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灣

嶗山灣

嶗山灣,位於即墨區東部,鰲山頭-女島之間。灣口向南,開敞。灣口水深7~10米,灣中水深3~5米,面積164.0平方公里。灣頂有大面積潮間淺灘。灣內屬正規半日潮區,最大潮差約4.21米。

嶗山灣 位於嶗山東部,南起嶗山頭,北至★山頭,水域面積115.5平方公里,沿岸為基岩底質,灣長30.6公里,平均水深8米,底質泥沙。從嶗山頭向東南至潮連島海域為近海主要漁場之一。

地理環境


嶗山灣位於膠州灣丁字灣之間,灣口寬約11公里,灣口距灣頂長約13公里,面 積約163。 13平方公里,海灣開闊,海灣東西兩側為嶗山花崗岩形成的低丘陵,海岸 陡峭,北部地勢平坦,灣內無河流流入。僅有少數水溝雨季攜帶少量泥沙輸入灣內。兩側山坡不斷有碎屑物質輸入。地形 灣內海底地形平緩向南傾斜,平均坡度為千分之0.35,在水深8~10米處 坡度增至千分之7.4,出現明顯轉折,向南過渡淺海平原。

屑沉積物


嶗山灣
嶗山灣
嶗山灣沉積物類型及其分佈 海底表層沉積物自灣頂向灣口呈由粗變細再變粗的帶狀分佈,依次出現沙,粉沙,泥質粉沙和沙質沙。海灣中部之泥質粉沙顆粒較細,粘土粒級含量可達百分之30至40. 沉積物呈黃灰色,分選較差。據灣內淺鑽孔資料,海底以下2.6米仍為全新世鬆散沉積物。按照海洋調查規範,灣底碎屑沉積物分為以下7種類型。
(一)礫石和石塊,主要分佈在灣口深水區。向西北方向延伸右達前礁淺灘附近。灣口和礫石和石塊主要是從兩岸花崗岩破碎附入海底的,石塊多為菱角或次菱角狀,採到石塊標本其長可達30厘米,表面常有附著物或鐵質污染而成的褐色斑塊。較小的礫石多顯次圓狀,說明它們經上於活動狀態。
(二)礫石質沙,主要分佈在中央沙脊和前礁附近灣底,該類沉積物中常伴有大量的貝殼及其碎片,中央沙脊上礫石含量約佔沉積手總理的百分之40,而且基本上不含細顆粒的粉沙,粘土,前礁附近顆近灣底之礫含量佔百分之20-百分之40,並且含有較鍃粉沙,占土顆粒,沉積物呈灰黃色,分選差。(三)粗沙,僅在膠州灣口太平角附近海底呈東西向條狀分佈,該處粗沙黃褐色粒級佔百分之96.2,不含泥粒,分選好,粒度分佈近於對樂,累積頻率由斜率可達70度以上,
(四)粉沙質沙,主要分佈在中央沙礫石質沙的外圍,沿沙脊向南延伸,靠近滄口水道一側,沉積物中含有百分之25-百分之35的粉沙或泥粒,並雜以少量礫石,貝殼,分選差,顯示了該類沉積物受潮流作用的特徵,在黃島前灣附近也有少量粉沙質沙分佈。
(五)粘土質粉沙,為灣內分佈最廣的沉積類型,該類沉積覆蓋在三個水道的主體部分,在大沽河洋河口外部淺灘區,紅島前的水下岩坡及女姑口附近淺灘上均有較大面積的分佈,該類沉積物多呈暗灰色,表層常有0.5~1.0厘米厚的黃褐色氧化層,滄口水道內的粘土的質粉沙中,基本不含礫石,粒級的含量,沙約佔5%~10%,粘土粒級含量可達30%~40%,灰黑色,不可塑,分選差,弱正偏態概率由線基本上呈兩段結構,說明該區沉積物以潮流作用為主,
(六)沙-粉沙-粘土,主要分佈在紅石崖附近,淺灘組成了向海延伸的水下沙嘴,在大沽河口,洋河口外低潮附近則形成粒度稍條帶,此外,在紅島南部的部分水下岸坡上邊有此類沉積物分佈,該類沉積物粗細混雜,分選極差,紅石崖淺灘上的沙-粉沙-粘土,礫石粒級的含量約佔5%,粘土佔35%,分選差,弱負偏態。在大石頭東面的水下岸坡上該類沉積物中,礫石粒級的含量為9.3%,粘土粒級含2%左右,正偏態,該類沉積物為粗細混雜分選最差的沉積類型。
(七)粉沙質粘土,主要分佈在大沽河,洋河口外緣海灘上部和下部,例如,大沽河口低法線以下的淺水區,粉沙質粘土呈暗灰色,表層有1厘米厚的黃褐色的氧化層,其平均業徑為7.9,分選差,弱負偏態,概率曲線上之懸移群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