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橋鎮

河南省淅川縣下轄鎮

李官橋鎮,古稱順陽,是一個淹沒在河南省淅川縣香花鎮西部丹江口水庫下的歷史古鎮。歷史上曾是丹江四大古鎮之一。乃當時縣中巨鎮,南即黨子口關,是通往湖北光化縣要道,舊有千總駐防於此。西漢在這裡設置順陽縣,漢哀帝時稱博山縣,封侯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國務院曾決定在此設立丹江縣,但後來由於規劃建設丹江口水利樞紐工徠程,丹江縣的建立成為泡影。

歷史沿革


消失

1徠958年開始修建的丹江口大壩在下閘蓄水後於1967年將該鎮全部淹沒。來自李官橋的居民分批搬遷至湖北省鍾祥市的大柴湖(今柴湖鎮)。

地理環境


李官橋鎮位於淅川、內鄉、光化縣(今老河口市)、均縣(今丹江口市)交界地區,鎮區面積6.75平方公里,比當時的淅川縣城還要繁華,李官橋鎮的西北兩面緊鄰丹江,水陸便利。它的東南方地勢平坦,古鎮面臨大江,背部隔江是龍山,龍山上有香嚴寺,香嚴寺旁邊有香溪從山上流下,最終匯入丹江,古鎮從北到南長20多公里,李官橋盆地由1億年前陷落而成,由於盆地接受丹江沖積,所以土壤非常肥沃,土地面積雖然不及全縣面積的八分之一,但糧食產量占淅川全縣一半之多,因此有“橋半縣”之說。

自然災害

天災
民國24年(1935年),6月6日,山洪暴發,江水猛漲,淹沒土地27萬餘畝,李官橋鎮水深數尺。
1950年秋,淫雨連綿,李官橋、埠口街暴雨成災,窪地積水,江水倒灌。10月,冒雨種麥。
1951年5月底,先雨後雹使李官橋毀麥無數。
人禍
據淅川縣文史資料記載:“1923年11月23日,老洋人率領土匪,攻陷李官橋鎮,鎮中居民依土寨牆與土匪抵抗。入夜後,土匪攻入鎮中大肆屠殺百姓尤其令人髮指的是,土匪將死屍擲填江中,企圖疊成人橋而過,鮮血染紅江水。“

文化


名字由來

李官橋的前身為順陽鎮,明朝時期,丹江上的一座簡易木橋是溝通順陽鎮兩岸鄉親的通道,但每當夏季發洪水的時候,小橋便被洪水衝垮或淹沒,給兩岸的鄉親帶來極大的不便,看到鄉親們每年因此所遭受的種種不便,順陽的文人李宗木、翰林院檢討官李蓘、刑部主事李蔭,父子三人捐出自己的俸祿,在家鄉的丹江河上修石橋,鄉親們為了表達對這家李氏官員的敬意,就稱這座橋為李官橋。久而久之,這裡的人們便使用李官橋來稱呼他們生活的地方。

相關文學

六尺枯藜了此生,順陽門外看新晴。
樹連翠筱圍春晝,水泛青天入古城。
夢裡偶來那計日,人間多事更聞兵。
只應千載溪橋路,欠我媻姍勃窣行。
—《晚步順陽門外》—南宋·陳與義
已免均房險,寬平喜博山。
園林皆掩映,風俗自安閑。
麻麥三春暮,人煙百里環。
吾行半天下,難得此江關。
—《順陽》—宋·張舜民地圖

社會


古鎮風貌

主要建築
李官橋的城池功能完備:有古代保留下來的周長10餘里,頂寬8米的土寨牆(城牆),有五座寶塔式黑漆城門,城門上都建有一座三層碉堡;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近百門鐵炮,其中的一種叫“將軍炮”,上面有“大明洪武”字樣。丹江航道的四大港之一的李官橋港(水旱碼頭)正對著西北兩扇大門。從碼頭邊到西大門和北大門之間鋪砌著兩條平整的青石板路,城內有炮坊街、韓城街等四大街三小街。還建有清真寺、火星廟、三官廟、藥王廟、石鼓廟、十王殿以及山陝會館。鎮中心建有50畝大小的廣場一個,是群眾盛大集會的聚散地,古鎮上有四大戲園子,戲樓建在山陝會館的大院子里,能容納觀眾上千人,二層高的戲樓雕樑畫棟,長年鑼鼓鏗鏘,越調、二簧和曲子戲(曲劇)盛行。
商業狀況
鎮上有糧行20多家,染坊10多家,山貨行近20家,油坊7家,中西藥店15家。酒坊、醋坊、油坊、麵坊、豆腐坊、染坊、絲坊、蠟坊、香坊、炮坊、中藥坊、飯鋪、茶館、旅店、藥店、騾馬庄、鐵匠爐、銀匠爐、鞋匠鋪、故衣鋪、日雜鋪、挂面鋪、殺鍋、燒鍋,線行、布行、盤行、糧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貨行等應有盡有。抗日戰爭時期,捲煙廠有7家,機制捲煙廠有3家,較為知名的是豫華煙廠,產品銷往西安,上海,武漢等地。這個鎮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的七八家曾發行過區域性鈔票。1930年以前,這裡已經有了電話設施,兼營電報收發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