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碗舞
頂碗舞
頂碗舞是蒙古族的民間舞蹈.相關的史料記載,《頂碗舞》的出處與和田佛教有著一定的淵源·佛教教義當中有多種對佛的供養儀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樂供養都包括在其中·兩者的結合導致了這種用盛了糜乳的碗放在頭頂上舞蹈的形式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姑娘們邁著舒緩的舞步,用手上的頂針和小碟敲著節奏。繼而,逐漸加快了步伐,時而獨自芭蕾般疾速旋轉,時而組合為千手觀音,如幾十隻翩翩的蝴蝶,飛舞在你面前。
微風一般是輕盈的舞步;花開一般是飛旋的長裙;風鈴一般是首飾的撞擊;葡萄一般是黑亮的瞳仁;楊柳一般是纖細的腰肢。聳立的白瓷碗穩穩地隨著姑娘的身姿飄來移去,組成一幅幅流動的畫面:似天空的行雲,如地面的流水。
真誠的笑容和熱情的舞蹈讓每位客人感動,如春風拂面。客人彷彿看到了吐魯番那一望無際的葡萄園,一群唱著民歌的蒙古族少女正在辛勤地採摘葡萄,果香在空氣中瀰漫…… 每一個舞姿都透出濃郁的民族風情;每一個舞姿都充滿青春的活力;每一個舞姿都表現出勞動的艱辛與豐收的喜悅;每一個舞姿都令人嘆為觀止,使人陶醉於濃烈的藝術享受中。
頂碗舞
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多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
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豐富多彩,充分展現蒙古族舞蹈的技藝,智慧和豐富靈活,多變的特點。
NO.1剛開始練習時把碗綁在頭上,先習慣帶著跳。
NO.2脖子動得少,頭是絕不能有歪斜的。
NO.3現在頂碗舞已並不限定某種舞種,但多為民族舞用,如蒙古舞。
NO.4頂碗舞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5.以前我們就是把新疆舞和蒙古舞融合在一起,加入頂碗的元素。舞步以大步子加屈膝和轉腰,時而有細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擺動。其實主要是頭別動(保持頭頂的水平),其他都沒什麼很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