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他的結果 展開
他
魯迅創作新詩
《他》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首新詩。全詩分為三節,抒寫“我”從夏到冬對意中人“他”的思念與尋找。首節表現夏季對“他”的關心、思念,一心想見“他”的強烈願望;第二節抒寫“我”秋天仍未見到“她”的失望情緒;第三節寫冬天“我”去尋找“他”而未得的失落情緒。詩歌的感情抒發真摯自然,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詩歌語言平易樸素、清新自然,構思精巧而不露斧鑿的痕迹。同時各節押韻,節與節自然換韻,音韻和諧,增強了詩的音樂美感。
他
(一)
“知了”不要叫了,
他在房中睡著;
“知了”叫了,刻刻心頭記著。
太陽去了,“知了”住了,──還沒有見他,
待射門叫他,──銹鐵鏈子系著。
(二)
秋風起了,
快吹開那家窗幕。
開了窗幕,會望見他的雙靨。
窗幕開了,──一望全是粉牆,
白吹下許多枯葉。
(三)
大雪下了,掃出路尋他;
這路連到山上,山上都是松柏,
他是花一般,這裡如何住得!
不如回去尋去他,──呵!回來還是我的家。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 ● 此詩最初刊登在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4號上,署名唐俟。 “五四”之前,漢字中沒有表示女性的“她”字。劉半農1920年6月6日所作的《她字問題》一文主張創造“她”字,作為“第三位陰性代詞”。劉半農的這一主張,後來得到文化界的認同。從此,女性用“她”字來表示。這首詩發表於劉半農這一提議一年多前。細讀全詩,詩中的“他”,當是女性。
● ● 靨(yè):酒窩。
詩歌創作於五四運動前夕,當時先覺者雖然已清醒,男女青年對愛情的追求意識也已覺醒,但覺醒之後,面對的是強大的禮教和黑暗勢力,覺醒之後該往何處去,這是魯迅也感到迷茫的。另有觀點認為,此詩是運用中國古代詩歌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好理想的傳統手法,表現對美好事物的憧憬,但這種憧憬在當時社會中的難以實現,因而創作此詩。
魯迅創作過不少舊體詩,五四時期,為了推動新詩運動的發展,他也創作過雖然為數不多,但無論思想內容,還是藝術表現,都頗具特色的新詩。這首《他》便是其中之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愛情詩。
全詩分為三節,抒寫“我”從夏到冬對意中人“她”的思念與尋找。首節表現夏季對“她”的關心、思念,一心想見“她”的強烈願望。詩人抓住富有夏季特徵的事物,表現自己對“她”的關心。從開頭兩句可以看出,“我”家與“她”家相隔不遠,“我”對“她”的生活習慣是相當了解的。或許,時間正是午後,“她”正午睡,所以抒情主人公呼喚“‘知了’不要叫了”,但知了不知道“我”的願望,自然叫個不停,因而“我”“刻刻心頭記著”,擔心知了的叫聲影響了“她”的休息。這樣一直從午後到日落西山,連不知疲倦的知了也停止了叫聲,“我”還沒有見“她”。想到射門叫“她”,但是,“銹鐵鏈子系著”。從詩人精心創造的“銹鐵鏈子”這一意象,可見“她”家是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出身於這種封建家庭的青年女子,自然被封建禮教束縛著。要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那是困難重重的。
詩的第二節,抒寫“我”秋天仍未見到“她”的失望情緒。夏天未見到“她”,一到秋天,“我”自然想儘早見到“她”,希望“她”家“開了窗幕,會望見他的雙靨”,但事與願違,“窗幕開了”,卻“一望全是粉牆”,“我”的失望情緒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這節以“白吹下許多枯葉”作結。
第三節寫冬天“我”去尋找“她”而未得的失落情緒。如果說前兩節是寫“我”強烈地盼望見“她”的主觀願望,那麼,經過從夏到秋的漫長時間裡,直未能見到”“她”,這一節是寫“我”由見“她”的願望落實到尋“她”的行動——“大雪下了,掃出路尋他”,但花一般的“她”,難以住在全是松柏的山上。正當“我”急切地一心想回去尋“她”時,猛然間,發現“回來還是我家”。
詩篇至此,戛然而止,真切地抒寫了“我”追求愛情而不得的失望、失落情懷。這首詩表現了“我”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與追求愛情而不得的失望情緒,感情的抒發既真摯,又自然,因而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這種執著追求愛情的行為,在封建禮教像“銹鐵鏈子系著”一般束縛廣大男女青年的五四時期,無疑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這就使這首詩具有了“五四”的時代精神。
這首詩的語言平易樸素、清新自然,構思精巧而不露斧鑿的痕迹。第一節“睡著”“記著”“系著”三個“著”字同韻相押,第二節“靨”“葉”押韻,第三節“他”“柏”“家”押韻。各節押韻,節與節自然換韻,音韻和諧,增強了詩的音樂美感。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劉揚烈、劉健芬:此詩當是寫對某種理想的追求,由夏而秋,從秋至冬,堅持不懈。在舊社會,一切新思想都是被禁錮著的,即使看見了他,卻被“銹鐵鏈子系著。”追求理想,必然會遇到許多曲折;有時想得很美,到頭來卻是一場空。——“窗幕開了,——一望全是粉牆,白吹下許多枯葉。”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會有很多艱難困苦,如果不是堅實的理想,是經不住風雪和高山的考驗的。還是執著於現實,腳踏實地地前進吧。這對“五四”時期的青年,深有啟發和教育。對今天的青年一代,同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魯迅詩歌簡論》)
中國現代作家廢名:《集外集》最後的一首《他》最美,具有魏晉古風的蒼涼感。(《談新詩》)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谷行博:題目的“他”,是男性,還是女性,具有難以確定的兩義性。同時,也因此可以說這首詩存在著其他詩所沒有的色彩濃郁的陰影。……從這首詩的夏、秋、冬,可以讀到走出循環不已的季節感、不再重複的、一次性的濃密的時間。(《日本魯迅研究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