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勝利渠灌區
人民勝利渠灌區
人民勝利渠灌區工程於1951年開工,1952年建成通水,引水能力60——85秒立方米,是新中國建立后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灌區南起黃河,北至衛河,總面積1422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近200萬畝。
人民勝利渠灌區
灌區土質以輕壤土和中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水稻、花生等。複種指數1.8。灌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4℃,無霜期220d,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300mm,年平均降水量620mm。開灌至2000年,灌區共引水300.6億m3,其中農業用水174億m3,新鄉城市用水9.6億m3,向天津市送水11億m2,補給衛河水68億m3,回灌補充地下水38億m3。
開灌前灌區旱澇災害頻繁,社會經濟十分貧窮落後。開灌后,旱、澇、鹼、沙災害得到綜合治理,糧棉產量逐年增產,20世紀末糧食平均每公頃14250kg,棉花每公頃1125kg,分別是開灌前的10.7倍和5倍,同時還利用黃河泥沙沉沙改土,把低洼荒涼的鹽鹼地改造成高產穩產的農田,先後淤改土地達6000多hm2。
為了解決灌區耕地鹽鹼化問題,從1954年開始,灌區逐步實施計劃用水,推行井渠結合,建立了一套水鹽監測、水量調配製度,開展鹽鹼地改良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引黃泥沙淤積問題上,採用沉沙池集中處理,並積極開展渠系調整,提高渠道輸沙能力,把泥沙輸到田間,既減輕渠道淤積,又提高土壤肥力,為黃河下游引黃灌溉開創先例。
人民勝利渠開灌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積累了引黃灌溉的寶貴經驗。20世紀90年代以來,灌區開始進一步進行節水減淤的技術改造工程,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