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風箏
清末民初的天津傳統手藝品
天津風箏是古老的傳統手藝品,民間藝術珍品之一。清末民初年間,天津的風箏作坊和風箏藝人數不勝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天津市面上出售的風箏畫工普遍比較粗糙,骨架都是用紙捻來扎接,不能拆裝摺疊,存放十分不便。這時候,喜歡風箏的文人們藉助於清末時期天津文化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的有利條件,對民間風箏製作工藝進行了革新。
天津風箏
藝術珍品
天津民間藝術珍品,與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天津地毯合稱“天津四藝”。已有百餘年歷史,以高級真絲、純紙、上等毛竹為原料。以冷暖色對比為著色手法,做工精細.造型逼真,飛行平穩。還創製了平板式、弓子式、串式和袖珍式等200餘種風箏,曾在1914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被譽稱“風箏魏”。繼承魏元泰傳統的天津工藝美術製作的“敦煌”牌風箏,1914年獲國家百花獎風箏最高獎銀杯獎。現在的天津風箏品種眾多,最大的長達百餘米,最小的可裝入信封。均為拆疊式,便於旅遊攜帶,既可放飛晴空翱翔,又可擺在室內觀賞。
天津風箏的製作,歷史久遠,工藝精湛,從清代的天津楊柳青年畫《十美畫放風箏》上即可得到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10種風箏。對天津民箏製作技藝做出重大貢獻,享譽中外的是著名風箏藝人魏元泰(1872一1961年)。他自幼在一家扎彩鋪當學徒,對扎風箏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對飛禽和飛蟲的飛翔姿態的反覆研究,他一改經往風箏以硬翅為主的風格,創造出了一種新型的風箏。這種風箏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把一尺多長的大風箏,摺疊後放在一個小信封里,便於收藏和攜帶;並在風箏著色上吸收了我國古建築中的彩繪技法,使風箏更富有民族特色。一生從事風箏製作,苦心鑽研,大膽創新,一生研製風箏200餘種,被人稱譽為"風箏魏"。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軟翅風箏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撐,下面是軟性的布或絹等材料,適合製作禽鳥或者昆蟲,如鷹、蝴蝶、燕子、仙鶴、鳳凰、蜻蜓等等。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風凰組成“百鳥朝鳳”等。
風箏魏風箏
魏元泰師法前人、不斷創新,在傳統風箏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和便於攜帶的五大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風箏技藝在天津可謂是一枝獨秀,獨領風騷,“風箏魏”這一稱號也開始聞名於坊間里巷。魏元泰還有一手沒有流傳下來的絕活,外間少有人知道。
魏記風箏的主要特點是用料講究(箏面多用綢絹,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樣(造型、結構、尺寸大小等)、工藝精湛(穿眼扣榫、變色、變位特技等)、彩繪逼真(重彩、退暈等)、飛行平穩。魏記風箏在1914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和獎狀,在國內比賽中也名列前茅。魏記風箏在國內和我市博物館均有收藏陳列,並曾銷往國外。
魏元泰的後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孫)、魏永珍(侄孫女)、魏國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繼承家業,研製風箏,使"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的民間工藝不斷發展。他們傳授技藝,幫助楊柳青鎮建起了天津風箏廠,產品遠銷國外。1983年魏永昌應邀去法國傳藝、培訓,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風箏魏的革新里還有一個絕活叫蒲綳。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擱在風箏上發出聲響。這個絕活只有他能做,沒能傳下來。
1912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當時的北洋政府農商部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在那裡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地區萬國博覽會並獲得獎牌,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這也是中國風箏藝人第一次將中國的風箏放飛到世界的天空。
風箏魏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經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傳人魏慎行,第三代傳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傳人魏國秋的繼承和不斷創新下,風箏魏的風箏已經達到了1000多個品種。近幾年,風箏魏的風箏多次出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成為天津與世界各國民間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紐帶。飛機的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的後代也因風箏而與風箏魏結緣。萊特兄弟的後代,長子曾孫凱瑞萊特來到天津。據他講,萊特兄弟在二十年前得到了一架風箏魏的風箏。他把他長輩的飛機的模型圖紙、一切原料都給我們,給我們組合了一個飛機模型風箏,他說期望我們兩家永遠地友好往來,希望我們兩國人民友好往來。
現在,天津有許多民間風箏隊,經常組織放飛活動、參加比賽,進行交流,切磋技藝;同時,放風箏已經成了很多天津人日常生活休閑娛樂的方式之一。在春秋兩季的清晨和傍晚,特別是在節假日里,天津大大小小的廣場、公園都可以看到許多風箏愛好者放風箏,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風箏在天空中競相飛舞。風箏帶著天津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