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刺參
海參綱楯手目的動物
體呈四方柱形。一般體長30厘米。沿著身體的稜角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腹面管足很多,排列成3個縱帶,中央一帶較寬。口大,稍偏於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體濃綠色或黑綠色,肉刺頂端為橙黃或橙紅色,觸手基部灰白色,末端帶灰黑色,管足為灰黑色。
綠刺參
編號: | 12676 |
拉丁種名: | chloronotus |
定名人: | Brandt |
年代: | 1835 |
中文名: | 綠刺參 |
原始文獻: | Ptroplolis., 1:50 |
模式產地: | 關島 |
俗名: | 方柱參 |
生境: | 生活在珊瑚礁內, 暴露於水靜草茂的沙底, 或生活在瀉湖內 |
國內分佈: | 海南島, 西沙群島 |
國外分佈: | 印度-西太平洋區域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棘皮動物門 海參綱:150-152. |
俗名: 方刺參、方參。
產地: 以西沙群島、海南島南部及廣西北海、洞洲島等海域產量較多。
國內外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刺參是分佈地域較小的參種,由於資源的破壞,現在自然界生存量極少。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日、韓、美等國家均投入巨資對其養殖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開發,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現已成為東亞、北美的主養經濟動物,產品一直供不應求。由於刺參育苗及養成要求的外源條件極為特殊,所以養殖難度非常大。因為受地理分佈條件和苗種繁育技術的制約,國外刺參的養殖業發展進度較慢。我國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也對刺參的育苗及養成技術進行開發研究,並創造出獨特的育苗工藝和養成技術。遼西地區自然資源條件具有地區的特殊性,如果項目在養殖方面取得區域性技術突破,將有利於刺參養殖業的示範和推廣。
綠刺參
干品體為方柱形,較細長,色灰黃,體表有4行向刺,腹面有細小細盤。一般分大、中、小三種規格,分別為每500克含30隻、40隻和70隻以內。參體粗細均勻、肥壯、順直、破皮少、無缺損。腹間無鼓肚砂包者為L品。參體批塌、體條彎扭、粗細不均勻、有缺坑殘跡、腹間鼓肚、砂包多者為次品。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Echinodermata:棘皮動物門 - Holothuroidea:海參綱 - ASPIDOCHIROTA:楯手目 - Stichopodidae:刺參科 - Stichopus : |
學名: | Stichopus chloronotus Brandt |
中文名: | 綠刺參 |
中文拼音: | LǜCìCān |
分類等級: | 種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俗名信息 | 方刺參(FāngCìCān)-語言:zh-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