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代藝術館

洛陽古代藝術館

洛陽古代藝術館的前身為洛陽博物館,徠1980年一分為三:洛陽博物館、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和本館,本館設在明清古建築群關林廟內,關林是1963年首批公布的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傳為三國蜀將關羽葬首之所,因關羽被封武聖,以禮制其葬地稱“林”。這是一處按照宮殿格局修建的古建築群,包括庭院兩重,殿宇三進,石坊四座,廊廡廳堂百餘間,佔地近180畝。布局嚴謹壯觀,宮殿堂皇,隆冢豐碑,古柏蒼鬱,景色幽致,為洛陽三大旅遊景點之一。

創建歷史


現存建築最早的二殿,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之前,隨步興工的有大殿、拜殿、寢殿、鐘鼓樓、儀門(原大門)等,奠定了關林的主體。
到了清代,再添建大門、圍牆、碑亭,廟外立坊表、建戲樓,形成今日之規模。整組建築平面布局呈內外兩室的"回"字形,明代所建的內層封閉狹長,中央為核心建築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屬磚木結構的單檐廡殿式,下以高台為基,前有曲欄環圍,門窗木雕彩繪,檐下斗拱華繁,上用琉璃瓦覆頂,顯得宏偉壯觀。其他建築以中軸線左右對稱,保留古建傳統特點。清代擴建的大門和圍牆,把所有殿宇和高大墓冢圍在其中,與外界隔絕。舞樓獨立院外,與大門相對。廟內遍植翠柏700餘株,最大樹齡達六七百年,多數在400年以上,赤柱碧瓦掩映在一片古柏林中更顯清幽肅穆。
1980年在廟內設置石刻專題博物館一一洛陽古代藝術館,共收藏上起東漢、下迄民國的文物1103件,其中一二三級品528件,均由洛陽及其周圍地區出土。從文物形體和內容上將其分為造型石刻和文字石刻,並據此改建廟內原東西廂房,開闢出石刻藝術和碑刻墓誌兩個陳列室。

陳列室


石刻藝術陳列室
門票
門票
石刻藝術陳列室展出利用各種雕刻技法刻鑿而成的造型石刻70餘件,包括世俗類和宗教類兩種。世俗石刻以用於陵墓和宮苑為主,宗教石刻有佛教和道教之別。在陳列時以朝代先後為序,從形體上表現了歷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發展。東漢圓雕威猛雄勁,反映帝王之都物阜民豐后精神生活的昌興。北魏鮮卑與漢族融合,畫像石棺、棺床雕刻繁褥,包含的羽化升仙思想發展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此時佛教空前繁榮,佛像面容清秀,服飾褒衣博帶,為漢化后形成的本土藝術形式。唐代石刻達到頂峰,普遍造型豐滿,氣勢宏偉,刻工精良。帝陵石雕陣列威嚴,布局排列形成定製。宗教石刻題材豐富,形式多樣,除繼承以往的單體造像和造像碑、龕外,還大量使用石佛塔,出現石經幢。宋朝之後,洛陽僅保留陪都之位,石刻神態、力感遠不及前,但細微工整,富有生活情趣。金元明清,洛陽降至府城,石刻也成象徵性偶像。展出的東漢石辟邪昂首闊步、氣勢威嚴,雕刻簡潔質樸,粗獷豪邁。形象以禽獸為本,利用寫實與想象,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動物造型,為東漢圓雕藝術精品。
碑刻墓誌陳列室
交通圖
交通圖
碑刻墓誌陳列室展出石刻438方,可謂一部石史,記述了洛陽歷史上達官貴戚的生前活動。他們卒后恐陵谷變遷,遂勒石延陰,豎於墓前的稱墓碑、墓表,埋入地下稱墓誌。其內容涉及社會變革、經濟貿易、賦稅徭役、歷史地理、職官族籍、姻親關係等各方面。因是當時人撰寫,相對準確可靠,具有補史、證史、糾史之功。碑誌時代蟬聯,自成體系。早期形制多樣,甚至有碑穿遺痕。北魏趨於正規,多為方形,大小與墓主地位相應,反映等級差別。唐代則刊刻撰、書、篆蓋人姓名者多見,志石側面和志蓋常鐫花紋。宋志自由活躍,莊重嚴肅大不如前。到了明清,墓誌制度崩潰,一味追求大而厚重,並出現碑誌並用情況。碑誌多以內容見長,其中不乏史載典著之人,如魏孝文帝子女墓誌、唐相李德裕親為夫人撰志、宋歐陽修撰文的王汲墓誌等。但書法價值也不容忽視,書體包括漢代篆、隸,北朝魏碑、唐宋行、楷,不僅為研究書法演進提供了實物例證,而且名家手跡如蔡邕、徐琪、史維則等也可見一斑。陳列的曹魏王墓墓碑,清代出土時一半刻成、一半未刻,硃色界格依稀尚存,從而看出早期碑文雕鑿程序。

景區遊覽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陳列歷代典型墓葬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分歷代墓葬和北魏帝王陵墓和壁畫館三大展區。地下遊覽區的入口處有洛陽曆代帝王墓、洛陽曆代名人墓的介紹。
參觀指南
地址:洛陽市關林鎮關林廟
郵徠編:471023
門票:免費。講解器20元/個
開放時間:夏季:8:00:—18:30 冬季:8: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