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貝雕
北海貝雕
北海貝雕是廣西的傳統工藝品,北海貝雕技藝成熟於明末清初,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承載著古老文化又體現現代文明,是認識北海、宣傳北海的重要載體,是北海的城市“名片”。
硨磲作品-碧海花山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後來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后,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製成項鏈、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冶鍊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闢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鈿”,這種工藝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上世紀70年代,從廣西合浦縣(屬北海市轄區)漢墓群中發掘的隨葬物品中,也發現了大量的裝飾用貝殼飾品。
北海貝雕是20世紀60年代初在“螺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64年,北海工藝美術廠成立,開始進行專業的貝雕生產,並不斷總結經驗,使北海貝雕得到了快速發展。北海貝雕技法多種多樣,選、磨、貼、拼、接、粘並用,借鑒了木、玉、牙雕和國畫等技藝,使其形象生動、層次分明,風格獨特。
從2005年開始,北海貝雕在原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利用貝殼的天然色彩和紋理,潛心研發,合理搭配,終於生產出了純天然不著色,原汗原葉的貝雕作品。從此,北海貝雕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契機。
北海貝雕藝人經過400多年的不斷探索、繼承、發揚、創新,從貝串、貝堆、平面貝雕到浮雕,再到立體貝雕,使北海貝雕技藝進入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大寶庫。
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貝雕壁畫《高爾夫之傳承》獲中國之最證書
1989年,北海貝雕作品《程陽橋》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廣西廳,成為北海貝雕永不磨滅的榮譽。
從2007年到2012年的六年間,共獲得五個金獎,三個銀獎和四個銅獎,這個有著悠久傳承民間手工技藝又重新煥發出青春。
北海貝雕
貝雕精選有色貝殼,巧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半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藝術品。
貝雕的製作,關鍵在於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然後用堆、疊、聯、粘等方法,製成成品。
貝雕工藝品的製作較為複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貝殼種類多樣,大的如簸箕,小的像米粒,形態繁多,色彩各異,一個貝殼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所以製作的工藝品品種多,題材廣。主要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主為主題,珠光晶瑩,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和觀賞性。
北海貝雕有6個種類、1600餘品種。主要包括大型浮雕作品,貝雕畫,貝雕擺件,貝雕把件,立體貝雕,貝雕飾品等為主,其中貝雕畫以花卉瓴毛為最佳,如禽鳥、牡丹、月季、龍菊及芙蓉等。
北海大型貝雕壁畫《高爾夫之傳承》
貝雕擺件-百花齊放
貝雕擺件-丹鳳朝陽
微雕作品-論語
硨磲擺件-魚躍龍門
貝雕飾品採用珍珠母貝為原材料,經過選料、清潔、切割、分選、雕刻等,形成較小的貝雕件,再利用這些小件鑲嵌、鑽孔、拋光等做成最終的成品。貝雕花、貝雕紐扣、貝雕吊墜、貝雕項鏈、貝雕耳墜等均屬貝雕飾品。
北海貝雕所獲榮譽和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