta-5,22,25-triene-3β-ol]、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糖甙。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解毒;降壓。主癰腫瘡毒;疥癩;濕疹瘙癢;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