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通塔
樓塔之一
妙通塔與月塔並稱"姐妹塔",始建於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內供妙通法師舍利子、金棺等物,歷經元、明、清三朝,1948年毀於國內戰爭,2001年9月重建,塔身八角形,塔高68.88米,地上7層,地下1層地宮,總建築面積1719平方米。
古塔神話——卧佛與兩朝宋帝的傳奇之緣。
妙通塔
康熙本《安東縣誌》(漣水古稱安東)記載:“能仁教寺,宋天聖元年敕建,舊名承天寺,即婁道者征道之所。祥符間賜額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舍利”。雍正本《安東縣誌》記載:“妙通塔,在能仁寺,宋仁宗敕建。卧佛藏舍利處,傳為魯班所建。浮屠七級,皆磚石砌成,內中並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問放光明,照耀數十里,遠近男婦皆見之,真法林之勝跡也”。
古漣水縣誌上的廖廖數語給妙通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留下了諸多疑問。
“敕(Chi)建”,即奉帝王命令修建。卧佛是誰?宋仁宗為何
登基伊始即為其修建寶塔?妙通塔果真為魯班所建嗎?寶塔緣何間放光明?
漣水民間的一個神奇故事
傳說宋真宗趙恆,年過四十方得一子,即後來的宋仁宗趙楨。皇太子降生後日夜啼哭不休,請來許多名醫都束手無策。無奈之下的宋真宗,向全國貼出榜文,懸賞能人為太子醫病。當時漣水承天寺內有個道行很高的當地稱為卧佛的和尚婁守堅,聞知揭榜,趕到京城,進了皇宮,接過太子,舉手對其屁股便打,口中並念念有詞道:“莫叫莫叫,只怪一笑;莫哭莫哭,文曲武曲。”約莫打到四十下時,真宗及皇
后看不過,上前攔住,卧佛長嘆一聲:“在位四十年已矣!”意即仁宗有文曲包拯、武曲狄青輔弼,打一巴掌在皇位一年,後果如卧佛所言。仁宗即位時,卧佛早已仙逝。常聽母后講起這段神奇經歷的宋仁宗,為表達對卧佛的紀念之情,即位之初便賜額改承天寺為能仁寺,並敕建妙通塔於能仁教寺,以悼卧佛之奇能、之神妙,故妙通塔又稱能仁寶塔。傳說雖已無從查考,但妙通塔建於天聖元年,並確為宋仁宗御旨敕建,這已被後來開肩的妙通塔地宮內“敕賜承天院造塔記”所證實,此為後話。
妙通塔是否為魯班親手建造,又是一個謎。據漣城的老人回憶:塔7層,高十餘丈,全部為磚石砌成,不見一根木頭。最下一層,朝北有門,入塔可拾青石級至第四層。底四層外壁與塔心約有1米寬的距離,塔心呈方柱形,每層間都用磚石砌成如樓板一樣的間隔,且每層均留有不同l方向的門。第四層向上呈外實中空狀,內無石階。要登上第五層,須在第四層放梯通第五層洞口方可。自第五層至塔頂,須從塔外不足二尺寬的螺旋小經,扶塔摩胸而上(第六層有門可入塔內)。塔頂為一二米左右直徑的圓平面,巾置與家用八仙桌一般大小與高矮、表面厚約20厘米的平滑白礬石,上有一花鼓式樣、高度約60厘米左右的風母銅頂,“間放光明,照耀數十里”即為此物,後為侵佔漣城日軍所掠。塔頂東南角有一2尺長的瓦刀柄,雖可晃動,但取之不得,相傳就是魯班建好此塔后留下的遺物。但魯班為春秋時人,為魯班所造顯然不可能。據業內人士分析,“瓦刀柄”其實是寶塔的避雷之物。但妙通塔建造確有其別具匠心之處,不僅在於其內部結構之精巧,還在於人能夠登上塔頂,這是它區別於一般古塔的奇特之處,為全國罕見。
中柱漣城半壁天,曉昏青鎖萬家煙。至今,我們仍能從古人的詩句中領略妙通塔的神美——
“穴卒堵波成插紫煙,梵王宮殿接諸天。江河海水杯中瀉,明月燈光斗際懸。”,嵇綱寫其高聳的氣度;
“塔高高處卻無天,塔上登臨羽化仙。織女機聲當檻外,月娥桂影蔭窗前。”,袁清寫其神異之靜謐;
“古塔巍峨峙海陬,深藏舍利寶千秋。試登絕頂憑高望,一線黃河傍寺流。”,張鴻儒將其巍峨與玄秘融入一體;
------
七級浮屠萬古崇。應該說,妙通塔自古以來不僅是蘇北這塊古老大地的勝景之一,也更是漣水的驕傲和象徵。
粟裕與張靈甫“鬥法”——古塔再續神話
漣水縣地處蘇北腹地,位於淮陰(今淮安)、淮安(今淮安區)東北約3O公里,“東臨渤海,西帶沭河,三漣繞北,長淮襟前”,原為淮河入海口,地理位置重要,“直非淮揚之襟喉,亦是齊魯之門戶”,故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6年,內戰爆發后,國民黨軍隊瘋狂地進犯蘇皖解放區。繼9月攻佔兩淮后,又以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第74師全部和整編第28師之一部共4個旅3萬餘人的兵力,向蘇北戰略要地漣水縣城猛撲,妄圖一舉佔領漣水,切斷我華中和山東兩大解放區的聯繫,消滅我華中野戰軍主力。敵進攻漣城原計劃由28師主攻,74師一個團
配合,但驕橫跋扈的74師師長張靈甫挾攻克兩淮之傲氣,主動向蔣介石請纓,要求單獨進攻漣水,因而改由張靈甫指揮。張洋洋得意地宣布:“l0月份打下漣水,再回南京休息。”
為扭轉兩淮失守后被動態勢,打擊敵軍的囂張氣焰,華中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先打中央軍”和“打第一仗必須打勝”的指示,在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的親自指揮下,集中了28個團約4萬人的兵力,奮起保衛漣城、保衛漣水。
一方是國民黨首府南京衛戍部隊,被譽為“王牌軍”、“御林軍”和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74師。一方是在抗日戰爭中東奔西突大江南北而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新四軍華中野戰軍。
秋夜茫茫。古老的漣水城靜靜的,城裡城外的瓦房和竹籬茅舍,也靜靜的。城西南角上的妙通塔,也是靜靜的,但是巍然屹立在瑟瑟的寒風裡。
經過蘇中七戰七捷的戰士們,靜靜地用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嚴峻地注視著古黃河的長長大堤。
l9口凌晨,炮聲響了。一場聞名中外的歷史性大決戰——漣水保衛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l0架、20架以至3O架一批一批的飛機,從黎明到黃昏,不停地在漣水城和它的四劇上空盤旋、轟鳴….房屋、樹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都在發著顫抖。”
曾親歷漣水保衛戰的漣水籍軍旅作家吳強在他的著名長篇小說《紅日》開頭描寫了戰爭的場面。
在強大炮火和坦克車掩護下,敵人的步兵來了,他們向著我軍陣地發起衝鋒。
“嘭!嘭!彭!”
“噠噠噠噠……”
新四軍的大炮、機關槍、步槍、湯姆槍怒吼了!發出了開鍋粥似的聲響,朝著敵人猛烈開火。
在向前奔跑中,一批批敵人應著槍聲,紛紛倒下。倒在大路上,倒在古黃河兩岸的長堤上,倒在蘆葦灘上….
一次進攻被粉碎,再進攻,再衝鋒。再進攻,再衝鋒,又再被粉碎。又一批一批的官兵們在長堤上,在大路上,在蘆葦灘上紛紛倒下,找到了他們的墳墓……
從10月l9日至11月1日,戰鬥持續了14晝夜。華中野戰軍第6師和第1師,第9、第lO、第l1縱隊,從中原勝利突圍來到的皮定鈞旅,密切配合,在漣水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經過浴血奮戰,共殲滅敵整編74師等部9OOO餘人,取得了漣水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在“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的悲壯戰鬥中,1l縱
15團、l3團在全城制高點——妙通塔上先後架設的數挺輕重機槍,面對古黃河邊的大片開闊地,給正面進攻的七十四師以重大的殺傷,並在地面部隊配合下,擊落擊傷美製蔣機B29轟炸機各1架,為取得漣水保衛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張靈甫恨得咬牙切齒,怪罪妙通塔助了粟裕的一臂之力,並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發狠用1O00發榴彈炮彈炸毀這個讓他吃敗仗的可惡寶塔。張靈甫的話傳到軍中,加點“油”添點“醋”,於是妙通塔神仙顯靈,保佑了粟裕和新四軍的又一現代神話便不脛而走,妙通塔因此名噪一時。
然而,古塔神話並未就此打住——
不甘心在漣水城下慘敗的蔣介石,又擬定了“結束蘇北戰爭”的作戰計劃,於12月初集中28個旅的兵力,分成4個集團向我淮海、鹽阜、魯南地區大舉進攻,企圖先佔領華中,然後集中主力與我在魯南地區決戰。
戰爭陰雲又一次籠罩了漣水城。
那一年12月3日,大雪紛飛,包括廣西軍第七軍在內的敵整編第74師全部、整編第二十八師一一部共4萬餘人再次進攻漣水城。
炮火比前一次更加猛烈,戰鬥更激烈。
“炮彈象水潑一樣的傾注而來,飛機投下的炸彈,如同傾盆大雨;輕重機槍、步槍子彈,在黑夜裡,在晴空里,飛蝗般地漫天咆哮賓士…--”
我軍指揮員、戰鬥員們英勇頑強地抗擊著。
“在古黃河大堤上,在漣水城郊,在城門口,在戰壕前,他們同敵人面對面、槍對槍、刀對刀,肉搏扭打,他們不畏強敵,不怕流血犧牲,接連地戰鬥了七晝七夜。”
其實對於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我軍的戰略方針已轉變為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而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東線鹽城以南我軍又取得殲滅由東台北犯之敵500O餘人的勝利之後,我參戰部隊主動撤出了漣水城,放棄了一座空城,藉以誘敵深入,尋機再戰。佔領漣水城后的張靈甫,抑或是出於對妙通塔神靈的畏懼,抑或是希望神靈保佑他打勝仗,並沒有兌現炸毀古塔的誓言,而足用高大雄偉的妙通塔做背景,照了一張趾高氣揚的戎裝像。令張靈甫始料不及的是,僅僅5個月後,他和他的整編74師競被陳、粟二將全殲于山東的孟良崮。事後,人們說,這是神靈在懲罰張靈甫,他千不該萬不該說那句用1O00發榴彈炮彈炸毀妙通塔這句話。其實,神靈是不存在的,不過是正義戰勝了邪惡而已,這正應驗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那句古語。
然而,巍然屹立了925年的妙通塔,卻始終沒能擺脫戰爭的威脅,在l948年7月7日我軍收復漣城的戰鬥中毀於一旦。
開啟地宮驚現金棺銀槨——喚醒千年卧佛
妙通塔毀於戰火后,只留下很矮的塔基,並被深愛它的漣水人民掩埋地下。
“西歸卧佛何時醒,白丈浮圖鬥氣連”,這是明代詩人王肩運吟詠“卧佛”的詩句。1998年5月2O曰,漣水縣有關部門發現了妙通塔原址。6月l5日,在清理塔基時發現殘存塔基lF有一面南拱門併流出清水,並據此判斷可能有地宮。6月l8日上午8時,在做好一切防範措施及準備工作后,兩位專程趕來的南京文物專家親臨現場,在接連打開四道拱門后,發現確有地宮。地宮為方室,全部磚砌,高2.05米,南北、東西均長1.35米。四角設圓形倚柱,柱上置磚砌平盤頭,並沿45度線向內華拱出三跳,第三跳頭用條磚砌成方井,上嵌蓮花銅鏡,其直徑25厘米,鑄有“千秋萬歲”四個字,其中“萬”字竟為簡化體“萬”字。地宮頂部是圓井,嵌有銅鏡,下部為方形,意為“天圓地方”。宮內北部被磚砌成東西向長方形石墩,墩高1.2米,墩中間有局部露出為單層須彌座,石制,並有分間兼柱,中間束腰刻有並列球紋三環。墩上放置石槨,槨高約28公分,長約60公分,寬約3O公分。石槨外部上刻有精緻的花紋圖案,據專家鑒定,分別為《高僧說法圖》、《涅槃圖》、《忍冬圖》等。
尤令人驚喜的是,打開石槨,發現帶架銀槨一個。打開銀槨,寶物琳琅滿目:一個刻有“證因大師所收舍利一瓶之內”字樣的青白瓷小瓶,另有棱形彩色玻璃瓶、金鳳釵、瑪瑙各一個,水晶3塊,24種4O個版本的銅錢140O余枚。打丌長約28厘米、寬約10厘米、高約l3厘米的銀槨,竟又現金棺一個,長l7厘米、寬7厘米、高lO厘米,棺里有佛牙、舍利,一個合金圓形骨灰盒,盒裡放有高僧骨灰。在地宮東側靠牆還發現了造塔記碑,高8O厘米、寬30厘米、厚6厘米,碑上刻有清晰可辯的碑文:喜心“敕賜承天院造塔記皇宋治平四年,歲次丁未甲辰辛亥日,安葬祖師證因大師婁道者磚塔內:佛牙舍利,具錄宋朝宣賜,金字牌院額事件等。一奉兩朝,聖恩宣詔證因大師入內供養。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內宣賜:御制御書偈子一首,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逍遙詠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內宣賜:御制御書偈子二首。並在本院收管,永為紀錄。
由此來看,“卧佛”婁守堅是否為太子治過病尚是待解之謎,但妙通塔確是宋帝為紀念證因大師而建的,千古傳說得以印證。
漣水人民之於妙通塔的感情,就像陳年老酒,貯存的愈久,愈能發出誘人的芳香。除了卧佛為皇太子治病的傳奇故事外,有關妙通塔還有很多諸如妙通塔壓懶龍治大水、卧佛顯靈掘井退倭寇、張邋遢大麥糠搓草繩拉寶塔、姑嫂建塔等等美麗的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代代相傳,即使是妙通塔如風而逝,人們在茶餘飯後仍如數家珍地說它的奇、誇它的美。就是海外遊子歸來,也不忘到妙通塔舊址去看一看、走一走,排解濃濃的鄉情。妙通塔猶如一把鎖,鎖住漣水子民對家鄉的眷戀。
也正是因為如此,妙通塔重建的消息一經發出,便一呼百應——
1998年,漣水縣委、漣水縣人民政府決定成市妙通塔、能仁寺復建工作領導小組,將重建妙通塔提上議事日程。之後僅僅3個月時間,就收到包括海外的各界捐款200餘萬元。不難看出,重建妙通塔是漣水人民共同心愿,真可謂眾望所歸!
江蘇淮安市漣水妙通塔地宮出土國家級文物
日前,經淮安市文物管理部門專家評審,江蘇省淮安市漣水妙通塔地宮出土的三件文物鳳首、龍身、金簪被審定為國家三級文物;造塔碑、金棺、佛牙、舍利子等十件文物,專家建議評審為國家二級以上文物,有待於省級以上文管部門進一步審定。
據載,建於北宋時期的妙通塔1948年毀於戰火,上個世紀90年代漣水重建該塔時地宮被打開,出土的15件文物曾經轟動一時。
面對如此高漲的民眾熱情,妙通塔、能仁寺重建工作領導小組決心錦上添花,請全國佛教學會會長、全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朴初先生為妙通塔題寫塔名。但幾趟跑下來,才知實非易事。因為趙朴老身體欠佳,久卧病榻,很難見上一面。即便如此,復建小組仍沒有放棄,想方設法,多方奔走。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復建小組一籌莫展之際,縣宗教局於l998年11月上旬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回鄉省親的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宗教雜誌社漣水籍副總編兼笫一編輯部主任戴晨京女士。席間談及此事,戴女士競一口應允。原來,她因工作關係與趙朴老一家接觸頗多,且私交深厚。這
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l999年元月l5日,戴女士從首都報來喜訊,趙朴老十分仔細地查閱,校驗了漣水縣呈送的文物資料,讚美有加,不但欣然為妙通塔題寫塔名,而且還一併為能仁寺題寫了寺名。塔、寺連題,這可是復建小組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趙朴老一般只為其一,這可是破了先例!欣喜若狂的復建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連夜趕往京城,迎取墨寶。令人扼腕的是,舉世聞名的詩人、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深受世人景仰的愛國佛教領袖趙朴初會長竟於20O0年5月21日乘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