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敏,漢語常用字,讀音mǐ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迅速,靈活:敏捷;引申含義為動作快。

敏的常用組詞為敏求。包含敏的常用成語為謹謝不敏。

詳細釋義


敏 mǐn
〈形〉
● ● (形聲。從攴( pū),每聲。甲骨文字形,像用手整理頭髮的樣子。本義:動作快)
● ● 同本義 [quick;agile;nimble]
敏,疾也。——《說文》
曾孫不怒,農夫克敏。——《詩·小雅·甫田》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 ● 又如:敏給(敏捷);敏贍(敏捷而多智);敏睿(敏捷聰慧);敏疾(敏捷,迅速);敏思(才思敏捷);敏才(敏捷的才思)
● ● 思想敏銳,反應快 [intelligent;clever]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我雖不敏。——《孟子•梁惠王上》
禮成而加之以敏。——《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注:「審當於事也。」
● ● 又如:敏悟(聰敏伶俐;善解人意);敏博(聰明博學);敏達(敏捷而通達事理);敏雋(聰明俊秀);敏智(聰敏機智);敏識(聰明博識);敏瞻(機靈多智;敏捷而豐富)
● ● 勤勉 [perseveringly]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人道敏政。——《禮記•中庸》。注:「猶勉也。」
● ● 又如:敏行(指勉力修身);敏求(勉力以求);敏學(勤勉好學)
詞性變化
敏 mǐn
〈名〉
假借為「拇」。足大指 [big toe]
履帝武(足跡)敏,歆,攸介攸止。——《詩·大雅·生民》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注

【卷三】【攴部】
敏,疾也。
註:《釋詁》、《毛傳》同。
從攴,每聲。眉殞切。
註:古音在一部。《生民》詩(《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釋訓》:“敏,拇也。”謂“敏”為“拇”之假借。拇,足大指也。古作“母”。

說文解字

【第三下】【攴部】
敏,疾也。從攴,每聲。眉殞切。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部】敏
古文:勄。
《唐韻》:眉殞切,《集韻》:美殞切,並音愍。《說文》:疾也。《釋名》:敏,閔也。進敘無否滯之言也,故汝潁言敏曰閔。《書·大禹謨》:黎民敏德。
又《說命》:惟學遜志務時敏。《詩·大雅》(《詩經·大雅·文王》):殷士膚敏。
又《類篇》:足大指名。《詩·大雅》(《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箋:敏,拇也。
又《爾雅·釋樂》:商謂之敏。註:五音之別名。
又《博雅》:捷敏,亟也。《謚法解》:速也。《廣韻》:聰也,達也。《玉篇》:敬也,庄也。
又《韻補》:葉母鄙切。《詩·小雅》(《詩經·小雅·甫田》):農夫克敏,與止喜葉。《前漢·敘傳》(《漢書卷一百下·敘傳第七十下》):宣之四子淮陽聰敏,舅氏籧篨,幾陷大理。
《說文解字》“敏”
《說文解字》“敏”
《說文解字注》“敏”
《說文解字注》“敏”
《康熙字典》“敏”
《康熙字典》“敏”
四庫全書本《說文解字》 書影 說文解字注》 書影 同文書局本 《康熙字典》書影 

漢字源流


“敏”的金文、小篆、楷書
“敏”的金文、小篆、楷書
敏,會意兼形聲字。在字形上,商代甲骨文中的“敏”字由“每”和“又”(或“攴”)組成(圖1、圖2、圖3),形旁“又”為手之象(“攴”為手持器具之象),表示“敏”字的本義與手相關;形旁兼聲旁“每”從“女”或“母”,表示“敏”字的本義與女師相關且表聲。兩形會意,表示老年女人可以十分迅速地將頭髮梳理好,藉以表示快捷。戰國文字中的“敏”字(圖6、圖7)左邊是一個“每”(表示已經生育過兒女的女人)和右下一個“又”(表示用手梳理頭髮的意思)組成。小篆中的“敏”字(圖8)將“又”改寫為“攴”,隸書中的“敏”字(圖9、圖10、圖11、圖12)在演變過程中逐漸將“攴”改寫為“攵”,楷書緣此寫作“敏”。在字義上,“敏”字的本義是做事動作快捷,引申指勤勉努力,又引申指腦子反應快等。
(參考資料:)

字源演變


“敏”字的字形對比
“敏”字的字形對比
(參考資料:)

字形書寫


“敏”字的書寫演示
“敏”字的書寫演示
(參考資料:)

各體書法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篆書 隸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行書 草書 

音韻集成


字頭小韻韻目韻部韻母反切聲調聲母聲符
上古音系之、蒸
廣韻真開眉殞上聲
中原音韻真文真文齊上聲
洪武正韻八軫弭盡上聲
分韻撮要第八賓稟嬪畢陽上
(參考資料:)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敏捷、過敏、靈敏、敏銳、機敏、脫敏、銳敏、敏慧、聰敏、不敏、敬敏、克敏、敏博、敏才、敏達、敏感、敏給、敏濟、敏妙、敏洽、敏求、敏識、敏思、敏悟、敏惜、敏遜、敏行、敏秀、敏智、敏周、勤敏、脫敏、肇敏

相關成語

敬謝不敏、敏而好學、神經過敏、才思敏捷、訥言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