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紫竹調的結果 展開

紫竹調

樂曲

紫竹調是廣泛傳播於吳語區(蘇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傳統小調歌曲,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歌。經過歷代藝人的傳唱和修改,各地的《紫竹調》都加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在音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但其詞其曲,皆有濃厚的吳風。

樂曲一般以六個樂句為一樂段,調式有規律地進行轉換,旋律柔美流利。樂麴生動地表現了一對小兒女兩情相悅的情景,富有感染力和生活情趣。民樂中不僅有二胡、古箏、笛子版的《紫竹調》,還有民樂合奏曲《紫竹調》。抒情、悠揚、委婉的民間小調,極富江南鄉土氣息。

樂曲起源


紫竹調是江南地區的傳統民歌小曲、愛情小調,也是上海地方戲滬劇與滑稽戲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調。紫竹調最初在滬劇“同場戲” 《雙脫花》 中為磨豆腐勞動時所演唱的一支曲牌。演員在演唱時,雙手搖曳做濾豆漿的動作。這過濾豆漿的布兜時用兩根斑紋竹桿支撐,演員演唱時就是握著這兩根斑紋竹桿搖曳,這種斑紋竹桿叫做“紫竹”,自此這首民歌被叫作“紫竹調”了。它原是一首具有山清水秀、魚米盛產地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它的旋律起伏爽朗,情緒樂觀親切,一句一頓的曲調,活潑明快的節奏,富有江南地區勞動人民樸素勤勞的性格。

演唱技巧


江南的清麗孕育了紫竹調濃濃的吳地韻味
江南的清麗孕育了紫竹調濃濃的吳地韻味
輕柔婉轉的“紫竹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起伏爽朗,既有江南水鄉的吳儂軟語,又有海派文化的奔放而不失內斂、含蓄,不僅悅耳動聽,並且歌唱性很強,民間流傳廣泛,上海的地方戲滬劇和滑稽也都將“紫竹調”作為基本調。
紫竹調也是由起承轉合四句組成。但在第三句(轉的部位)前有兩個五字“垛句”,這就是所謂“轉前加垛”,第四句是一個重複句,這是許多民歌小調中加強結束感所常有的。
紫竹調通常用於敘事、抒情、交流思想等場合,可用獨唱、對唱的形式,女聲獨唱猶為適宜,唱正調(C或D),男聲唱反調(F或G),但較少運用。

歌曲歌詞


民歌小調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
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

同一首歌版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也吾郎做管簫。
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
問郎君呀,這管簫兒好不好?問郎君呀,這管簫兒好不好?
小小鯉魚粉紅鰓,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
我手執釣桿釣將起來. 我個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我個小乖乖,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彭柯版

踏遍山間我采檳榔 願聞一路撲鼻香
親手摘一串 阿妹嘗一嘗 就像妹妹你來為我洗衣裳
阿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阿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真真花香浮臉龐
一路清脆鳥兒唱 誰為我做飯為我洗衣裳 也讓哥哥我來為你采檳榔
小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小妹妹呀哥心是否遠千丈 陽光明媚喜洋洋
阿哥阿妹齊歡唱 我來采檳榔你來洗衣裳 恩恩愛愛神仙也嚮往
阿妹妹呀哥哥有話對你講 阿妹妹呀妹心我願來牽腸

李玲玉版

紫竹開花七月天,小妹妹呀採花走得歡。
手拿紫竹籃,身穿紫竹衫。美麗的紫竹花戴胸前。
采了一山又一山,好象彩蝶飛花間。采了一山又一山,好象彩蝶飛花間。(李玲玉,上海話,吳語)

周艷泓版

一件紫竹輕輕搖,多少夢中誰吹簘。
花落有幾度,花開有幾朝,難忘家鄉紫竹調。
問哥哥呀,綠水可在心中搖。問妹妹呀,青山可在懷裡抱。
陣陣春風微微笑,江南處處春來到。
小伙抖紅櫻,姑娘插秧苗,田間傳來紫竹調。
問哥哥呀,年輕可象綠芭蕉。問妹妹呀,芳心可象紅櫻桃。
瀟瀟春雨悠悠飄,水鄉處處涌春風。
笑聲波中撒,漁歌浪里飄,水面盪起紫竹調。
走天涯呀,難忘江南家鄉好。走海角呀,難忘故鄉紫竹調。

謝采妘版

專輯:《中國小調3》
紫竹調[樂曲]
紫竹調[樂曲]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
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這管簫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頭搖尾巴擺,手執釣竿釣將起來,
小妹妹呀,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陶慧敏版

陶慧敏版紫竹調MV截圖
陶慧敏版紫竹調MV截圖
(江蘇民歌)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與哥哥做管蕭
蕭兒對著口
口兒對著蕭
蕭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
管這蕭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
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
頭搖尾巴擺
手執釣竿釣將起來
小妹妹呀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一根紫竹直苗苗
送與哥哥做管蕭
蕭兒對著口
口兒對著蕭
蕭中吹出鮮花調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問哥哥呀
這管蕭兒好不好
小小金魚粉紅鰓
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
頭搖尾巴擺
手執釣竿釣將起來
小妹妹呀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小妹妹呀
清水游去混水裡來

社會影響


《紫竹調》的曲調健康向上,形式靈活多變,內容生動大氣,極具上海特色、申城風格。經歷代藝人傳播修改,紫竹調成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樂曲以弦樂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豎琴的晶瑩琶音與之相和,頗具江南絲竹的風格。歌詞多因情而發,沒有固定的版本,這也是能代表上海最原生狀態民歌的特點。因為它傳唱廣,影響大,而且旋律明朗優美、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上海特色,堪稱為是能代表上海形象的作品。周恩來總理生前非常喜歡“紫竹調”。1959年,黨的八屆七中全會在滬召開。會議期間的一次聯歡會上,周總理就點唱了“紫竹調”,在場的兩位滬劇名家丁是娥、筱愛琴便演唱了《羅漢錢·燕燕做媒》。周總理聞聲起舞,很是高興。
茅善玉在維也納在金色大廳唱響《紫竹調》
茅善玉在維也納在金色大廳唱響《紫竹調》
19世紀80年代《紫竹調》就在美國灌成了唱片,與《二泉映月》和《春江花月夜》等一起,成為最早流行美國的中國樂曲。前些年,蘇格蘭的交響樂團曾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演奏過《紫竹調》;2006年春節,上海滬劇院茅善玉也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了“紫竹調”,這樣的交流很有意思。民族的音樂一旦與普遍的審美標準相融合,就會成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需求。“申博”成功后,上海的一些著名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紛紛謀求將《紫竹調》確立為上海的音樂形象,如果這一行動獲得成功,《紫竹調》的傳唱一定會更廣泛。
《紫竹調》輕鬆活潑,婉轉流暢,不僅悅耳動聽,而且歌唱性強,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時期的“流行音樂”。從街頭巷閭傳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的情歌,到東方歌舞團演員朱明瑛唱紅大江南北的滬劇《羅漢錢》里著名的《紫竹調》,該曲一直在上海這個城市的上空飄蕩。