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青羊參的結果 展開

青羊參

中藥

青羊參,中藥名。為蘿藦科植物青羊參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d.的根。分佈於西南及湖南、廣西、西藏等地。具有祛風濕,益腎健脾,解蛇、犬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腎虛腰痛,腰肌勞損,跌扑閃挫,食積,脘腹脹痛,小兒疳積,蛇、犬咬傷。

別名


白石參、毒狗葯、青陽參、地藕、小白蘞、小綠羊角藤、斷節參、白葯、白芪、青洋參、鬧狗葯、牛尾參、牛尾七

入葯部位


根。

性味


味甘、辛,性溫。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濕,益腎健脾,解蛇、犬毒。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腎虛腰痛,腰肌勞損,跌扑閃挫,食積,脘腹脹痛,小兒疳積,蛇、犬咬傷。

相關配伍


1、治跌仆閃挫,肌肉扭傷:青羊參50g,加酒泡服。也可用青羊參100g,燉肉吃。
2、治骨折:青羊參100g,接筋草30g,小血藤20g,松筆頭20g,紅澤蘭30g,槌栗樹尖15g。搗爛燉熟,外敷患處。(1-2方出自《彝葯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5g;或燉肉服。

使用注意


忌味酸和生冷食品。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洗凈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青羊參[中藥]
青羊參[中藥]
青羊參又名小綠牛角藤。多年生草質藤本;根圓柱狀,灰黑色,直徑約8毫米;莖被兩列毛。葉對生,膜質,卵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基部寬4-8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深耳狀心形,葉耳圓形,下垂,兩面均被柔毛。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著花20餘朵;花萼外面被微毛,基部內面有腺體5個;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內被微毛;副花冠杯狀,比合蕊冠略長,裂片中間有1小齒,或有褶皺或缺;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頂端略為2裂。蓇葖雙生或僅1枚發育,短披針形,長約8厘米,直徑1厘米,向端部漸尖,基部較狹,外果皮有直條紋;種子卵形,長6毫米,寬3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3厘米。花期6-10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800m的山坡、溪谷疏林中或山坡路邊。分佈於西南及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藥材性狀


根頭疙瘩狀,長2.5cm,上有莖痕或殘莖。根呈圓柱狀,長20-40cm,直徑1.5-3cm,表面黃褐色至棕褐色,有縱皺紋和縱溝槽,具橫向氣孔;外皮脫落處顯黃褐色。質硬,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斷面類白色,可見淡黃色小孔(導管)散列。氣辛香,味苦、微甜。以條粗壯、堅實、斷面色白、粉性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驚厥作用;
2、抗實驗性癲癇作用;
3、其他中樞作用:鎮靜、鎮痛作用;
4、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對淋巴細胞DNA有保護效果。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益腎強筋,健脾和胃,驅蟲。治虛咳,食積,胃痛,腹脹滿,小兒疳積,驚風,蛔蟲,風濕關節炎,經期腰痛,貧血,頭暈,白帶,狂犬病,癲癇,毒蛇咬傷,中氣不足,腎虛,虛腫,刀傷。”
2、《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除濕,解毒鎮痙。”
3、《彝葯志》:“強筋接骨,活血散瘀。治骨折及腰肌勞損。跌仆閃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