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沽河的結果 展開

大沽河

中國東部黃海膠州灣入海河流

大沽河,中國東部黃海膠州灣入海河流。發源於中國山東省煙台市招遠市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處,流經招遠、棲霞、萊州、萊陽、萊西、即墨、平度、膠州嶗山九縣(市、區),在膠州市碼頭村南注入膠州灣。河道全長179.9公里,總流域面積為4655.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寬460米,總落差約200米,是常年性河流。是膠東半島最大河流。

大沽河,古稱沽(姑)水,沽(姑)尤。沽尤名稱最早見於《春秋左氏傳》 《左傳·晏子》云:“姑尤以西”為齊東界。《齊乘》又云:“姑,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沽水起北海至南海,行三百餘里,絕齊東界。”

主要支流有瀦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葯河、流浩河、桃源河。

大沽河上游山丘區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河口段受潮汐影響,大潮時進沙量大。由於汛期暴雨多出現在流域北部山區,使洪水下泄,首先佔滿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難而產生內澇。

簡介


流域北部為山區和淺山丘陵區,南部為山麓平原和平原窪地,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漸變緩。流域內山區527.6平方公里,丘陵區1597.4平方公里,平原區1705.1平方公里,窪地801.2平方公里,分別占流域面積的11.4%、34.5%、36.8%和17.3%。流域範圍包括煙台市的萊州、招遠、萊陽和青島市的萊西、平度、膠州、即墨、城陽。

治理規劃


規劃

大沽河
大沽河
2012年 2月8日,大沽河治理工程啟動。受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等諸多因素影響,大沽河兩岸分佈著大小不一的村落,農民的收入狀況也並不理想。
已經啟動的大沽河治理工程,將為河兩岸村民帶來希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一工作,要在大沽河兩岸村落中啟動。
大沽河治理的一半工程在萊西境內,這項工程加上青龍高速公路建設等重大項目,都給萊西帶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根據有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精神,萊西計劃把862個自然村合併成120個新型社區。12年,將先行建設20~30個社區。“這樣做集中公共服務資源,避免一些公共服務項目重複建設,也避免資源浪費,更能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城鄉統籌發展。
在未來新型農村社區等規劃實施中,要突出全域城鎮化概念,不僅要把平房變成樓房,還要實現公共服務的全覆蓋,注重提升本質內涵。
大沽河
大沽河
為加速推動沿岸區域集聚發展,膠州市市已經把大沽河流域作為改革的實驗區,進一步完善城鎮體系規劃,統籌考慮村莊的區位條件和歷史沿革,綜合考慮服務半徑、生產半徑、管理半徑等因素,將有序啟動沿河1000米範圍內合村並居,計劃2~3年內,將沿岸81個村莊合併成17個社區,率先建成青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先行區和示範區。
平度市即墨市也開始推動大沽河兩岸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其中,平度共涉及到村莊136個,這些村莊計劃將改造成17個新型農村社區。即墨市也將把涉及到的40個村莊,改造成14個新型農村社區。
相比較而言,大沽河流經的城陽區已告別了村莊的概念。不過,這並不妨礙該區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該區將藉助大沽河城陽河段治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沿岸社區進行整體升級改造,其中將會對25個社區進行統籌規劃、整合,建設7個居住片區,推動社區組團式集中建設,打造國際化、生態化、田園化小鎮。
根據規劃,大沽河治理工程中,將整合村莊資源,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推進流域村莊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治理

大沽河舊堤,於明萬曆初年被洪水衝決殆盡。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知縣程子侃督修河堤,長4.3萬米、高3.6米、頂寬1米。 1955年,萊西縣人民政府成立大沽河堤防工程指揮部,組織沿河1.34萬名群眾,於11月9 日至25日扶築河堤。左岸16.56公里,右岸34公里,完成土方519316立方米。1956年到1972年,進行過培堤、護壩、建閘、退坡歲修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6.9萬立方米、投工70.5萬個,用鋼材8.2噸、木材1.5萬立方米、水泥164噸,總投資47.7萬元。 1973年到1983年,又進行過護堤、堤防接長等工程,完成土石方9.9萬立方米、投工21.08萬個、用水泥285.8噸,投資22.44萬元。1984年,堤防灌漿、加固37.65公里,處理橫縫139條、縱縫1945條,處理沉險坑29個,完成土石方22.11萬立方米、投工17172個,投資達40萬元。1985年,扶堤7000米、修道腿76年,新建涵洞31個、漿砌體2174立方米、舊涵洞接長4個,完成土石方25.08立方米、漿切體2304立方米、投工32.6萬個,投資39.37萬元。1986年到1987年,處理險工2處、修建築物3個,從張家院村東北至下疃村東河的右岸扶築河堤2.5公里,產芝水庫以下左岸扶築河堤,長29公里,長全部綠化,共完成土石方27.34萬立方米、漿砌體2.3萬立方米、投工45.98萬個,投資76.9萬元,自1958年起,在大沽河境內段建大型水庫(產芝水庫) 1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26座、攔河閘1處。大沽河上游的招遠縣境內段建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9座、小〈二〉型水庫5座。這些水庫,起到了蓄水、防洪、攔洪作用。經過治理,大沽河萊西境內段瀦河入口處以上,河道比降為1/1000,設計防洪標準為960秒立方米,到1987年已達到防洪水位50.25米、流量860秒立方米。小沽河入口以上河道比降為1/1300,設計防洪標準為2580秒立方米,到1987年,已達到防洪水位31.4米,可安全通過流量2100秒立方米。

地理資料


沉積地貌和大山地貌分別占流域的4/5和1/5。在山區、丘陵及平原3個地貌單元中,山區相對高程200~300米以上,多為震旦紀變質岩,節理髮育,峰頂多尖銳,山陡坡,表層風化頗烈,植被較差;丘陵相對高程50~200米,頂部平圓,覆蓋層較差,沖溝發育,基岩風化劇烈;平原相對高程在50米以下,分佈在中下游一帶,地勢平坦,由第四紀地層組成。土層頗厚,有少數侵蝕台地。
流域內屬華北暖溫帶沿海濕潤季風區,溫差不大,全年無霜期約2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07.4毫米(1956~1984年),徑流量22.51億立方米。
大沽河為省轄河道,古稱“姑水”。發源於煙台市招遠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處的山溪之中,自招遠市由北曲折南流,途徑招遠、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城陽等市(區)流入膠州灣。全長179.9公里,屬常年性河流。

河流歷史


起源

大沽河,古稱沽水,沽尤。沽尤名稱最早見於《春秋左氏傳》記載,沽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大沽河發源於煙台招遠市,小沽河發源於煙台的萊州市,大沽小沽的發源地均接近於青島地區。大沽河自招遠發源后迅速南下流入青島地區,途經萊西、平度、即墨、膠州、城陽,在膠州灣入海。小沽河情況類似,在短暫的發源地流程后,迅速南下進入青島的萊西、平度,並在萊西平度交界、靠近即墨時併入大沽河。
大沽河流域基本都在青島地區,是一條水量充足的大河,也是一條文化色彩濃厚的古河。如果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大沽河則是青島的母親河。

傳說

大沽河
大沽河
古時候,大沽河是一條小溪,一邁可過。傳說唐王李世民路過此處,給它起了個名叫“大步河”。離大步河不遠,有一村莊,名曰:“高家莊”,莊上有一財主,名叫高榮莆,此人臉上一邊長著一塊肉疙瘩,說起話來一抖一動,好似枯樹上的兩個干疤。因他為人狡猾,人們就叫他“槐樹疤”。別看他如此模樣,家中卻有良田百頃,騾馬成群,是方圓十幾里有名的大家。在槐樹疤家裡,有一對相愛的青年,男的叫王常河,年輕英俊,性情剛強,是槐樹疤家裡的長工。女的叫“墜姑”,是槐樹疤家裡的丫環,長的美麗俊俏。二人從小青梅竹馬,因家中貧窮,上無父母,下無姐妹,被迫來到高家,如今已長大成人,盟誓白頭到老… … 槐樹疤眼見這丫環越長越俊,早就對墜姑起了壞心,百般刁難阻攔,不讓兩人成親,於是就想出了一個狠毒的辦法。一天,槐樹疤臉上的肉疙瘩動了動,對常河說:“你能在百日之內砸開大步河裡的那塊大青石,我就成全你們的婚事,如果到期砸不開,那就遠離我高家大門,墜姑就是我高某的人了。”說完那臉上的肉疙瘩哆嗦了兩下。年輕的常河心想,我要的就是墜姑,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退卻,於是就對槐樹疤說:“咱們一言為定… ”
次日,常河扛著一把大鐵鎚來到大青石邊。原來,在大步河上游,有一塊巨大的青石,方圓十幾丈,大步河裡的水就是從它下面流出來的。有人叫它“卧龍石”,也有人叫它“卧龍泉”。常河一到就舉錘“哐哐”地砸起來,火星飛濺,大青石動也不動,開也不開。但是,年輕的常河為了心愛的姑娘,不分白天黑夜地砸,從不站一站,歇一歇,錘柄換了幾換,手震得出了血,他全然不顧,不停地砸著… …
光陰似流水,轉眼兩個月過去了,大青石沒動一動,沒裂一條縫兒。但常河的力氣越來越小。一天,他終於暈倒在大青石旁。朦朧中只見一位銀須老者站在眼前,對常河說:“龍泉卧石莫為難,開石待尋開山斧,嶗山頂峰尋寶物,方能石開見墜姑”。常河張口要問,一眨眼,老者不見了。他慌忙坐起來,只覺身上有些氣力,想了想老者之言,力覺醒悟,他下定了決心,直奔嶗山而去… … 再說美麗的墜姑,自從常河走後,日夜思念,等啊,盼啊,吃飯不香,喝水不甜,一直等了九十九天,還是不見常河蹤影。這天夜裡她做了一個夢,一位銀須老者對她說:“美麗的姑娘不要睡了,只有你和常河兩人才能劈開大青石”。說完把袖子一甩就不見了。她慌忙坐起一看,天色朦朦亮,星星還在眨著眼睛,拔腿跑到了大青石跟前一看,杳無人影,急忙喊道:“常河!常河!" 沒有迴音,低頭一看地上只有一把大斧,上面沾滿了血跡,不由心突突跳了起來,淚象斷線的珠子,從她明亮的眸子里滾出來… …
這時,紅日當空,忽然發現前面有一人影向這方向跑來,跑著跑著摔倒了,再也爬不起來。墜姑急忙向前跑去,心想要是常河該多好啊… …
大沽河風光
大沽河風光
原來,常河聽了老者之言,向嶗山奔去,他走過了一片片草地,經過了一道道溝坎,翻過了一座座山坡,爬過了一峰又一峰,走啊,爬啊,衣服掛破了,渾身成了一個血人,這一天,終於在風景秀麗的太清宮裡,找到了那把大斧,高興得忘了飢餓,飛奔下山,可是跑著跑著摔倒了,怎麼也爬不起來… … 墜姑跑到跟前一看,正是多日不見、日夜想念的心上人,只見他渾身是血,衣衫襤褸,面目模糊,手握一把大斧,斧刃鋒利,閃著寒光。她上前扶起,常河在昏昏沉沉之中,覺得好象有人扶他,睜開無力的雙眼,抬頭一看,驚喜萬分,原來是心愛的姑娘來到跟前,身上好象有了勁,雙手把墜姑緊緊抱住,說不出話來,墜姑說;“常河,咱們趁此時機,遠走高飛。”常河道:“寶斧已經取回來了,一定會劈開大青石的。”兩人來到大青石跟前,剛要舉起大斧,忽然槐樹疤帶領家丁追到跟前,一看,兩人雙手握住一把明亮的大斧,寒光逼人,嚇得倒退了幾步,臉上的肉疙瘩又哆嗦起來,冷笑著對常河說:“痴心的傻小子,今天到期了吧,石沒砸開,墜姑就是我的人。”說著命家丁把墜姑帶走。常河怒目盯著槐樹疤道:“咱們還是照你說的辦”。兩人用足力氣,狠狠地向大青石劈去,只見紅光閃閃,隨而一聲巨響,大青石不見了,滿天的石塊在空中飛舞,向遠處飛去,就在這一瞬間,天空烏雲翻滾,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大雨傾注,在大青石劈開的地方,只聽“咕嘟”一聲,竄出一股強大水柱,直竄而上,“嘩”的一聲落將下來,旋轉著,聚起一座小山似的巨浪向槐樹疤壓來,嚇的他扭頭便跑,跑著跑著撲通一聲跌在地上,竟變成一條似牛非牛、似馬非馬的怪獸(人們傳說中的一種神話動物‘水蛟’)。它越長越高,妄想攔住這強大的巨浪,但是,這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它捲來,嚇得它拚命地向高家莊跑去,這巨浪馬 上把村分為兩半,隔河相望,它又拐著彎兒跑,這巨浪就拐著彎兒追,彎彎曲曲一直追到南海,形成了一條寬大的河流。後來,在河的上空出現一隻灰色的長嘴鳥,不停地叫著,“墜姑!墜姑!”人們傳說那是常河變的,在尋找墜姑。
為了紀念這兩位相愛的人兒,人們就叫這河“大姑河”,也不知過了多少載,又把“姑”字換成“沽”字,意味著叫她永遠流淌… …

河流流域


大沽河流經即墨邊界的河段為:自劉家莊鎮袁家莊村後起,北與萊西市河段相聯,南流經劉家莊鎮移風店鎮至七級鎮張院村南入膠州市河段,是即墨與平度、膠州部分邊境的分界線。河道寬280~320米,最大泄水量5474立方米每秒。其水文情況一般是常年流水,嚴冬結冰。但受降雨量影響汛期水漲堤防吃緊,乾旱少雨加上沿河市區對大沽河水源的過度提取,造成大沽河時常斷流。
大沽河在即墨境內的流域面積有422.75平方公里,支流有五沽河、流浩河及桃源河,河段左岸即墨境內有堤岸36.9公里。堤防土質以移風店鎮馬龍疃村西為界,以北多為砂壤土,以南多為粘壤土。現狀防洪能力達到20年一遇標準。保護耕地2萬公頃(含城陽區),人口25萬人。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大沽河,發源於山東省招遠市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處,南流經過勾山水庫,又南流進入萊西市境。經過產芝水庫,又南流至萊西輦子頭村北,洙河東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到平度市西堤村,小沽河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至萊西市韓家匯西南,五沽河東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在平度崖頭東轉而南流,在膠州市前店口鄉圈子村南與南膠萊河會合,又南流,在膠州市碼頭村南入膠州灣。
大沽河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4161.9平方公里(4655.3 ),河道平均比降1.2/1000,總落差約200米,河道平均寬460米,河網密度0.34公里/平方公里。

河道特徵

自招遠市老馬思家至萊西縣巨家為上游,河道彎曲較多且沖刷嚴重,河道變遷範圍小;自巨家至該縣望壁河口為中游,河道局部有彎曲,但曲率半徑較大。萊西水集鎮以西的河道是清咸豐年間變遷所成。水集鎮潭彪庄到院上鎮小清河口大部是平原,河道遊盪不定。在該縣孫受鄉附近改道達7次之多。小清河口以下險工增多,河床多曲折。其中,院上鎮的王屋庄至店埠鄉程家小里及朴木鄉的孫洲庄到朴木庄的兩段,歷史上曾有8次小改道,遺留柳溝、我樂溝、大橫溝、淤溝、朴木東溝數條故道。大胡埠村處堤距1280米,是大沽河幹流最大堤距。平度縣南村以下為下游,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南村膠濟鐵路的15公里河道彎曲,險工有10餘處。山角底以下為河口段,河床變遷頻繁,曲度較大。
大沽河上游山丘區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在水面積僅587平方公里的巨家水文站附近,每平方公里流失土方竟達4.5萬立方米。河口段受潮汐影響,大潮時進沙量4000~8000噸,而出沙量為3000~6000噸,河床淤積1000~2000噸。

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大沽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45.5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223.2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9.29億立方米。根據南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3735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30.3億立方米;最小值出現在1968年,為0.659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46倍。徑流量集中在汛期7~9月份(表3-7)。大沽河洪水出現次數較多,建國以來最大洪水發生在1985年,根據南村站實測,洪峰流量為2120立方米/秒。該次洪水由於上游水庫攔蓄,流量大為削減,據估算,若沒有上游水庫攔蓄,洪峰流量可達6100立方米/秒。
大沽河各支流懸移質含沙量,多年平均值變化較大,一般在0.6~2.4公斤/立方米。根據南村站1952~1979年實測,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86.8萬噸。

主要支流


瀦河(洙河),發源於萊陽市西北部崤山東麓之丘陵地帶。其源有二:西源出窯山東麓,東源出萊陽市小后窪村北,經大小岔村南兩流合一,於河頭店鎮李家泊子村西北入萊西境,經王家泊子、河頭店、高格庄水庫、棗莊、果佳園、街東、水集、潭彪庄在輦至頭村后北入大沽河。河道全長50.68公里,流域面積420.5平方公里。該河河道彎曲,寬窄不一,此峰較陡,汛期洪水暴漲,枯水季節河水斷流。此河蜿蜒曲折,轉折處常瀦水為泊,故名瀦河;又名"老母豬河"。
小沽河,是大沽河最大支流,古稱尤水,源於萊州市馬鞍山和胡家頂山東麓,於河裡吳家鄉入萊西境,沿途經北墅、院里、武備、葛家埠等,在平度石家曲堤村東北匯入大沽河。全長84公里(76公里 ),流域面積1028.2平方公里。該河無大彎曲,水寬而不深,暴雨後出現高水位。河水含沙量為33.9公斤/立方米。夏、秋水漲,最大流量達400立方米/秒。建國后在上游及其支流建成尹府、黃同、北墅3座大、中型水庫。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黃同河和豬洞河。
五沽河,曾名五道泊河,是即墨市與萊西縣部分地區的界河。五沽河源頭有二:主源在即墨段村鄉的俞家屯北,流經大荒村、西橋頭、三都河村至前張家莊,此段稱龍化河(龍華河,一般認為正源 );另一源在萊陽市新莊一帶,流經萊西西南眾水村、郝家寄馬埠至前張家莊,此段稱乾溝子河,亦稱張家河。這兩源在康家莊東北匯合后稱五沽河。在韓家匯村西南北折匯入大沽河。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龍化河、花園河、孟沙河等。河道多彎曲,比降大,斷面小,源高流急,匯水集中,易阻水,沿河兩岸極易漫溢成災。
落葯河,發源於平度縣小古迹山北麓,向東南流經公家、鐵嶺庄至河北大泊村東納南王戈庄支水,再折向西南至王家河岔納三里河,由蘆家荒東折向西南至魯家丘村南納小方灣河,至胡家莊村北,左岸納堤溝河,右岸納東新河,至崖頭村后入大沽河。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287.5平方公里。
流浩河,又名長直河。發源於即墨靈山鎮金家灣村北,幹流長36公里,西流經營上、長直、段泊嵐、七級等鄉鎮至岔河村北入大沽河。歷史上河水渲泄不暢,多雨季節積澇汪洋,流水浩蕩而得名。支流有周戈庄河、泉庄河、月河、麥七河、小東河、鴻雁河等10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400.8平方公里,比降0.77‰。下遊河寬30~100米,最大水深2~3米,最大泄洪量210立方米/秒。上游在長直鄉道口東村附近河段中有一溫泉,嚴冬不凍。
桃源河,又稱那河。發源於即墨普東鄉的桃行村。流經南泉鎮藍村鎮、膠州入大沽河。因為源出桃行村命名為桃源河。全長34.7公里,流域面積308平方公里,是季節性河。1914年前該河無河形,僅在官莊、辛庄一帶有條5公里左右的小濠溝。在林家段河、大澗、小澗等村有人工開挖的狹窄河道。上游坡地來水無河渲泄,雨季膠濟鐵路以下一片汪洋。
南膠萊河,自平度縣姚家,至膠州市前店口東南匯入大沽河,(由前店口至馬頭村入膠州灣段現劃為大沽河幹流),(至匯大,沽河處)30.0公里,流域面積1505平方公里。該河段始於元朝,元世祖為南糧北調接濟京師,於1280年開鑿,歷時五年而成。現已為膠萊河主要排水幹道,但當地群眾仍有運河、運糧河之稱。主要支流有清水河、小青河、膠河墨水河、利民河、碧溝河等。總流域面積14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470萬立方米。
七星河,大沽河支流之一,上源支流有二,西支流源於萊西縣野渚泊,東支流源於境內柏林庄鄉白石埠,二流交會於馮格庄鄉馬嵐村北,南去經董家莊村東,由菜園泊村東南入萊西縣境,會入瀦河。全長22公里,境內流長12公里,河床寬20米左右,流域面積95.5平方公里,為間歇河。
雲溪河,發源於北關谷家廟村北,穿越膠濟鐵路,至城西側與楊家林西南之紅石溝水匯合,蜿蜒穿城東流,匯入大沽河入海口。河以形狀彎曲如雲得名。河道長17公里,總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1964年將雲溪河改道,由外護城河繞城西、南兩面東流,城內舊河道逐漸淤積污染,成為嚴重公害污染源之一。

灌溉


青年水庫灌區,1966年3月開始灌溉,灌區內有乾渠兩條長6.?公里,支渠8條長9.8公里,干、支、斗、農渠已基本配套。開灌時東干澆灌營海公社土地和雲溪河右岸沽河農場部分土地,西干灌溉城南公社土地,總共16個大隊面積1.1萬畝。基本滿足灌區用水。沽河農場發展稻田2000畝,利用庫水灌溉,效益很好。"文化大革命"初期管理所撤銷,由沽河農場部隊代管,重點灌溉農場土地。由於水庫處兩個公社邊界,后移交城南公社管理,重點灌溉城南公社土地,控制面積在0.3刀畝左右。1977年,水庫收回縣管,隨即對塘壩做了管柱帷幕防滲治理,水庫正常蓄水。灌區亦逐步恢復,灌溉面積維持在0.3萬畝以內。由於膠城用水量日增,1986年秋開始,庫水為市區工業、生活主要水源地,農業灌溉次之。
賈疃灌區,位於大沽河下游左岸的賈瞳村前,利用大沽河攔河閘蓄水自流與提水灌溉,李哥庄鎮24個村受益,灌溉面積2.2萬畝,其中稻田1.2萬畝。灌區內有乾渠1條,長9.8公里;支渠6條,長9.1公里。1958年修建穿堤引水涵洞4孔,為自流灌溉,1969年改為電力提水站,提、灌、排與自流相結合,充分發揮了水源作用。鐵路南多系鹼窪低地和一部分草荒,利用大沽河水源整地改鹼,1964年開始發展稻田獲得成功,當年一季單產平均在250公斤左右。1972年灌區平均畝產由開灌前的75公斤,增加到250公斤,最高達400公斤。每年春秋與夏末均開機或開閘放水進行全力灌溉,群眾對灌區土地年年平整,土地整平后改成畦灌。但從1972年以後年年乾旱,大沽河水量減少,灌溉效益亦大大縮小,灌區內改成井灌與河水灌溉相結合。
麻灣灌區,提引大沽河水灌溉,揚水站建在大麻灣村后膠青公路北側大沽河右岸,為一級站,引水渡槽工程與揚水站銜接,利用攔河閘攔蓄大沽河水通過渡槽將河水送到膠東二級站再提水到勝利平塘。1965年興建配套,次年發揮效益凈灌面積1.3萬畝,以後連年配套解決了勝利庄、葛埠嶺、二鋪一帶貧水區農業灌溉水源,1972年灌區單產達到283公斤,比非灌區平均增長56.5公斤,后常因沽河斷水,影響效益。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大沽河流域位於膠東半島西部,約在東經120°03′~120°25′,北緯36°10′~37°12′之間,幹流全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4631.3公里。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瀦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葯河、流浩河、桃源河。流域走向大致與幹流走向相同。流域內北部為山區和淺山丘區,南部為山麓平原和平原窪地,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漸變緩,其中山區佔11.4%,丘陵區佔34.5%,平原區佔36.8%,流域內屬於華北暖溫帶沿海濕潤季風區,溫差不大。每年平均降雨量為707.4毫米,徑流量為22.51億立方米。由於汛期暴雨多出現在流域北部山區,使洪水下泄,首先佔滿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難而產生內澇。

社會發展

整個流域全部在山東省境內,涉及兩市九縣(市)。青島地區範圍內有膠州、萊西、平度、即墨和嶗山一部分。煙台市範圍內有招遠、棲霞、萊州、萊陽四縣(市、區)。含青島市大部、煙台市西部。
青島市,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強佔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膠澳淪為殖民地,山東也划入德國的勢力範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佔膠澳,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於1922年2月4日同中國政府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其行政區域與德膠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解放后,改為山東省省轄市。1981年,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2018年全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2001.5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50.6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6764.0億元,增長7.7%。
萊州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萊州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千年古縣"。夏代在此建立了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過國,西漢時置掖縣,隋朝改光州為萊州,明清置萊州府,轄平度州、膠州二州和掖縣、濰縣昌邑高密、即墨五縣,掖縣為府治所。1988年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同年被列入沿海對外開放城市。萊州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黃金十強縣、中國石都、中國草藝品之都、中國月季之都、中國玉米良種之鄉等稱號,是國內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鹽化工基地和海珍品養殖基地。2018年,完成GDP805.6億元,增長6.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5億元,增長6.5%,在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中分別位居第33位和第25位,在群眾滿意度調查中8次位居煙台各縣市區首位。
招遠市,歷屬萊國地、齊東萊郡。曾設曲成縣、巾弦縣、東曲縣。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齊劉豫阜昌二年),升羅峰鎮為縣,取名"招遠",取 "招攜懷遠"之義。1941年1月,招遠縣析為招遠縣(俗稱南招)、招北縣(俗稱北招)。1950年1月,招遠、招北兩縣合併,稱招遠縣。1950年5月,屬山東省萊陽專區。1958年11月,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改為煙台市轄縣。199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招遠縣,設立招遠市(縣級),以原招遠縣行政區域為招遠市行政區域,由省直轄,煙台市代管。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4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491.5 億元。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3.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 538.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35.5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522.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