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坑村

泉州市惠安縣山霞鎮下轄村

下坑村位於東坑村偏東南,所以當叫下坑,東坑開基800年,下坑開基500年左右,所以屬後來者。村名曾經叫霞溪,村沿著一條霞溪河,叫母親河。

地名含義


從所處方位看,我村位於東坑村偏東南,所以當叫下坑。從肇居歷史時間看,東坑開基800年,下坑開基500年左右,所以屬後來者。從自身發展看,我村沿著一條霞溪河,叫母親河。村名曾經叫霞溪,小學校名也叫霞溪。別名:下坑村、霞溪、霞青、霞陽。

歷史沿革


明、清屬二十六都、二十七都青山鋪。民初沿清制,民國34年屬青山鄉。1951年,1952年改為四區、五區屬崇武。1984年政社分開為山霞鄉。1992年改鎮制,實行鎮管村轄為:霞溪、霞青、霞陽。文革后,又合為下坑村。改革開放后名為下坑村委會。

村容村貌


村中有一條霞溪叫母親河,西邊有一條叫西溪。環村通道,村南海濱一條防風林帶,名稱曰:十里閩南金沙灘、十里綠色長城。村外連接泉州通崇武的沿海大通道304國道。村西有一座千年古寺“青山宮”,東邊有村風水山叫焟灼山,海濱旅遊風景地叫“青山灣”旅遊區,不久還要建泉州“海洋城皇宮式建築”。幾年來推行舊村改造,西邊有下坑綜合市場,東邊有一條下海路的新街,通接“集利公司旅遊區”。新屋新樓錯落不一。村裡有一座境主廟叫“后塘武廟”奉拜“關聖夫人”,總面積556平方米。還有一座“慧心寺”樓上寫“禪天性海”蔚然壯觀,尊奉“觀音佛社”。村民過去大部分是捕魚為生,是個漁村,幾年來五業俱全,村民大部分從事建築、水泥建築、木工、石工、小商販、勞務等。

歷史人文


正德嘉靖年,五百年左右。村始祖正治公,由莆吉蓼駕船捕魚漂流南下,肇居后,生三子,成為二世祖,以捕魚為生,分為三個房刋,至五世祖才讓子弟讀書。六世祖富雲公系老先生。七世祖耀燦公,學而優則仕,任大使級官,順治年間被御賜蟒袍,詔使與鄭成功談判議和。八世祖士明宮等四人,倡建祠堂。九世祖樂邦公,國賢、明賢、登賢皆為邑庠生,樂邦公中舉。十二世祖李輯文以武學會試中,乾隆乙丑中武進士,官名“雲標”。
村東南面有座“下坑革命老區村”紀念碑,村中有座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的“李氏祖祠”。清末民初辦私塾。1930年前三村聯辦“新民小學、青峰小學”系地下革命基點。1935—1936年改名為“霞溪小學”,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938—1939年經中共晉南工委書記李剛領導下組織宣傳活動,1947年後,霞溪小學校長李水法為首(青山總支武委)組織武工隊,組織“霞溪青年正義推進社”開展地下革命鬥爭工作。

域內設施


域內有下坑小學、幼兒園、衛生所、老年總會、老年學校、青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