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
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
旁觀者現象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指在緊急情況是由於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在緊急事件中由於有他人在場而產生的對救助行為的抑制作用。旁觀者人數越多,抑製程度越高。
利他行為受到許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便是“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體對於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於他人在場個體會抑制利他行為。
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還沒有有結論性的、權威的證據證明旁觀者現象。
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尼和達利(1970)發現當有其他的旁觀者在場時,會顯著的降低人們介入緊急情況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來,有60多個實驗研究比較了獨自一人或與他人在一起時的親社會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大約有90%的實驗都證明獨自一人時更可能提供幫助。研究還發現,在場人數越多,受害者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尼和羅丁(1969)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讓參加實驗的被試聽到隔壁辦公室里以為女士從椅子上重重摔下來的聲音並大聲呻吟:“哎呀,我的天吶!我的腳……我……我……不能動……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開……這個……東西。”事情的全部過程大約持續兩分鐘。觀察被試在不同情境中的反應。第一種情境下,被試單獨在場,結果又7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二種情境下,事情發生時有兩個陌生人在場,結果又40%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第三種情境下,被試與一位消極的實驗者助手在場,他對被試說不用幫忙,結果只有7%的被試去幫助受害者。
那些在這個過程中什麼也沒做的人,顯然認為這件事並不是緊急情況。“只是輕微的扭傷”,有人說。“我不想讓她覺得尷尬”,另一些人解釋到。這證明了旁觀者效應,當了解到注意到緊急情況的人增加時,人們施予幫助的可能性變小,所以對於受害者來說,處於人群中也許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這個實驗后,拉塔尼和達利都詢問被試,在場的他人是否會影響他們?雖然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場的人所產生的奇妙影響,但被試卻總是否認這樣的影響。他們只是回答說:“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為與他們不在時是一樣的。”這些答案強化了一個我們熟悉的觀點,我們通常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的原因。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旁觀者現象是由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首先在實驗室進行研究的。在實驗中,試驗者或是一個人進行實驗,或者同多個試驗者一起進行。實驗包括從房間的排氣口排出煙,一個女人摔倒並受傷,一個女生突然抽搐等。研究者記錄下在這些情況下試驗者是否干預,如果幹預,要花多長時間才行動。實驗表明在有他人在場時,救助行為都會受到抑制。
心理學家為此專門做了實驗,受試者在被隱瞞的條件下突然發現一件緊急事件(當然是預先設置的),當他們發現知情者數目眾多時,只有極少數的人採取了措施,而如果他意識到只有自己是知情者時,採取措施的比例要高得多,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
有很多原因解釋為什麼旁觀者在他人在場時不會提供救助,社會心理學家比較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解釋:
一、社會抑制作用(社會比較理論):社會上每一個人對所發生的的事情都有著一定的看法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但每當有其他人在場時,個體在行動前就比無人在場是更加小心的評估自己的行為,把自己準備做出的行為和他人進行比較,以防出現尷尬難堪的局面。比較結果當他人都不採取行動時,就會產生對個體利他行為的社會抑制作用。
二、社會影響結果(從眾心理):一個人不僅會以他人看法來評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為舉止方面也傾向於模仿他人行動。這種情況在特殊情況下更為突出。個體在面對緊急情況下,即使意識到有責任上前幫助,但若別人沒有行動的話,個體往往會遵從大家一致的表現。
三、多數人忽略:他人的在場和出現影響了個體對整體情境的認知、判斷和解釋,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對自己陌生情況進行判斷。人們既缺乏對行為措施的心理準備也缺乏對行為的信息資料。因此每個人都試圖觀察在場每個人的行為資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實、自己的模糊認識。從他人行為動作中找自己行為的線索和依據。
四:責任擴散:在緊急情況下,當有他人在場時,個體不去救助受難者的(社會)代價會減少。見死不救產生的罪惡,罪惡感、羞恥感,責任會擴散到其他人身上,個體責任會相對減少。我們說,為了對處於困境中地人提供幫助,個體必須感到自己有責任採取行動。但是,當有許多人在場時,就造成了責任擴散,即個體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幫助人的責任被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這樣每一個人都減少了幫助的責任,容易造成等待別人去幫助或互相推諉的情況。第二個解釋是對讓會舉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緊急事態中,為了作出反應,就必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來,去從事某種不尋常的、沒有預料到的、超出常規的行為。在單個人時,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但由於其他人的在場,他會比較冷靜,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反應,以免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視為“旁觀者效應”的經典案例,但是其實這個案例被過度渲染或是錯誤引用了。Genovese小姐於1964年被一個系列強姦殺人犯用刀捅死。根據報紙報道,這個過程長達30分鐘。在引起一位鄰居的注意后,殺人犯逃離現場,十分鐘后重回現場並繼續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報紙報道38位目擊者目擊了兇殺過程,但是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或者打電話報警。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上很大的轟動。
根據2007年《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kitty Genovese一案被媒體誇張報道了。當時沒有38位目擊者,在案發過程中警方也至少接到過一次報警電話,而很多鄰居只是聽到有聲音,實際上並沒有看到案發過程。該文作者認為這個案子之所以一直以來被作為“旁觀者效應”的經典案例,是因為對學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
1964年,紐約公園內發生一起命案,引起全美國轟動,不是因為作案者和受害者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38位旁觀者無一報警,這事在美國掀起了社會道德觀的反思浪潮。
巴利和拉塔內現在對克尤公園現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他們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或者更簡單地說:“旁觀者效應”正如他們所假設的一樣,正是因為一個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旁觀者無動於衷。對旁觀者效應的解釋,他們說,可能更多的是在於旁觀者對其他觀察者的反應,而不太可能事先存在於一個人‘病態’的性格缺陷中。
旁觀者效應:原位修飾腫瘤免疫原性的基因療法中直接在體內原位修飾腫瘤免疫原性,誘導腫瘤特異性細胞毒反應,同時腫瘤組織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可產生一種“旁觀者效應”,即CTL不僅可以殺傷轉導基因陽性腫瘤細胞,還可以殺傷轉導基因陰性腫瘤細胞,使受基因治療的瘤灶消退時,其他未治療的瘤灶也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