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巴嘎蒿
差巴嘎蒿
差巴嘎蒿(Arternisia halodendron).是科爾沁沙地植被的關鍵種之一,它在沙地植被的恢復演替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被廣泛應用於人工固沙活動中。
種中文名:差巴嘎蒿
種拉丁名: ArtemisiahalodendronTurcz.etBess.
半灌木。主根粗大,深長,扎入地下2一3米,根皮灰色。莖直立,多分枝,高40—100厘米,無毛。葉為二回羽狀全裂,長及寬為4—6厘米;小裂片絲狀條形;上部葉3裂或不裂,油綠色。頭狀花序極多數,在莖及枝端排列成狹長的復總狀花序,有長梗及條狀苞葉,總苞卵形,長4—5毫米,總苞片約4層,外層灰綠色,邊緣干膜質,內層干膜勵緣花雌性,數朵,能育盤花兩性10餘朵,不育。瘦果長圓形,長1.5—2毫米(圖116)。
差巴嘎蒿分佈的中心位於我國東北部及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沙地上,在內蒙古小呼倫貝爾地區也多有分佈;在蒙古東南部也有分佈。
差巴嘎蒿是一種典型的沙生中灌木,花期7—8月,果期8—9月。每當生長旺季,植物體散發出較濃的蒿子氣味,生活到十年左右,自行死亡。
耐乾旱,生於半固沙丘和流動沙丘的迎風坡下半部,有深長的主根和發達的側根。大部分根系暴露后,仍能頑強生活。常與沙蓬(Agriophyllumsquarosum)等沙生植物伴生,作為沙地植被演替的先鋒種,侵移和定著在流動沙半同定沙丘群上,發揮強大的防風固沙作用,是良好的固沙先鋒植物。
飼用價值:在沙生的半灌木蒿類中,差巴嘎蒿是適口性比較高的一種,但其飼用價值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這是本種飼用植物的一個特徵。春季返青后不久,萌發出來的新葉,常常是羊吃到的第一批帶有青嫩葉片的飼草。尤其是在春季乾旱的年份,差巴嘎蒿對於恢復家畜的體力和渡過飼草淡季,起著重要的作用。夏末,正值開花季節,由於枝。葉和花里都含有揮發性物質,散發出強烈的氣味,嚴重影響家畜採食,此時的飼用價值低下。秋後、植株地上部結果,氣味減弱,適口性提高,小家畜和駱駝喜食,此時1公斤乾草,含胡蘿蔔素50毫克,蛋白質含量也提高,是一種比較好的秋季飼料。
差巴嘎蒿種子在4月和5月的土壤溫度條件下萌發良好,總萌發率可達到96%,在7月的土壤溫度條件下萌發較差,總萌發率低於50%;若以試驗前3天的總萌發率為準,則5月的萌發率遠大於其它兩個月。在OMPa、-0.1MPa、-0.2MPa、-0.4MPa、-0.8MPa和-1.6MPa水勢下,差蒿種子的總萌發率分別為89%、83%、80%、46%、17%和0%。在0.5cm、1.0cm和2.0cm埋深下,最終出苗率分別為90%、32%和9%,當埋深大於4cm后,種子無法出苗。種子萌發對溫度、水勢和埋深的這種響應模式總體上不利於差巴嘎蒿實生苗在科爾沁沙丘生境中的存活。
以生長於流動沙地和固定沙地上,處於植被演替不同階段的半灌木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種群為對象,用土鑽取樣法研究了生長季(2000年)降雨期前後差巴嘎蒿的根系隨土壤深度的分佈、生長動態及其與根際土壤含水量的動態關係,觀察到:1)降雨期前各土層的根際土壤含水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的幅度為流動沙地>固定沙地;降雨期后根際土壤含水量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減少的幅度為固定沙地>流動沙地。2)表土層(0~15 cm)中差巴嘎蒿的主根分佈量在流動沙地顯著高於固定沙地。3)降雨期前,差巴嘎蒿細根(直徑<1 mm)分佈比例在兩種不同類型沙地上的差異表現為:在土層0~45cm中固定沙地(84.9%)極顯著高於流動沙地(61.9%),而在深土層(>45 cm)中流動沙地(38.1%)顯著高於固定沙地(22%);降雨期后,不論是在固定沙地還是流動沙地細根多集中於0~15 cm的表土層中,流動沙地的細根分佈比例由降雨期前33%增至降雨期后的78%,固定沙地由降雨期前的49%增至降雨期后的63%。表明流動沙地差巴嘎蒿種群細根的生長比固定沙地活躍,能夠在生長季降雨期后迅速調整細根的分佈比例,使細根分佈適應降雨期后淺層土壤含水量高的特點。固定沙地的細根分佈難以迅速適應土壤水分的變化,不利於差巴嘎蒿對水分的吸收,成為種群衰退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