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先覺

漢語成語

先知先覺,漢語成語,拼音是xiān zhī xiān jué,意思是指認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出自《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成語釋義


知,認識;覺,覺悟;
指對事物發展的認識早於一般人。
指認識事物在眾人之前的人。

出處


先秦·孟軻《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典故


《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后覺也。”后以“先知先覺”稱對事物發展的認識早於一般人的人。孫中山《民權主義》三講:“先知先覺是發明家,後知後覺是宣傳家,不知不覺是實行家。”

近反義詞


近義詞

先見之明

反義詞

後知後覺、不知不覺

用法搭配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例句

這個事情事先他看得很准,大家都說他先知先覺。
魯迅《集外集·文藝與政治的歧途》:“文藝家先時講的話,漸漸大家都記起來了,大家都贊成他,恭維他是~。”
梁實秋《雅舍小品·洋罪》:“在這種場合,必定有先知先覺者託故逃席,或臨時加添一位,打破這個凶數,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壽終正寢’的樣子。”

詞語辨析

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就是對事情的敏感度,在別人沒有發現,而你最先知道最先預知就是先知先覺。在別人已經了解和知道某種事物的同時,自己並沒有發現,而後又察覺到就稱之為後知后覺。先弄清楚,知和覺不是一回事。知,就是知道,理性的,覺,是感覺,感性的。知就是所謂客觀,覺就是主觀。感知,和感覺不一樣。你看到一朵花是紅色的,那是感知,你覺得它不好看,那是感覺。因為,你看到是紅的,別人看到也是紅的。但是,你覺得不好看,可能有人覺得好看。這樣,先知后覺,和後知先覺也都清楚了。舉個例子來說,辦公室小王的神色不對,家裡出事了。要是你最先沒感覺到他的神色不對。而是,別人說,他家出事了,你一看,果然他雙眉緊鎖的樣子,覺得他家真的出了什麼事。那是,先知后覺。反之,你先覺得他神色不對,然後打聽到他家出事了,那是,後知先覺。先知先覺是天聰,後知後覺是遲鈍,不知不覺是麻木先知先覺的人,一般都是天資聰明,後知後覺的人,遲鈍而需笨鳥先飛,不知不覺的人,麻木又不幸又不爭,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差不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